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你与公文高手的差距只有“三门功” [打印本页]

作者: 山羊胡    时间: 2017-10-21 15:02
标题: 你与公文高手的差距只有“三门功”

' }( t' ]+ z3 N h" B1 v


此前我们讲过,公文高手应学好三门课,即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加以延伸——问题意识、调查研究、思维训练,这三门功是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三门课的实际应用,也是思想生成的核心要素。概念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概念相脱离,往往会走火入魔。因此,千万不能脱离现实去思考纯概念,否则概念就会变为魔障,陷入八股文套路中而不能自拔。加强问题意识、调查研究、思维训练,是走出从概念到概念这一怪圈的必由之路。
由于本话题要谈的内容丰富,一次性发布文章过长,因此为方便阅读,将以每天一期共三期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请持续关注。

三门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主动思考的思想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思维。苏格拉底对此有个有趣的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思想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一个有问题意识的作者,在文稿酝酿过程中,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动力,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决定文稿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是对写作者思想力和理论功底的真正考验。没有问题意识,就难以找到材料的表达突破口,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可以说,文稿起草者没有问题意识,本身就是大问题。严格说来,起草每一份文稿,都应该或者能够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空空如也的文稿,只能姑且称之为素材。现在许多文稿成了语言垃圾公文旅行,就是没有问题意识所致。起草一篇文稿,归纳几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味的观点,再堆砌一些无关痛痒、时髦词语的评说,这样的稿子连鸡汤都算不上,只能是白开水一杯。
 
那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第一,要培养学术意识。就是说,应该有像钻研学术一样的态度和坚持。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没有问题的学术是伪学术。事实上,那些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具备了学术意识的人,脑子里始终都会有问题意识。李政道说过:做学问,要会问,只会答,非学问。起草文稿也要从问题出发,抓准问题,然后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出真知灼见。我先后研究过中国石油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中国炼油产能过剩了吗石油工业是否进入薄利时代等一系列问题,并写作了中国石油工业若干问的一组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试图解决问题,形成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独到看法,为文稿起草积累了丰富的观点和素材。
 
第二,要学会围绕问题起草文稿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思考逻辑,其步骤是:能提出一个新问题(证明你在思考,有的放矢);有一个自己悟到的新思想(可以看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独到理解);有几个自己精心挑选的事例(证明你经过了调查研究,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新问题);有几个合适的比喻、典故或数据(这说明你已吃透了这个问题,能够深入浅出);有与文件不同的表述或阐释新问题的语言(说明你不是在抄文件、抄社论、抄讲话)。这个操作方法比较笨,但比较有效,经常操练,长此以往,久久为功,抓问题的本事和写稿子的本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要学会与时俱进提问题。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研究问题是起草工作的起点,所提问题起点的高低,决定了文稿水平的高低,最终反映的是写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一个好的写作高手,要习惯于从时代的口号、社会的呼声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真正把文稿接入时代的端口,体现其重要的现实价值。记得有一次,我们要为领导准备一篇在新华网能源论坛上的发言稿。当时是2014年,此前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我们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提出了能源体制改革如何在成品油销售领域落地?这样的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深入思考研究,最终确定了加快成品油价格机制市场化步伐的核心观点,这篇讲话发表后,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
 
三门功——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实质是深入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
 
从起草文稿的角度来说,调研是文字工作的基石、是写好文章的支撑,不搞调研,不明情况,脑子里没东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写东西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了解情况由过去的面对面变成了现在的键对键,一些文稿的产生不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用心写出来的真知灼见,而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批量材料生产
 
许多人对调查研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是天大地大网络最大,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闭门造车照样能够推陈出新。我就曾经听到过有人向别人炫耀:我写材料只用两个键——Ctrl+CCtrl+V事实上,用这种方式生产的文稿,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是用一堆正确的废话装饰起来的语言垃圾,其症结在于:没有体现写作者思想在内的劳动价值,因而是没有生命的。互联网对于迅速学习应用新知识、提升工作效率等确实起到了巨大变革意义,但对于写作而言,更多还是属于技术范畴的工具,并不能替代调查研究的本质要求,更不能替代人的思考。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调查研究实质就是用感性认识反复刺激理性思维,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坚持调查研究、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是文稿写作的必由之路,它是起草者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思想认识的根本。
 
起草文稿的人,不论阅历怎么丰富,不论互联网思维能力如何强大,都不能代替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与间接听汇报、看材料、从网上获取信息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写出来的文稿质量和水平才会有保障。
 
