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农本杂说    时间: 2016-11-25 11:00
标题: 关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关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河北省农业厅  苗冰松

(2015年10月)

 

    近期,我们组织对河北农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了特点、现状和问题,立足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出了推进结构调整的思路、重点和措施。

    一、现状和问题

    河北属黄淮海流域、华北平原北部,是典型的中原农业区,农业结构既不同于东北、西北等地区以粮油为主、一年一熟、草场放牧的规模种养结构,也有别于华东华南地区雨热充沛、一年多熟、经济作物和间作套种发达、粮草兼饲的多样性结构,形成了以平原粮食主产区为主要特点的种养兼顾、粮棉油菜果较为齐全的复合型农业结构。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湖泊、滨海等地貌的省份,南北从高原到平原、东西从山地到滨海的地貌多样性也决定了农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大农业发展来看,主要农产品产能提升,“菜篮子”优势明显,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3360万吨粮食、8126万吨蔬菜、468万吨肉、363万吨蛋、488万吨奶、126万吨水产品的产能格局,主导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0%。粮食产量居全国第7位,棉花居第4位,油料居第8位;蔬菜、禽蛋、果品居全国第2位,奶类居第3位,肉类居第4位,水产品居第13位。通过“十一五”以来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农业区域布局逐渐清晰,形成了太行山山前平原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黑龙港流域棉花产业带、环京津蔬菜产业带及坝上、冀东、冀中、冀南四大蔬菜优势产区、浅山丘陵优质高效果品经济带;畜牧业形成了以冀南、冀中为中心的蛋鸡产业带,以黑龙港流域和丘陵山区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以京山、京九、京广铁路沿线为主的优质瘦肉型猪产业带,以石家庄、唐山、张家口、保定为重点的奶牛产业规模养殖带;水产业形成了沿海出口优势水产品养殖带、山区坝上生态型养殖带、大中城市周边休闲型养殖带。从种植业来看,形成了粮菜为主、棉油为辅、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种植结构。形成了9500万亩粮食、1850万亩蔬菜、600万亩棉花、700万亩油料的大格局,粮菜棉油四大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7%,占比由2005年的71:12.6:6.1:6.4,到2014年调整为72.6:14.2:4.7:5.4,呈现粮菜增、棉油减的趋势。粮食虽然比较效益不高,但由于农民口粮需求、政策支持、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提升等因素,面积总体稳定,总产稳步提高,仍是种植业的基础和主导产业。与南方省份相比,我省经济作物除蔬菜外,存在种类较少、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蔬菜由于市场需求旺、设施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基本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成为种植业中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棉花主要集中在邯邢沧衡等黑龙港流域,市场价格波动大、劳动成本高,面积逐步萎缩;油料主产作物为花生,对土质有一定要求,主要集中在冀东(春播)和冀中南(夏播)区域,效益较粮食略高但不明显,两者面积减少但集中度较高,仍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杂交谷子、油葵、芦笋等产业面积虽小,但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区域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从畜牧业来看,农区畜牧业特点突出,种养结合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畜牧业综合效益比较高,发展势头好,正逐步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我省为典型的农区畜牧业,除张承坝上6县为优良天然牧场以外,其它地区畜禽养殖基本处在农业区和农牧交错区,舍饲圈养,天然饲草饲料短缺,对粮食尤其是玉米依赖程度大。农区畜牧业,种植业是重要依托,主要潜力也在种植业,种养结合、变粮为草是优化结构的必由之路。从水产业来看,沿海特色养殖有优势、潜力大。我省秦唐沧三市紧靠渤海,滩涂、浅海面积较大,是水产品主产区,特色养殖潜力很大。而且我省大船少,远洋捕捞能力不足,水产品养殖量与捕捞量为3:1,养殖强于捕捞。与其它沿海大省相比,我省在海岸线和水产品总量上不占优势。在补强捕捞短板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我省有优势的对虾、扇贝等特色拳头产品,发展规模养殖是水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果品业来看,总量大、特色突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省是传统的果品强省,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产量居第二位,多样性的地形地貌为发展特色果品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等主要产品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解决水果偏多、优质干果偏少问题,发展优质树种,优化早中晚熟比例,发展加工品种,提高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是果品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从市场环境看,京津市场巨大需求为我省优化农业结构创造了难得机遇,农业协同发展空间巨大。