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监管基层领导干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习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这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从严监督管理好干部指明了方向。而基层领导干部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占比较大,居于兵头将尾,是推动工作的主力军、决策部署的代言人、项目资金的控制员、制定政策的参谋者、也是干群关系的粘合剂,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我们只有把从严要求贯穿落实到基层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全过程,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才能使基层领导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真正让基层领导干部不越政治底线、不踩政策边线、不碰法纪红线。
一、从严监管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不断健全制度,不断更新方式,加大查处力度,在从严监督管理基层领导干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责任担当缺意识。习总书记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精神上“缺钙”,“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出现权力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等问题。一是群众意识淡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利益不关心、不过问,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无动于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终激化为社会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二是敷衍应付。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当二传手,从不亲力亲为,工作布置给下属,只负责收集材料、汇报情况,不管实际效果,只图应付了事,责任意识淡化,“认真”精神减退。三是权力观偏差。基层领导干部更熟悉相关政策和工作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承担把握执行政策尺度和工作节奏的权力,有些暗夺“实权”,成为单位的“实权派”,个别部门和单位甚至产生了所谓的“分管领导专政”、“架空主要领导”的不正常现象。
2.庸政懒政不作为。基层领导干部逃避责任、偏安混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慵政、懒政、怠政等为官不为现象日趋明显,成为“仕途木偶”、制度“稻草人”,耽误了事业发展,影响了群众信任。一是不作为。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特别是一些职能交叉部门的基层领导干部“踢皮球”现象较多,让群众多跑冤枉路,最终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懂办事方法,摸不清办事流程。二是慢作为。具体工作中“拖一拖”、“等一等”是常事,这些看似按“程序”办理,实则拖延的慢作为,拖高企业运行成本,拖过最佳投资机遇,让群众怨之无理、申述无据、有苦难言,影响了事业发展和群众信任。三是故意作梗。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不但没有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反而成为协调、联系工作最难的环节,扮演了“小鬼难缠”角色。四是创新乏力。上级的各项制度政策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流程化,加之追责力度加大,创新与风险并存,多数基层领导干部更加求平、求稳、求安全,创新思想正在淡化,工作缺乏生机,改革缺乏活力。
3.小官大贪不收敛。一些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认为一般干部不参与重大决策、权力小、影响窄,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殊不知“县官不如现管”,“小官”也藏大不廉洁,大贪巨腐背后一般都有一串基层领导干部牵线搭桥、具体操办。一是变通政策式不廉洁。随着反不廉洁斗争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干部不敢触碰制度的“高压线”,但是仍有少数基层领导干部身处熟人社会,亲戚、朋友、同学等托请办事的相对较多,有时变通政策,“钻空子”、“打擦边球”,甚至交互“托管”权力。比如,各地出现的恶意套取国家的种粮、退耕还林、扶贫救灾等种种补贴,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二是以贪补缺式不廉洁。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任务较重、收入低,与身边亲戚、朋友比较后,认为收入低、待遇差,引起心理失衡,想从其它方面“捞一把”以弥补差距。三是贪腐积攒式不廉洁。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身处管钱管物重点岗位,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利用采购环节索取回扣,虽然数量不大、金额不多,但是蚂蚁搬山、集腋成裘式的“小官”多贪常贪,日积月累,由“小腐”积累成“大贪”,把“苍蝇”长成了“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