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的魅力
认识和实践,需要准确把握和深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质特点,都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发现明了,才能清晰揭示。如果未经比较,就会混淆该事物与同类的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认识是对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而不是对某一个事物的认识,造成认识上的混沌一团、模棱两可,无法准确把握具体事物的本质特点;由此作出的说明是对某一类事物的说明,而不是对某一个事物的说明,从而抹杀了事物的鲜明个性,造成无法深刻反映具体事物的本质特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比较是正确把握和科学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特点的重要方法。
在观察、发言、作文过程中,运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于深入抓住事物本质、准确反映事物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如果用不好比较的方法,往往导致看不出门道、说不清特点、写不出个性。这正是比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一、比较的内涵
顾名思义,“比”就是对比,没有对比就谈不上比较,可见比较只存在于相对的事物之间。因此,能够比较的事物,应该是不相容的事物,要么矛盾关系要么反对关系。从概念角度说,这种矛盾或反对关系属于全异关系,但只是外延的全异,其内涵则是有同有异的。同,在于它们都具有其属概念的内涵;异,在于它们有各自的种差。这就为比较提供了基础。例如,铅笔和直尺属于反对关系,但是在从属于文具这一共同的属概念上并不反对,而是发生着联系,体现了二者的对立和统一。
所谓比较,就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方法。之所以强调同类,是因为只有同类事物才可以相互比较,不是同类就没有可比性。实际上,同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分类是按特定的标准进行的,而标准是多样的、可变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标准,就可以把任何两个事物归为同类或者归为异类,同类和异类是在特定情况下对事物进行分化细化的一种临时界定,而非永不可变的固定,可以随着标准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同类可以变为异类,异类也可以变为同类。但是,任何一种分类标准对事物的划分都是具体的、固定的,一定标准下的事物是否同类、是否可比,也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因此说,在宏观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比较,在微观上、具体实践中任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
比较在出发点、目的性或作用上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确定某一事物的本质特点,二是突出某一事物的本质特点。前者定性,是初步的认识过程,为了求个明白,获得客观真理;后者定量,是深入的理解和说明过程,为了弄个清楚,实现宣传真理。“确定事物的本质特点”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是先后关系,是前提和后续的关系。只有确定了事物的本质特点,才能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拥有基础,并成为可能乃至现实。当然,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的同时,又是对确定的事物本质特点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确认和进一步证实。
二、比较的分类
在方式上,比较主要地分为同中比异和异中比同。由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可知,同类的具体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存在,这就意味着任何同类的具体事物之间既可以同中比异,又可以异中比同。同时,这种相同点和不同点错综复杂,层层更迭,环环不同,相同点中还有更细微的相同点,不同点中还有更细微的不同点,均无止境,这就意味着同中比异和异中比同有着肤浅与深刻、拙笨与巧妙的差别,影响着认识和实践的水平。
同中比异的“同”称之为参照点,如果没有作为参照点的同,对比的事物就成为互相毫无联系的非同类的事物,成为异中比异,就比不出本质的、真正的、有用的异,勉强比出的异也没有意义,这也说明同中比异要立足明确的相同点来进行。实际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在某种属性上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为实施同中比异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找到对比事物的相同点,并以此为参照进行同中比异的比较。
异中比同的“异”可称为基础点,如果没有作为基础点的异,对比的事物就成为互相毫无差异的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中比同,实为多此一举,这就说明异中比同要立足差异的不同点来进行。实际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在某种属性上存在不同点和相同点,这为实施异中比同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找到对比事物的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异中比同的比较。
