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心里没底、眼中无物,又怎能笔下有意、口中有词? [打印本页]

作者: 西门红    时间: 2017-8-24 21:27
标题: 心里没底、眼中无物,又怎能笔下有意、口中有词?

鲁迅先生在谈及写文章时,提出过“八条规则”,其中之一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如今担任一官半职者,还愿意亲自动动笔者已属稀少,“硬写”现象并不突出。但没话找话、无病呻吟的“硬讲”之风却仍在悄悄蔓延。

君不见,一些领导干部几乎逢会必到,到会必讲,讲则洋洋洒洒,毫无忌惮。许多会议,部门讲了分管讲,分管讲了主管讲,相关领导都要露个脸、发些声;许多调研,甭说深入田间地头、倾听七嘴八舌,甚至车轮滚滚还没转到,隔着玻璃还没看完,就要急于谈看法、作讲评、提要求;许多经验介绍,本来没啥独家秘诀,不过是依法依规抓、一板一眼做,却偏要挖出点“新思路”、抠出点“新做法”;许多座谈讨论,并没那么多的学思践悟,有的与会者甚至是临时“填座”,纯属无牛捉了马耕田,但“别人都讲不能不讲,别人讲长不能讲短”……这样的讲话发言,做的是无米之炊,有的纯粹是为了摆姿势、刷存在,与“某某到此一游”别无二致。

“硬讲”之另一表现,便是“讲硬”。有些领导干部不管在哪讲、对谁讲,都要大一二三套小一二三,追求面面俱到,结果什么都讲不透,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言“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有的形式上追求工整对仗,甚至段落都求字数相仿,过于抠“字”与“词”,不想“事”与“是”,“水分”挤干了、“味道”也没了。还有的不懂得“有话好好说”,居高临下,通篇“要”“要”“要”。“碾谷要碾出米来,讲话要讲出理来”。不讲“理”,没“理”讲,甚至无端发老爷脾气,动辄板着脸训人,这样的讲话发言,不仅让人听不懂、记不住、用不上,还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

干部“硬讲”,群众却不愿“硬听”。有些会议人到了,但心不在焉;看似在听,实则左耳进右耳出。平头百姓说话没有人听,大不了“当我没说”;领导干部讲话成穿堂风,如同有人所说:“很多纸,有字比没字还轻;很多话,说了还不如不说。”害处可就大矣!试想,有的视频会议参加人数,动辄数千上万甚至更多,你“硬讲”一小时,空耗多少宝贵时光?至于带来的工作和作风上的损失影响,这个“大账”更是没法计量。

当干部是替众人做事、做众人之事,讲话、写文章是重要工作,也是看家本领。党的领袖历来高度重视并带头践行优良文风。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党内同志:“就是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开会讲话“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曾请邓小平同志在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致开幕词,他明确批示“不致开幕词”,因为“无话可讲”;次年,再次请邓小平同志出席五次会议并讲话,他仍批示“不讲话”,因为“没有新的话要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要求将那些懒婆娘的裹脚扔到垃圾桶里去;他历时四年多为《浙江日报》撰写的232 篇“之江新语”,短则200 多字,长也就500多字。到中央工作后,更是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党的领袖对于文德文风的倡导与践行使我们体悟到,“硬讲”现象在根上还是“不思进取、不接地气、不抓落实、不敢担当”所致,不“硬讲”既要在“诗内”做文章,更须在“诗外”下功夫。

目中要有人,此其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当领导、做干部,如果满脑子“官本位”思想,骨子里总以为“我是何等人物”,妄自尊大,讲话发言难免“我想讲就讲、你爱听不听”。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顾群众怎么想、不管庄稼怎么种,到处大讲特讲那些洋数字、空道理,有什么用?当领导、做干部,心里没有基层、没有群众,不考虑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讲话发言一口官腔,怎能不使人退避三舍?

其二,肩上要有责。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讲话当作一种责任,而是当作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甚至以为空话套话才“保险”,把“假大空”奉为仕途生存法则。如此不可能不“硬讲”。当领导、做干部,如果只想出镜不想出力,只动嘴念稿不动脑想事,将自己的讲话发言全权委托给“秀才”,不出题、不研究、不修改,到时一念了之,如此这般“放得开”,如何能避免书生腔调?

其三,心里要有数。现在的群众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信息来源广,干部讲话水平也得随之水涨船高。所谓“领会上头,摸清下头,结合两头,才有讲头”。如果懒得读书看报、学习思考,知识面还不如群众宽,信息量还不如群众大,思考问题还不如群众深,没有真知灼见;如果只是热衷于住高楼、穿西装、上厅堂,懒得跑乡村、穿胶鞋、住平房,不到实际生活中去望闻问切;如果对“一亩三分地”的情况不清不楚,对“是什么”“怎样干”糊里糊涂,没多少真招实策……那不就成了“腹中空”的山间竹笋?遇事说不出子丑寅卯,心里没底、眼中无物,又怎能笔下有意、口中有词?自然只能是胡言乱语、不着边际。

其四,言之要有文。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者,花纹之谓也。讲话发言,话之无文,烙印不深。过去有歌唱道“毛主席的书我们最爱读”,现在大家都说“习主席的讲话最爱听”。何故“爱读”“爱听”?重要的一条:有“文”!讲话发言,有“思”无“文”则枯,有“文”无“思”则浮。有人分析说,演说之效果,30%取决于讲什么,70% 取决于怎么讲。这也许有失偏颇,思想终归是第一位的,但话语平平、套话连篇,思想再深刻、内容再实在,也很难让人听得提神入耳。当然,“文”,不是文绉绉。其实,“文”无定式,寓言故事是文,警句格言是文,网络语言、实话白话甚至问号叹号,也都是文。正所谓“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用他人知道的道理说服他人,用自己的话语说出大家的思想,此乃讲话之最高境界。


讲话发言不“硬讲”,说到底还是要摒弃哗众取宠之心,追求实事求是之意,回归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与根本工作路线,真正践行“两来两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有道是“笔威于剑”。毛泽东同志一生坚持用笔去战斗,正如有人所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毛泽东同志讲话和文章的胜利。邓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当领导、做干部,“失语”就是失职,“硬讲”更是硬伤。如何既不“失语”、又不“硬讲”,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德文风为榜样,按照“短、实、新”要求身体力行、勉力而为吧!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2017年8期。原标题:《没话可讲别“硬讲”》;作者:凌焕新)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