我省环绕京津两大市场,这一特点和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京津冀有1.2亿人口,农产品市场巨大。特别是北京市场,农产品需求量大且消费层次丰富,由于自身农业体量小,“菜篮子”产品主要靠外来输送,对不同品种、不同档次、不同供应方式都有很强的需求和接纳能力。“菜篮子”产品的鲜活性对供应半径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省是首选的供应地。可以说,北京市场是我省农产品的目的地和结构调整的风向标,为京津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应当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前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具体分析我省农业结构的突出问题,外在表现主要是“四高四低”:大农业中,种植业占比高,畜牧业比重偏低。全省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9.6%,畜牧业占31.2%。发达的畜牧业,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来看,畜牧业比重都超过50%。种植业中,粮食比重偏高,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偏低。基本上还是粮经二元结构,粮经饲比为66:32:2,经济作物、饲用作物比重低是种植业整体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优质饲草的短缺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目前玉米60%以上用作饲料,实际上已经成为饲料作物,但原粮转化仍是主要途径,青饲青贮比重不足5%,转化方式和效益亟待提高。畜牧业中,猪鸡等食粮型畜禽比例偏高,牛羊等草食型养殖比重偏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59.1%,禽肉占19.2%,牛羊肉只占18.1%,养殖结构偏沉。近年来猪肉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效益起伏不定,影响农民收益。牛羊肉需求持续增长,养殖效益提高,产能不足的问题突出。在农产品中,原料型、一般性农产品比重偏高,加工、优质、品牌农产品比重偏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3:1,低于全国2.1:1的水平,反映出我省农业产业链条短,增值能力不足。通过“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的比例不足10%,质量结构仍有很大差距。深入分析农业结构的内在矛盾,突出的有“五个不适应”:一是区域布局与市场一体化趋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以市场为“指挥棒”,以资源环境为“通行证”,区域定位、产业分工的布局理念和机制还没有确立起来。农业还没有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主导型圈子,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突出,小规模、缺特色、没拳头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京津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大背景下,建立市场导向、协同发展、服务都市的现代农业结构,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推动的重大课题。二是种养结构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状不相适应,高耗水作物和种植模式仍占主导。小麦等农作物高耗水与地下水超采的矛盾突出,规模养殖粪污处理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化肥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不高成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三是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与消费需求多样化、优质化趋势不相适应。一些低质低档产品供过于求,优质专用品种、绿色食品、名牌产品规模偏小、总量不足,质量标准、市场准入、优质优价的市场化选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四是种养分离的现状与畜牧业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青鲜饲料短缺与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畜禽粪污整治难与化肥过量施用、有机肥不足的难题和矛盾并存,农业循环不畅,大农业内部的资源统筹、产业衔接、产品转化还很不够。五是一二三产结合不紧密与农业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大趋势不相适应。农业本身效益偏低,通过二三产业的延伸增值没有有效发挥出来,限制了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增收。总结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当前农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和消费变化的要求,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要求、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二、思路、目标和重点