 
第三,要反复练习。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所有的高手都是训练出来的,只不过他训练的时候你看不见而已。每一个轻而易举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清的汗水。要把每一次起草的过程当成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珍惜这种过程,而且平时要多做一些思维训练和思想演练,带着问题思考和钻研,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让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保持信息接收的灵敏度,通过阅读积累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和体系,这样遇到问题时就能快速启动思维程序,提高思考的效率。这样的思考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研究的状态,这个过程中,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戏言,把研究二字拆开看,即石开九穴,说明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要下很多功夫,反复的练习,锲而不舍地努力。
 
来源:山羊胡的公文课堂   更多内容请关注胡老师的热销新书《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

+ b1 r8 F& U* \; S/ g' D0 k2 E( Z 5 j0 B3 N0 Z# R$ [3 C3 O+ m/ a ' ]& B" x+ e) \/ v0 y! J # Y" M+ r7 |: I " D% L$ S; O" }+ l. Y9 A/ I) E! y# J" l1 f * {5 H( ?. o4 M( U* T1 P ? + k3 F( U! g g, l8 P. G , t) `+ |- c3 {9 P7 V 2 C" h- N, X- b1 _8 N+ m' K; D7 @* t- W & b+ N" L. t2 i 0 Y$ b Y1 D) K* D& _3 ^" R * ?" y1 D6 [, L. O4 F! m( j3 b. `! [6 F" j, } 3 |5 w4 |" ^) h2 M% J# P" R+ q 6 J, ]6 c$ g4 A+ k5 I) k/ h% K8 v' S : M0 P5 ?: m0 e, G 7 @: ]4 @0 X. G0 d, F5 I, Y6 W 0 r& B) ~, w" I1 m4 ? 1 V$ t, ]" k+ Z" [6 g& j. z; F$ j0 S' Z1 E) {9 m( N7 @0 z 5 r4 p6 }) [ g! H- z; f `* a3 Q6 j: P* S 7 i, n: l5 |2 H% r. ^+ d, j- c8 \/ p0 J/ P) N8 D ~5 ] . x2 d C% j* F3 y5 m 4 q1 ^% o5 J5 i* } 4 Z/ a. B2 |* \9 R) M$ _ 8 E6 u) p3 D4 Z: [ W 0 {2 @ E. ]8 t5 S( @) o$ ]# ]' v1 ^8 e+ n- \ $ `# K/ b( r1 P! r H) T , c9 \% `" N4 R% W# }( B: F# L4 F: A 2 [* v* ]% \4 o+ J3 _' I3 }; y , N a6 W* S. `9 T+ M7 O! W- A+ w 4 {# z& n. s* P; q, t * y' G) f. _* X" F8 f ! b5 Y5 i5 m6 m5 G 2 k, l r1 r/ Z! u ) X2 n7 u8 {/ K; h5 C 6 i" B" E7 N& @. y8 [5 J/ Y- Y & A L1 L5 b4 D3 g8 Q( i! J9 Y3 C8 h8 q% U( V5 Y7 E! u * H+ |' F3 N2 I* m7 `1 w$ I- X) d3 ~9 b' O1 a+ f4 _0 J5 L $ ?, U/ l) o/ e ( L7 T0 R' ~* R9 e% x 9 {9 M% Z) V! S6 k4 F& K' e! c( v3 X# b9 L # s6 _: [" H- a$ ]7 a- i + Q- f& f1 e* t; J" o5 Y1 A7 D; d0 v * M, i9 V7 b# A$ R( P# y 2 b5 J' }: J. M [8 _) ~% ` ) v; [3 P J9 t+ ] . N) a& ^0 F. j% ^+ K; q$ Q6 y 2 y4 r) _' t; r+ T" f, \/ U; m7 \+ | 2 S3 x9 ?9 f5 j$ Z/ k; \ M ' ?" k6 ~9 {! a+ C h! p) I3 q5 S: E) w: Q( j$ k+ l5 I2 R* L! N 1 o0 ]7 `. Q& d0 l- z, v6 B. i( U8 G% M2 _ $ y/ n, m) Z" I% p5 L5 w$ G 6 o3 }8 s' h4 U/ n0 | 5 {' ~9 J8 _) b) X) A3 b. W; v5 r6 G ' K/ K% U' o+ ~5 w j! W0 {& d 9 Y0 P3 l9 p3 B3 o6 U! y) O ) j4 ^4 g# l- O1 a% A. k* a" i 4 U9 q' }2 {7 [ Z9 {6 ?' a% Y1 \1 D3 V$ ?% v/ h: b! B / |: ~8 k& P- ^ # N3 \8 ^8 w( j3 f; ^ 9 E0 g2 s6 s: X3 y8 {) Q( d8 k" w4 v& b- Z3 s( T) V7 d) `% x , B& f# ?4 J5 Y( }: Q% t2 p$ L5 k! G$ ^' p$ I6 {: o( u8 i ; K8 S0 D& g0 h % t G1 ?8 s$ x7 F( A' | 0 [/ C" L) l+ i$ u# q7 b ' W* {3 M3 @- _; T$ P% u* j 9 o: n. m0 B4 e2 e, m- d ' d! B8 K$ j0 l6 L' R+ { 3 i( H4 |% H, ^3 b. d, z( l8 c. { ( D: |, o) T/ n; u( P% E9 y 5 F' a8 ? _; T1 b0 c# \1 j9 W- K) d6 D# S5 Q4 H) g( T . ?) X+ X3 b: H: p' @ % C. E6 _9 {. U2 Y: K 8 F" V6 q& a" C+ N- A8 r: `: V+ N4 Q; S! x3 t 3 y& K" N3 u, J$ \' q9 ^& Z0 _( ?. v) x. r . H& ]/ S+ r& M7 y- B. g: ` 1 ?: I/ l3 ?) Y4 V# X 3 X. ]6 f2 j! _& K5 W) k% T6 I9 m: K ; M7 w/ p! v/ d4 P W* L' Z3 o( E" K, q/ }% d% _ % y2 x H$ f0 H- r/ b8 Y# y

