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 “突出工业、加强工业、突破工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中,服务业(第三产业)与制造业(第二产业)关系日趋紧密,更有互为融合、相互交叉的趋势,这就相应派生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概念。现就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如何大力提高三明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以达到有效拉长工业相关产业链、实现最大限度挖潜工业发展后劲等方面作如下若干思考:
一、准确把握内涵,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其内涵主要指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上下游延伸链;也被称为“二点五”产业,介于二、三产之间,既是制造业的延伸,又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有着紧密的互动共进关系。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外置发展,其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营销策划、技术开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分工协作,形成凝聚力,才能既大幅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极大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水平。
我市最好的典型是三钢集团。对于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服务性经济活动,三钢采取引进外部竞争机制的做法:在产品销售方面,三钢实行“省内市场以建材主打、省外市场以金属制品主打”的策略,按照区域市场运作模式,建立起产品销售代理商等级制度,其中本市的大代理商有三元金属、永利集团、闽升公司等3-5家企业,普通代理商达到30-40家,三钢对这些代理商积极引导其市场价位,增强市场的控制力,这样不仅带动、兴起了全市170多家相互竞争的大小钢材销售企业,而且还有效实现三钢全年货款回笼率、产销率双双达到百分之百。在原料供应方面,例如煤的供应,三钢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本地18家煤场(企业)签订供煤关系,解决年供煤25万吨以上;同时,还多方拓展资源基地,先后与平煤天蓝公司、萍乡煤业集团、澳洲力拓集团等市外省外国外等企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增强资源接续能力,解决年供煤30万吨以上,实现了保供有力,质量稳定,降低成本,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煤产业的互动发展。
三钢正是通过“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做法,才使本企业有精力和能力发展好自己的主导产品,集中力量加大新品开发力度,相继开发出多品种高附加值的钢种,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实力。2006年三钢实现产钢318万吨,新品产量占钢材总量的38.8%;工业总产值达85.5亿元,销售收入90.61亿元,实现利税近13亿元,同比增长60.3%,迎来该企业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丰收年。
2、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益延伸和必然途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过去那种依靠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单纯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典型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趋势,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不断调整,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延伸链不断加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充分激活和优化配置制造领域中的各类产业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益延伸和必然途径。
二、了解三明实际,重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一定偏差。当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中,仍有不少人片面单纯追求“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地位”,过分重视生产投入而相对忽视产出效益,单纯重视中间制造环节而忽视“原料购入→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全过程的配套服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造成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徘徊不前,甚至有下滑的趋势。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02年至2006年始终在35%-38%之间,多年未见较快增长,而目前西方发达经济体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已高达60%-80%以上。
2、基础支撑不足,承载力相对较弱。我市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也小,无力承担为生产性服务的责任。全市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服务的企业诊断、咨询评估、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市场调查等服务机构极少;法律、会计服务和行业协会发展还不能适应工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难以承载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任;同时,服务业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政策性歧视问题,主要存在于服务业用水、用电和用地政策与工业政策有巨大反差;此外,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上也存在外资“超国民待遇”问题。
3、市场化水平低,未能形成互动体系。我市的传统物流企业在“购进、销售、调拨、储存”方面自成体系,“小而全”居多,服务业未能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不能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同时,除了三钢等工业大型企业外,多数传统工业生产企业,也在生产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自立门户”,这种模式下的企业职工多不具备充分的专业化知识,其数量也不能根据需要的变动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对外交易就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大大降低企业绩效。工业与贸易服务两者“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既相互消耗体力、又相互制约发展,影响了三明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三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1、科学规划。应该高起点编制我市“十一五”甚至更长时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设计和统筹管理,理顺制造业的中间分离环节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专业化服务。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市区及永安、沙县和重点园区集中发展,引导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的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引导工农业生产急需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优先发展。
2、重点入手。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要抓手,从培育物流市场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入手,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园区承载”的发展模式。一是大力培植物流企业。要整合现有交通、运输等资源,选择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牵头组建股份制公司,同时吸引各种成份的仓储运输企业成为会员,实行会员制运作。二是依托特色工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市“4+1”产业集群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因此,要创造条件将物流业分离出来进行整合,加快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汽车综合服务区、会展中心、水产品批发市场、联友家居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也可以通过剥离,各自形成或联合组建为企业配套的物流企业。三是借用市场优势催生现代物流业。要尽快确立培育专业市场、催生现代物流业的思路。以正准备建设的闽西北(沙县)物流园区为龙头,整合相关县(市、区)专业市场资源,一个招牌对外,形成组合式专业市场群,走向组合式现代物流园区,并在这个园区周围催生与专业市场相配套的加工园区。四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和拓展网上增值服务,推广面向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电子商务服务,不断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3、规范标准。要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进程。市场化,就是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产业化,就是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打破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化,就是把原来由政府或大企业内部承担的一些生产性服务职能移交给社会;规范化,就是要建立起完备的准入制度、行业标准和交易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以保证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以上“四个化”,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体系。
4、配套措施。建议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1)通过政府引导和试点,重点支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将售后服务、后勤物业、餐饮和教育培训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共同整合组建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促进工业企业由单一生产制造向多业并举转型。同时,加快企业诊断、咨询评估、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市场调查等服务机构和各行业协会的多元化发展。(2)统筹安排,尽快建立并规范使用我市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大企业。(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4)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给予与工业企业同等的待遇。保障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5)相关开发区内的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享受开发区工业企业相关的税费优惠。(6)在税费征缴方面给予优惠扶持,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若干年。(7)降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对新办生产性服务企业,注册资本可按法定最低注册标准执行。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不得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依法予以核准登记。(8)扶持生产性服务企业创建服务品牌。新获得的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商务部和省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由政府给予奖励;对连续举办数次具有全国性、全省性影响品牌展会活动的企业和单位,经认定后由政府给予补贴,相关收费予以减免。(9)因地制宜,根据三明实际,在尽可能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的同时,变通人才交流做法,采取“外来人才租用、智力引进短期租用”的方式,与相关先进科研机构或高校达成技术与人才合作协议,定期或不定期为三明相关企业提供有偿技术和信息等服务。其次,最大限度发挥党校、电大、职业学院的作用,加快培养本地急需人才。
(责任编辑:黄元庚)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