    结构调整是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伴随着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98年,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央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要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0年,中央提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2002年,面对入世冲击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调整,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重大转变。

    这次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立足经济步入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就决定了,推动河北农业结构调整,既要着力优化产业内部的布局与结构,又要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产业间的协调联动和优先序;既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又要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既要坚持市场导向,又要挖掘资源禀赋优化区域布局;既要增加投入加强引导,又要依靠科技增强发展后劲;既要推动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又要拓展领域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科技兴农的过程,就是农业转方式的过程,就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过程,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需要我们统筹农业各项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结构调整推向深入。

    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要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以向京津冀大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农产品为动力和主攻方向,以布局优化、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构   建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明确、功能衔接有序的新的市场导向型农业布局和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让农业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9400万亩以上,产能67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产量稳定在270亿斤以上;“菜篮子”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8%以上。调整重点是“两优三调一融”,即优化区域布局、粮食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种养结构、产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一)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1+5战略”,积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上河北占大头、是主体、有优势,要抓住历史机遇,坚持以服务首都为核心,重新勾划区域功能和产业分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实施农业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在京津冀现代农业“三地两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高产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区)的大框架下,按照河北“优质高效、加工物流、生态涵养”的功能定位,着力实施“1个核心区+5大功能区”战略布局。都市现代农业核心区:包括环京津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唐山、沧州的26个县,与北京、天津共同构成都市现代农业区,作为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突出服务、生态、优质、科技、传承五大功能,发挥其紧邻京津、运输半径短的优势,以“调粮增菜、扩果控畜”为重点,强化京津“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打造以种业、信息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高地,稳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明。高产高效生态现代农业5大功能区:包括环京津26个县以外的河北146个县(市、区),按照高产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区的整体要求,按照“四区一带”的布局,区别功能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差别化发展。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包括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唐山、秦皇岛部分县(市、区),重点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提高京津冀都市群“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燕山和太行山生态农业区,包括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部分县(市、区),重点打造生态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建设生态安全绿色屏障。黑龙港高效节水农牧区,包括衡水、沧州、邯郸、邢台的部分县(市、区),推进种植制度改革,发展高效节水、特色生态农业,开展粮草兼顾、粮饲结合试点,发展养殖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高原特色农牧结合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坝上各县,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循环农业。沿海高产高效渔业产业带,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县(市、区),发展水产养殖和捕捞业,加大增值放流力度,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修复、涵养水域生态环境。

    (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展“保大调优抓特”,稳步优化粮食内部结构。按照中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800斤以上、小麦人均占有量保持300斤以上,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坚持“保大调优抓特”,下大力量优化粮食内部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打牢基础。“保大”: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体要求,保证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生产,确保粮食总产保持670亿斤以上不下降,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在3400万亩左右,总产270亿斤以上,保证省内供需基本平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4000万亩粮食核心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节水品种繁育和推广,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普及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调优”:调整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针对地下水严重超采突出问题,调减黑龙港流域小麦面积,推广节水高产品种,少浇1-2水,每亩节水50方,3-5年实现全覆盖。按照稳夏增秋、面向市场、提质增效的思路,推广小麦强筋专用品种,满足加工业品质需求,提高小麦综合效益。发挥玉米雨热同季、增产潜力大的优势,向京广、京山沿线和张承地区水浇地集中,发展优质专用、粮饲兼用型玉米,建设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抓特”:抓好特色粮食作物生产,围绕小作物作大文章促增收。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大力发展马铃薯、甘薯生产,实施马铃薯主食替代工程。在太行山、燕山发展谷子、豆类生产,建设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在黑龙港低平原区发展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在坝上地区加大张杂谷、莜麦推广力度。推广邢台春季油葵+夏玉米种植模式,扩大休耕、免耕面积。

