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在区政府党组班子观看鉴史问廉座谈会的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云可赠人    时间: 2017-1-5 18:33
标题: 在区政府党组班子观看鉴史问廉座谈会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市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我们集中观看了省纪委、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目的是交流学习体会,分享所得所悟,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政府系统廉政建设,确保干成事、不出事,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开展学习讨论,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再思考、再升华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碰撞、相互借鉴的过程,是一个彼此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刚才,大家分别作了发言,总体感觉态度端正、准备充分、见解深刻,我听了很有感触、很受启发。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的感悟,并就政府廉政建设提几点要求。
一、“鉴”是鉴赏、鉴别、鉴戒、借鉴,“鉴”是方法,要看到思想、看到榜样、看到警示、看到路径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鉴史问廉》从中华文明和大历史的视角聚焦廉政这根主线,精心筛选了大量史料,对廉政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文明兴衰的关系,将古代廉政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献给观众,整部作品内涵深厚、气势恢宏、制作精良,好看、好懂、好用,对于我们不仅是一次优秀廉政课,也是难得的历史课、文化课、人生课。
一是有思想性,体现了政治的高度。《鉴史问廉》顺应当前反腐倡廉大势,既从历史的角度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切,又为我们挖掘古代廉政文化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廉洁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精华的积淀,其政治思想、官德官箴、廉政法令、廉政制度是值得后人汲取的宝贵财富。“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三个阶梯式的境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既要靠重典震慑和制度监管,也要靠思想改造和文化浸润。从这个层面讲,纪录片与党中央提出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高度契合。
二是有感染性,体现了文化的温度。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提供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尽管它不像项目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却能滴水穿石、垒土成塔。不廉洁产生的根源在于滋生不廉洁的文化土壤,反腐的根本也在于扭转人内心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鉴史问廉》中展示的廉政文化,包含有戏剧、楹联、诗歌、小说、书画等多种形式,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豫剧《七品芝麻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广为人知,内乡县衙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曾被习总书记作为对县委书记的寄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句;“一钱太守”“四知堂”“旋马家声”等典故都是我们修身齐家、从政为官的榜样。
三是有警示性,体现了历史的厚度。正如纪录片第八集的片名“千秋之评”,历史有公正的品格和终极审判的功能,它不会向强权低头,也不会向黑暗让步。《鉴史问廉》用真实史料再次佐证了“善恶有报”的俗话。李林甫、蔡京、贾似道、魏忠贤等一个个权倾朝野的贪官佞臣皆被流放、处死、株连,不得善终,并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侈引起不廉洁,不廉洁失掉人心,失掉民心亡国,西晋的“炫金斗富”、宋代的“花石纲”都是一个王朝衰败消亡的重要因素和标志,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足以令人警醒。
四是有实用性,体现了解读的深度。“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鉴史问廉》中的故事虽然很久远,但与现实很近。加上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的分析解释,对于我们做好廉政工作很有启发。特别是第七集《制度之重》对古代廉政制度的系统梳理,包括监察制度、巡视制度、选官制度、回避制度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启示可资参考:如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潜力无限、要发掘弘扬;反腐工作必须高层和民间上下结合,要凝聚合力;法律制度是廉政建设的强力支撑,要不断完善;法治与道德是治理不廉洁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要齐头并进;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于官员引领百姓、政风带动民风,要以上率下;良好家风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形式,要薪火相传等等。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大家真正看懂《鉴史问廉》这个片子,以史为鉴发现实之问,不断加强自身修为,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心存敬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问”要问心、问行、问效、问廉,“问”是关键,要问出境界、问出差距、问出动力、问出敬畏
鉴史问廉,关键在问。“问”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沟通客观与主观的渠道。我们每个人在观看纪录片时,都要结合自身、结合岗位、结合实际,自问自省、自警自勉,将学习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效。
一是思兴亡更替,问理想信念,是否做到了心中有党。《兴衰之思》最后的解说词这样总结“面对盛世与乱世的更替,王朝崛起与灭亡,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管不住不廉洁,任其泛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不廉洁,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稳固而昌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曾与黄炎培谈论过中国共产党如何摆脱历代“治—乱”“兴—亡”“历史周期律”这个话题,当时毛主席曾毫不犹豫的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在进京执政接受历史考验前,他郑重告诫全党要竭力避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式的致命错误,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建党90周年之际,我党又提出了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习总书记更是指出“不廉洁是社会的毒瘤,放任必然亡党亡国”,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每个人都要自问,是否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是否怀有强烈的党员意识、忧患意识、是非意识,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自觉遵守党的章程,自觉维护党的威信,做到了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
二是学历代先贤,问道德正气,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民。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无论是“杨震四知”、“羊续悬鱼”,还是冯梦龙的“遇民以恩”、刘宠的“只拿一钱”,都给我们树立了持正修身、体恤百姓的榜样。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每个人都要自问,是否真正把人民的意愿摆在首位,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感知民情、倾听民意,有没有摆官架子、搞花样子、耍嘴皮子的现象;是否真正把群众的疾苦看在眼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根本标准,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有没有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的行为;是否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有没有把群众作为对立面,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错误言行。
三是对官箴民愿,问施政作为,是否做到了心中有责。《鉴史问廉》中提到的《戒石铭》中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警醒,明代所有衙门都悬挂着“清慎勤”的匾额,张养浩的《为政忠告》也告诫“为官之道,与其机关算尽,不如忠正廉勤。忠以事上,正以处事,廉以律身,勤以率百僚”。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每个人都要自问,对事业是否满腔热情、意气风发,对工作是否勤勉实干、竭心尽力,立志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定下来的工作、交办的任务,是否一抓到底、善始善终;是否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乐于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是否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直面突出矛盾、关键难题,积极寻找对策和方法。
四是警贪佞之祸,问规矩底线,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戒。在《鉴史问廉》中,有不少情景再现的片段,既为我们展现了贪官佞臣贪得无厌的跋扈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死无葬身之所的凄惨下场:羊舌鲋被杀死后,尸体还要被拉到闹市枭首示众;李林甫家产被没收,全家被流放岭南;蔡京死后甚至没有棺木;魏忠贤在流放途中上吊身亡……,“昔为天子臣,今沦阶下囚”,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每个人都要自问,是否真正深入学习了党纪国法,清楚岗位风险点是什么、底线红线是什么、高压线是什么;是否真正铭记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处理公与私、情与纪、利与法的关系,做到了严格依法律、依政策、按程序办事;是否真正做到把规矩纪律挺在前面,消除了“只有这一次”的侥幸心理,“不止我一个”的开脱思想,“多少有一点”的放纵心态,把好了第一道关口。
贾谊在《过秦论》中曾讲“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面对历史深入思考、扪心自问,是提升自我修养、做好现实工作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在观看学习中多问、真问、深问,常筑防腐之堤,常思责任之重,常惧法纪之威,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用有所成。
三、“廉”应廉善、廉敬、廉能、廉法,“廉”是目标,要知学思进、知恩思报、知责思为、知止思行

作者: 久醉绕新旋    时间: 2017-2-17 09:49
警醒,明代所有衙门都悬挂着“清慎勤”的匾额,张养浩的《为政忠告》也告诫“为官之道,与其机关算尽,不如忠正廉勤。忠以事上,正以处事,廉以律身,勤以率百僚”。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每个人都要自问,对事业是否满腔热情、意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