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与实现“中国梦”的要求相适应,已成为基层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研讨、发放问卷等形式开展调研,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制约我老秘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认识不高,“软性任务”较多。一些地方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务虚的工作,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务实的工作,更能直接体现政绩,导致少数地方和单位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部分县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工作“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60%的乡镇没有制定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工作规划,没有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缺乏长效工作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软任务”没有转变为“硬要求”。
载体不新,“老调常谈”较多。一些地方的创建活动多是“依葫芦画瓢”,没有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缺少自选动作、自我创新;有的抓思想道德教育还停留在召开会议讲讲话、发发传单上上课、看看视频听听歌,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收效甚微;有的片面认为挂几条横幅标语、搞几次环境卫生、办几场文体比赛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实质和内涵,浮在面上,挂在墙上。调查显示,基层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活动的占20%左右,能经常根据群众需要创新开展活动只有10%多一点,工作没有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主体不明,“自娱自乐”较多。一些地方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时不善于借助群众力量、群众智慧,没有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利民。有的工作存在“领导热群众冷”“上面热下面冷”等现象,有的活动设置不问民、不亲民、不便民,花了钱、出了力、办了事,但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并不高,有“自娱自乐”之嫌。如当被问到“你愿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吗、你是否亲身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时,87%的群众回答“愿意参与”,78%的群众回答“不曾参与过”;当被问到“你对本地本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知晓吗、满意吗”时,43%的群众回答“一般”,只有不到20%的群众回答“知道、满意”。
发展不均,“薄弱环节”较多。主要表现为“一低”、“两少”、“三不均”。“一低”是指市民素质还普遍较低。市民在遵守日常文明行为、基本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乱穿乱行、乱停乱放、乱丢乱扔等现象还较多。“两少”是指有影响力的工作品牌少、先进典型少。基层抓精神文明建设多是“照搬照抄”,结合工作实际、地方特色打造工作品牌、推出先进典型较少,尤其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典型少。“三不均”是指城乡不均衡、部门不均衡、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均衡。城乡不均衡,体现为城市(县城)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较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如中小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的成功率在95%以上,农村的不到60%。部门不均衡,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大单位、省属、国属单位往往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反之则没有这么重视,如我老秘网市现已创建成功的全国、全省文明单位中,法院、税务、工商、国有企业等占到了近70%。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均衡,力量、投入、发展不均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后娘养的”感觉。
合力不强,“单打独斗”较多。我老秘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着阵地少、人员少、经费少等问题。如12个县市区文明办只有文明办主任1人的占50%,且不能保证专职从事文明办工作;90%以上的乡镇没有专职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没有专门工作人员,无法保障工作时间和精力;各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影响了基层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一些单位片面的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宣传部门、文明办的工作,有的甚至不配合、不支持、不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系统性、全局性工作,不可偏废,更不可“单打独斗”。
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导向要正。一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应从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各级文明委应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在政治待遇、提拔使用等方面向会抓、善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干部倾斜,树立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导向。考核政绩时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成果综合评价,从而引起各地各单位党政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二是完善科学的考评方法。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更多的让群众做评判。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更多地对各种城市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对城市文明程度实行动态、真实的分析和评价。善于借鉴经济工作方法,采取项目制方式,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在的、能落地的工作项目,化“虚”为“实”,变“软”为“硬”,实现精细化、动态化、数据化考评。三是出台适度的奖惩机制。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奖惩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实绩纳入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绩效考核中来,对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因工作原因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处罚。
载体要新。一是“上”“下”结合。上级文明办在规划、设置年度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阵地、活动载体时,应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给予基层一定自主权,避免创建活动载体千篇一律、僵化重复。基层在落实上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时,应避免简单的复制拷贝,坚持“接天线”与“接地气”相结合,紧密联系实际、考虑群众心理、彰显地方特色,推出真正适合当地群众的“特色菜单”,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二是“新”“旧”结合。在用好传统载体、传统媒体的同时,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运用微博、微信、QQ群、手机客户端等新载体新媒体,策划开展一系列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的网络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活动网上展播、热点话题网上评论、先进典型网上评选、道德文明网上传播、亮点工作网上展示,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载体。三是“城”“乡”结合。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农村要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家庭创建,打造“美丽乡村”;城市要将精神文明建设触角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共发展、共繁荣。同时,要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单位与农村文明村镇结对共建,有效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举措要实。一是注重科学规划。结合正在研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方向、重点,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相配套。二是坚持典型示范。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理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常态化评选、表彰、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邻里,让广大群众走近好人、礼敬好人、争做好人,感受道德力量,树立文明新风;整合资源力量,打造一批文明示范社区、单位、路段、学校、乡镇、门店,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三是落实创建惠民。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各类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惠民项目建设,把欢乐送到基层,把文化送进万家,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创建为契机,抓住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村镇社区等薄弱环节,大力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政风行风等专项整治,将精神文明建设向机关企业、街道社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校园家庭延伸,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合力要强。一是配强文明办的力量。各级文明办是各地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部门,建议进一步提升文明办的政治地位,适当升格机构设置,增加编制人员,加大经费投入,以便更好的牵头、协调区域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明确基层单位必须配备一名主管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一名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人员,确保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做,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借助部门的力量。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建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一岗双责”的责任目标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副职集中精力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文明办专职抓,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文明办要善于借势借力,积极借助上级部门、文明委成员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各类媒体的力量,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要着眼群众需求,把“群众是否参与、是否认同、是否满意”作为检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工作规划制定、文明单位评选、身边好人评议要征求群众意见;发挥群众力量,运用社会化工作手段,积极打造群众乐于参与、普遍受惠的创建项目、活动、阵地,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加文明宣传、文明教育、志愿服务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共建共享;集聚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富有地方特色、符合群众口味、实际效果明显的经验做法总结出来、推广开来,不断提升工作的影响力。
(作者系衡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郦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