    (三)发挥“菜篮子”产品优势,突出“3+5”发展重点,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挖农业内部增效增收空间,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水产、种业、食用菌、中药材、饲草五大特色产业。到“十三五”末,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由70%提高到75%以上,五大特色产业培育成为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畜牧业,按照“稳定猪鸡、提升奶业、加快发展牛羊、做强特色养殖”思路,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突出加大草食畜牧业发展力度,到2020年,肉牛由2014年的155万头发展到220万头,肉羊由1526万只发展到1860万只,奶产量由487.8万吨提高到77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蔬菜产业,瞄准京津、省会及大中城市,建设供应圈,完善供应链,形成周边自给、远郊应急、主产区保障的梯次配备。围绕品种、设施、技术,实施稳量增效、调特调优,突出加大产销衔接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向中高端、优质化、品牌化调整,向差异化、高品质要效益。到2020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90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由1703亿元提高到2000亿元以上。果品业,以苹果、梨、核桃、大枣等为重点,坚持突出特色、扶优扶强,建设太行山、燕山、冀东、冀中南优势果品产业带,突出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加快高接换优和更新改造,培育优势果品基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林果面积由2014年的2700万亩发展到3200万亩以上,产量由1460万吨提高到2200万吨。水产业,围绕突出特色、提高效益、养护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人工养殖,稳定近海捕捞,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快组织化、产业化进程。建设沿海外向型、山坝区生态型和城市周边休闲型三大水产养殖带,大力发展对虾、扇贝、梭子蟹、河豚、冷水鱼、甲鱼等优势品种。到202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35万吨,养殖面积发展到320万亩。种业,按照建设现代种业的要求,发挥我省在优质小麦、棉花、杂交谷子、大豆、花生、马铃薯、甘蓝等作物育种的全国领先地位和市场竞争优势,推进以育繁推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商业化育种,在张家口、承德建设优势玉米、马铃薯、杂交谷子制种基地,配套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在中南部建设小麦、棉花、花生和瓜菜优势制种基地,配套建设种子加工储藏中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发挥种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的推进器作用。到2020年,育成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现代种业集团,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食用菌产业,发挥节水高效和增收脱贫的重要作用,建设山坝区错季菇产业带、环京津珍稀菇产业带、冀中南草腐菌产业区,加快产业聚集。到2020年,重点培育30个重点县和100个千亩以上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带动全省食用菌面积由27万亩提高30万亩,年产量由230万吨提高到350万吨,产值由120亿元提高到200亿元以上。中药材产业,重点建设燕山产业带、太行山产业带和冀中、冀南、坝上主产区,燕山、太行山、坝上重点发展大宗、道地和特色品种,冀中、冀南重点发展药食两用品种。到2020年,力争形成3—5个5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市、10—15个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建成千亩以上的示范园800个,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区10个,形成区域性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全省中药材由173万亩发展到300万亩,进入全国前10位。饲草产业,实施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发展人工牧草种植,重点建设北部农牧交错带、黑龙港及滨海平原、浅山丘陵缺水区三大优势产区,到“十三五”末全省优质饲草由21万亩发展到100万亩。

    (四)加快种养业复合发展,推进“一转三改”,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围绕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的目标,把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重要着力方向,立足农区畜牧业为主体的基本省情,把种植业作为养殖业的前端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下大力量调整种养结构,大力推进“一转三改”:推动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推动玉米改粮用为饲用,在适宜地区改种粮为种草,改种养分离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统筹解决畜牧业饲料短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处理等突出问题,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互促的新型农业结构。以玉米为重点,大力推进饲用粮生产,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适合饲用、青贮的玉米专用品种,扩大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在张承地区和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围绕牛羊养殖集中区,扩大人工优质草场面积,增加载畜能力。在黑龙港流域等干旱盐碱地区,退出部分高耗水粮食作物,推行改粮种草,并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扩大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生产和加工储运,提高综合效益。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奶牛、肉牛集中区,组织规模养殖场和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产销对接,发展玉米饲用订单生产,推行全株青贮,解决饲草短缺问题。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根据资源承载力和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设施,推行玉米青贮—养殖饲用--粪污处理还田循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到“十三五”末,力争平原地区规模化奶牛、肉牛养殖场全部配套玉米青贮基地,玉米青贮转化率达到30%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50%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五)突出优质安全,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新要求,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为载体,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保证,全面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到“十三五”末力争全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质量检测和“三品一标”全覆盖,实现优质化、安全化,在京津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有新的提升,把我省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省”。把无公害作为“菜篮子”鲜活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行产地环评、质量监测和产品认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覆盖规模经营主体和主产区,推进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完善产品质量倒逼机制。把“绿色食品”作为更高层级的产品质量规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加强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监督,力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多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增强我省产品的竞争优势。瞄准特定消费群体,稳步、合理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认证,规范认证机构和认定程序,丰富产品层次,提高农业效益。支持地域特色突出的农产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突出河北农产品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成配齐用好各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实现县级全覆盖;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探索标准化生产、产品监管、质量检测、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加强质量监测,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管机制。

