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田大秘书    时间: 2009-2-27 17:10
标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党校第34期中青班新农村建设课题组



  按照市委党校第3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教学安排,34期中青班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的同志深入到泰宁、永安等县(市)实地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并走访市农办、统计局等有关单位了解全市新农村建设面上和点上情况。通过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研讨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基本摸清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以及好经验、好做法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针对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成效及特点
  1、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稳健。2007年共投入3.5亿元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积25万亩,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00.49亿元,比增6.4%,增幅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烟叶产量5.44万吨,烟农收入6.1亿元,比增8000万元。粮食、果茶、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市有1717个村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占任务的99.8%;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10.58亿元,成为我市第二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2、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41元,比增12.5%,增幅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农村电话通村率达98.6%,自来水通村率达68.8%;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7.3%,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低保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200元,6.37万低收入人口得到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参合农民172.81万人,参合率达87.38%;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在全市范围铺开。
  3、和谐文明乡风初步形成。农村“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免费发放教科书27.1万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3870万元。全市建立乡镇卫生院129个,村卫生所2189个,共有乡村医生(含卫生员)3323人。广播人口覆盖率95.81%,电视人口覆盖率98.68%。近1000个建制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新建休闲健身场所590处,送戏、送电影下乡6000多场。平安创建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户”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和谐的乡风民风进一步形成。
  4、村容村貌整治成效明显。广泛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在45个乡镇、520个村庄启动垃圾治理工程,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开展“三清六改”1万多次,新建垃圾池4573个,改水7625处,改厕26918个,改厨27534户,改圈22757个,改沟12598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1200口,建成数量连续六年居全省首位。“美化家园行动”全面开展,农民在非规划林地种植红豆杉、香樟等珍贵乡土树木近300万株。
  5、民主管理更加有序推进。广泛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双带双创”活动,建立目标带动、组织推动、典型促动、上下联动的新农村建设“四动”机制,推行“六步工作法”,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得到发挥。选派538名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进驻538个相对后进、薄弱村任职。71%的建制村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农村财务规范公开面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普遍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6、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各地在实施“五大工程”、“132”计划、“六项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并都建立健全了领导和部门联系示范村、推进村制度。各地还普遍建立了以“六大员”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服务站,不断完善“六大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质量。全市共选聘农村“六大员”1.56万人。积极探索“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部门(部队、企业)与“132”计划村结对子、企业与原材料供应村结对子、企业与企业主原籍地村结对子等共建帮扶活动,初步构建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运作平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试点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有力,全面铺开主动意识不强。有的试点镇、示范村、推进村只顾自己发展,对于如何帮助邻近村镇共同发展,意识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有的甚至把试点镇、示范村、推进村当作一个用于争取上级补助的牌子,工作平乏,起不到示范带头作用。不少地方对示范村、推进村比较重视,但对其它村如何发展思考不多,创新的少,观望和应付的多,工作较被动。
  2、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耕地资源紧缺,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农业设施装备比较落后,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防灾减灾能力不强。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优势品牌不多,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且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已从2000年的2.06︰1上升为2007年的2.77︰1。
  3、“八个方面”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偏弱。新农村建设“八个方面”作用的服务机制运作不够到位,各类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不够平衡,特别是共青团、妇代会 、“六大员”等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经商,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村级总体规划不够完善,建设水平不够高。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多数不够完整,且科学性不强,实施规划有走样现象。多数村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体现发展农村经济的项目不多,特色不明显,内容不够具体。个别示范村在发展规划中涉及群众长远利益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多村庄存在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有的新建房屋缺少特色,立面设计比较一般。大多数推进村还未进行总体规划。
  5、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支农资金缺乏有效整合。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比较薄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但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不少县乡村财力不强,乡村负债比较严重,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仍然十分有限。国家投入“三农”资金分散在各相关部门,难以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社会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自行进行帮扶,达不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6、运作机制缺乏良性互动,工作进展不平衡。各相关的主管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常常是单打独斗,各干各的,运作机制不灵活、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集中投入到示范点上,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以致出现不平衡状况。多数示范村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深入扎实,个别村的产业发展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一些推进村的主导产业不突出,在发展经济上缺乏有效措施,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尽快出台我市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着力做大做强粮食、林竹、烟叶、果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肉牛肉羊、莲子、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扶持发展苗木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要着力以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要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大力推进明台两地农林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二要着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办好各类工业小区,发展“飞地工业”,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在农村创办产业配套企业和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双百市场”、“新农村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促进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的形成。要积极引导交通运输、科技、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向农村延伸,扩展服务项目,开发新的服务品种,增强农村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三要着力发展集体经济。