 


作者: 缘结天下    时间: 2017-10-22 16:24
很不错,谢谢分享,希望多多益善
; ^/ i" V( k9 W  ]' S
作者: 沙漠绿洲    时间: 2017-10-23 21:14
写的非常到位,认真拜读。思考、调查、研究,提升自我。
作者: beijiguang    时间: 2017-10-24 12:54
层次清晰,分析到位,收藏学习
作者: 陈乖酱    时间: 2017-10-25 20:41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 f. F0 z9 ^2 U
作者: 八文六刀    时间: 2017-10-26 18:53
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谢谢分享
作者: 彭养    时间: 2017-10-27 11:46
谢谢分享,下载、打印、学习之......
作者: 浪里小白龙    时间: 2017-11-14 19:17
好!!!!!!!!!!!!!!!!!!!!!!!!!!!!!
作者: 农大山    时间: 2017-11-14 23:01
谢谢,来学习了…………/ R9 @" m6 U# `( u; z

作者: piglet    时间: 2017-11-15 13:21
层次清晰,分析到位,收藏学习
作者: 鬼凯    时间: 2017-12-3 12:42
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作者: 路过    时间: 2017-12-4 18:21
内容讲得很到位,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作者: 羽时俱进    时间: 2017-12-14 10:31
漂亮,讲的很透彻,谢谢老师!
作者: 小中大秘秘    时间: 2018-1-10 15:52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409hjz    时间: 2018-1-19 08:21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作者: 上古祭司    时间: 2018-1-20 11:38
从起草文稿的角度来说,调研是文字工作的基石、是写好文章的支撑,不搞调研,不明情况,脑子里没东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写东西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了解情况由过去的“面对面”变成了现在的“键对键”,一些文稿的产生不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用心写出来的真知灼见,而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批量“材料生产”。
作者: 龙迷    时间: 2018-1-21 14:30
公文写作深似海,捱更宿夜苦支撑,衣带渐宽人消瘦,埋头码字终不悔。
作者: 行文流水    时间: 2018-3-23 16:16
就文稿而言,想的问题越深刻,越全面,分析的越透彻,文稿的质量越高。
作者: huangwenlong    时间: 2018-5-16 14:54
写的太好了,非常到位
作者: 始悟秘    时间: 2018-5-17 09:24
公文高手的差距只有“三门功”
作者: 寒枫洒月    时间: 2018-5-18 09:32
所有的高手都是训练出来的,只不过他训练的时候你看不见而已
作者: 房立洲    时间: 2018-5-19 10:38
接收的灵敏度,通过阅读积累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和体系,这样遇到问题时就能快速启动思维程序,提高思考的效率。这样的思考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研究的状态,这个过程中,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戏言,把研究二字拆开看,即“石开九穴”,说明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要下很多功夫,反复的练习,锲而不舍地努力。
作者: 通天山    时间: 2018-5-20 20:54
树立问题意识,反复练习,对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作者: 规划@    时间: 2018-5-22 08:23
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调查研究实质就是用感性认识反复刺激理性思维,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坚持调查研究、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是文稿写作的必由之路,它是起草者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思想认识的根本。  
作者: 厚积薄发123    时间: 2018-11-2 16:14
谢谢老师分享,讲的太好了。
作者: 侯爱军    时间: 2019-1-4 17:40
情况和商讨问题,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与间接听汇报、看材料、从网上获取信息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写出来的文稿质量和水平才会有保障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