同中比异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立足之间的相同点比出差别之异,用反差来说话;异中比同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立足之间的不同点比出类似之同,用近似来证明。只有同中比异和异中比同,才是科学允许的比较,才叫有可比性。异中比异就叫没有可比性,同中比同也叫没有可比性。生活中还有一种“没有可比性”的说法是指二者之异相差甚远,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没有可比性”,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罢了。
从时空角度来说,比较又分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历史与现状的比较,横比是此物与他物的比较。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都有同中比异和异中比同之分。无论是同中比异还是异中比同,也都有纵比和横比之分。
三、比较的选择
当比较的目的确定之后,即确定了是“确定事物的本质特点”还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之后,选择什么样的比较方式,筛选什么样的比较对象,瞄准什么样的比较焦点(比较属性),就成了实施比较的当务之急,也是体现比较艺术、认识水准和表述技巧的关键。选择是一个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过程。充分发散是有效集中的前提。比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比较的事物纷繁复杂、事物的属性千姿百态,这些都为实现比较选择的充分发散提供了基础。比较的核心,就是把对其他事物的原有成见,通过比较引导到某个具体的事物上来,形成对这一事物的新的认识。
“确定事物的本质特点”是尝试、探索性的,往往是对同中比异和异中比同进行多次或交叉尝试,并对比较对象和比较焦点进行多次选择、试验,无规则、广泛地完成比较之后才能确定。选择比较对象时,由于在习惯意识中,事物的类是传统而保守的,往往看不到异类随着标准的变化可以变为同类,使大脑往往受到较大的思维限制,在落实可供比较的事物必须同类这一要求上迈不开步,不能充分地打开比较对象的选择空间,因此,要努力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全面观点和立体思维,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属性等多个角度出发,跨越事物类别在更大的范围中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的比较对象,与多种比较对象在不同时空中在多种属性上进行比较,努力发现该事物与众不同之处和与历史不同之处,找出其本质特点。实际上,还有一个选择比较焦点的问题,一个事物有多种属性,一个比较对象可以搜寻到多个比较焦点,要从广阔的比较焦点范围中确定恰当的比较焦点。例如,研究一种西瓜新品种的特点,应该与多种西瓜品种、其他农作物品种进行比较,在其对于温度、湿度、土壤、抗病、抗虫、生长期、果实口感、市场效益等多种属性上进行比较,与历史上的品种、外地和本地的品种进行比较,发现该西瓜品种与众不同之处和与历史不同之处,从而确定其本质特点。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虽然不存在确定本质特点的问题,但是在“突出”二字上仍然需要达到最佳效果,“突出”的途径不同、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有优劣之分,因此也需要对同中比异和异中比同进行多次或交叉尝试,并围绕比较焦点对比较对象进行多次选择、试验,最终确定最佳的比较方式、最佳的比较对象,力求取得最佳的比较效果。选择比较对象时,由于具体的本质特点可以超越事物的类别跨类同存,围绕突出事物的某个本质特点选择比较对象的范围是可以不受事物的类别限制的,完全可以也有必要打破事物的类别界限,突破此类到达彼类,突破小类到达大类,进入广阔无垠的比较对象的选择范围,因此,在落实可供比较的事物必须同类这一要求上要自由灵活,求新求异,可以沿着既定的本质特点向各类事物进行延伸、扫描和搜索,从而比较充分地打开比较对象的选择空间,与多种比较对象在不同时空中进行比较,力争取得最佳的比较效果。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上,按照比同、比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同,即甲像乙,选择具有与本体事物的本质特点无限接近的特点的比较对象;二是比异,又细分为两种情况,前者是甲比乙更,选择具有比本体事物的本质特点更甚的特点的比较对象,后者是甲最,选择具有与本体事物的本质特点无与伦比的特点的比较对象。例如,突出张三同学跑得快。一是同中比异。横比。以“都是人”为标准,在同是人类的范围内作比,进一步,以同班学习或同校学习为参照点,说明张三在全班或全校跑得最快,或者说明张三比本班或本校号称“赛跑能手”的同学跑得更快;以“跑得快”为标准,在同是跑得快的东西的范围内作比,把张三和自行车归为一类,说明张三比自行车跑得快。纵比。说明张三跑出了自己历史上最快的速度,或者说明张三跑得比自己历史上最快的速度更快。二是异中比同。横比。以“都是人”为标准,在同是人类的范围内作比,进一步,以是否接受过正规训练为基础点,说明张三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却依然如同接受过正规训练的运动员一样取得了赛跑佳绩,以是否带病坚持为基础点,说明张三是带病坚持赛跑,却依然如同健康状况良好的同学一样取得了赛跑佳绩;以“跑得快”为标准,在同是跑得快的东西的范围内作比,把张三和兔子归为一类,说明张三跑得像兔子一样快。纵比。说明张三跑出了和自己历史上最快同样的速度。
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开动脑筋,放开思路,确定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比较的范围,力求比较科学、巧妙、实效。
四、实例分析——刻画人物的精神品质
刻画人物,无论是容貌还是精神,都需要一种特定的衬托,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没有这种衬托,人物的刻画就会平淡化、泛泛化,造成个性不鲜明、特点不突出。这种衬托就是比较的艺术和作用。例如人物摄影,必须精心选择恰当的背景画面作为人物影像的衬托,才能为人物拍出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不像外貌那样显而易见,刻画起来难度较大,属于抽象的艺术行为,更需要把人物放到一个可供衬托的立体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人物或事物进行比较来凸显人物的独特的精神品质。
(一)纵向比较,同中比异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