    (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照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促进增收的原则,推进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统筹衔接、紧密联结、复合发展,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立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围绕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以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为重点,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龙头企业+基地(园区)+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生产加工服务有机结合的三产整合新模式,让农民分享一产种养收益和二三产业延伸收益。到2020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力争达到5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1000家,总数达到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7710亿元提高到15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达由1.3:1提高到2.5:1,实现“再造一个河北农业”的目标。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优势互补、服务京津的重要领域,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推动农业与生活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农业发展中更加突出强化休闲观光功能,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不断丰富农业内涵,将休闲农业与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到2017年实现1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功能全覆盖,认定10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星级园区,培育20条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带,推出30条以“农业、农村、农事”为特色的高品质农业休闲观光线路,支持建设3-5个农业公园;全省休闲农业接待量由2014年的5300万人次增加到1亿人次,年收入由44亿元增加到200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围绕产业和园区发展,支持面向农村的市场信息、物流配送、农资购销、农产品销售、金融服务、科技推广、电子商务等业态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措施和保障

    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我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调整,是农业在主要农产品数量丰富高起点上更加突出质量效益的全面升级,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是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环境下农业竞争力的全面增强,是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要求下推动生产关系的大调整,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培育新优势加速现代农业建设有效路径。与以往相比,调整的环境更复杂,领域更广阔,内涵更丰富,主体更多元。全省农业系统在推动结构调整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科技驱动和服务保障,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突出抓好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基础建设、深化改革、科技服务和园区建设等六个方面工作,加强对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推动和服务。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抢抓“十三五”谋篇布局的有利时机,制定河北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配套制定农业结构调整“十三五”规划和指导意见,把国家和省关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思路和部署落实到规划和意见当中,科学规划全省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和重大工程项目,绘就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框架支撑。加强对各地制定“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形成方向一致、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层层细化的规划体系,用规划指导引领产业布局、资金投入、项目摆放和工作指向,每个区域、每个产业和每项重点工作都要做到有规模、有项目、有组织保障。组建重点产业专家顾问组,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各地规划制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决策咨询和工作指导。

    (二)强化项目带动,强化对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围绕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力度,发挥好重点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1+5农业区域布局”,分年度制定项目指南,统筹安排产业项目和资金,确保符合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做到无规划不安排,不符合规划不安排,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支持地下水超采区发展节水型种植结构,加大重点工程补贴力度;开展粮改饲和种养循环试点,推动种养复合结构的形成;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农用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推动“一控两减三基本”战略的落实。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发展;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升风险保障水平。

    (三)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结构调整的物质装备条件。与国土部门配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确保建设质量。用好蔬菜、水果、奶牛、肉牛、肉羊等标准园、养殖场建设资金,示范建设一批循环生态的的农业园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超采等综合治理试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县乡监管能力建设,建立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以储藏、烘干为重点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减少损失率,提高经济效益。

    (四)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结构调整增添动力。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和抓手,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使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加强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使之逐步成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主体。鼓励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产品收益权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让农民在收取租金的同时,增加股权分红和务工收入。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支持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专业化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依靠科技驱动,激发结构调整的要素活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级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两大平台建设,统筹研发、集成、推广关键环节,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实践加快转化的通道。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以集成物化为重点,加大优良品种、节本增效技术、先进设施、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生态环保等推广普及,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乡镇站和区域站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六)推进园区建设,发挥对结构调整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区要素聚集、技术示范、深化改革、产业融合的优势,抓好农业“三园两区”建设,突出在结构调整中先行先试的排头兵、桥头堡、大平台作用。建设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建设200个以上市县级园区,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在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环京津为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园区,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生活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围绕龙头企业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探路子、创经验、作示范。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涉及全省农业发展方方面面的大文章,正处于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既有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抢抓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利条件,抢抓谋划制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时机,抢抓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阶段,一步一个脚印,把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做细做深做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贡献。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