要通过创办服务设施,运用厂房、电力设施以及农机、信息等多种统一服务手段,对农户家庭经营和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收益。要立足资源优势,走发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型路子。如山多地少的乡村,可以通过创办林竹基地、果茶基地,走建“绿色银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溪河沿岸的乡村,可以利用开发淡水养殖、创办水电站,走以“水”生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有条件的村,要集中精力、财力、物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后劲。要进一步完善集体果茶场、林场以及企业等各类厂场的承包合同,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功能农业,发展带动面大、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加快推进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生物质产业、旅游农业的发展。要面对市场,引进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提高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实施劳务品牌战略,打造象沙县小吃那样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务品牌。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加快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子女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三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落实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等措施,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大“造福工程”力度,对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边远偏僻的自然村实施异地搬迁,鼓励向中心村、集镇就近整体搬迁,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面貌。
  3、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一要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奖励、补助等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六千”水利工程、冬春水利和水毁工程集中整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要突出小城镇建设。要以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乡镇、边贸重镇和工业重镇为重点,逐步扩大县域次中心规模,增强县城和县域次中心的集聚功能。要统筹规划小城镇的给排水、垃圾处理、道路、通讯等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配套功能。三要突出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对有条件的建制村实施通往主要自然村的公路改造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配全配齐乡、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有线电视、通讯和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好农民休闲健身场所,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四要突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要高标准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加以推进。加大农民社区新村建设力度,引导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规划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加大“空心房”整治、村庄整修改造和整体改造力度,对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有改建能力的破旧村庄要整体拆旧建新。认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创绿色家园”行动,美化绿化农村环境。实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引导农民建设无害化户厕。五要突出乡风文明建设。要以县域次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积极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广泛开展荣辱观教育和创建文明乡镇(村、户)以及“婚育新风进万家”、“美德在农家”等活动,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文明创建品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家庭、“中心户长”活动,确保农村安定稳定。
  4、发挥试点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一要培育“五大工程”典型。要建立和完善“五大工程”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和实施“五大工程”项目,对重点项目给予扶持,使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的项目建设典型和产业发展典型不断涌现。二要培育实施“132”计划典型。要加大“132”计划的试点示范力度,培育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新村建设、乡风文明及管理民主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典型。特别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动和幅射周边村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三要培育强县强镇强村典型。要围绕农业重点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乡)强村。特别要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着力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四要培育农村致富能人典型。要注意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一村一品”、粮钱丰收竞赛活动等方面培养一批能人,充分发挥能人典型带动作用。还要在农民增收致富、小城镇建设、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发现和培育典型,切实做到以点带面、以村带镇,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要集中财力,每年新办一批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发挥村级组织的“八个方面”作用。一要发挥好村两委作用。要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村两委要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优势产业,确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有效助农增收致富。二要通过发挥两委作用带动各个方面作用的发挥。要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好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实施作用,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青年、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的生力军作用,“六大员”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服务带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老人协会的参与帮促作用。三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农民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要加大对农民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力度,着力实施“绿色证书”、“农民创业”、“核心农户”等培训工程,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真正的农民所有和农民所治的社会组织(如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实现农村管理民主,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真正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权利,激发其创业激情。
  6、完善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一要强化工作力量。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部门的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意愿,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格局。二要创新投入机制。要按照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必须做到“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让农民从强农惠农政策中受益。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补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整合各种资源,捆绑各类项目资金,有效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策划生成一批农林招商项目,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引导支持外来客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投资农业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创办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社员联保形式办理贷款,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贷款难问题。三要创新挂钩帮扶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示范村、推进村制度,进一步推行市、县两级卫生部门挂钩帮扶市级试点镇卫生院,市、县两级教育系统挂钩帮扶试点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对帮扶示范村或推进村制度,大力开展部门(部队、企业)与建制村结对子、企业与原材料供应村结对子、企业与企业主原籍地村结对子等多种方式的共建帮扶活动,构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运作平台。四要提高服务质量。要深入开展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六项服务”,着力加大“农业155”、“村会协作”、“村企协作”、“双带双创”、“结对共建”、“驻村夜访”等服务“三农”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课题组成员:丁   伟    张文周    李青君
                 周梅华    余维语    陈文耕
                 林廷株    李永坤    何国仁
                 周泰谦
  执       笔:李永坤
  (责任编辑:陈   真)


作者: 化宁秘书    时间: 2009-2-27 17:10
发帖才是硬道理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