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时报摘记
时间:
2016-9-27 08:44
标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22日至24日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是一座包含着完整思想体系、丰富时代内涵、科学工作方法的“富矿”,充满着科学真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力量,在青海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总纲领,为做好青海和西宁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十分鲜明地明确了青海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将深刻指导青海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发展相对滞后,青海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面貌”相对模糊,往往被简单视作“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全局层面上缺乏清晰权威的区域功能定位。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青海自古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今天的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做好青海的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延续和升华,十分清晰地明确了青海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最大责任,为谋划、推进西宁各项工作确立了大主题、指明了大方向、奠定了大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十分系统地强调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深刻影响青海的发展逻辑。长期以来,治青策略的重要性与复杂性相互交织,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的“一大难题”。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发展、生态、民生、作风“一体化”的“四个扎扎实实”治青思路,是治青策略的重大创举。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方面,正是影响青海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最突出因素,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比如发展,河湟谷地的繁荣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比如生态,古丝绸之路的衰落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比如民生,近代史上著名的“河西民变”就是底层群众对民不聊生的奋起反抗;比如作风,今天青海的发展成就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与各族群众共同艰苦奋斗的结果。历经历史风雨,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为青海发展把关定向、把脉点穴,对青海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青海在部分领域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将深刻重塑青海的发展状态。长期以来,青海干部群众有着踏实苦干的优良传统,但部分同志总觉得比内地基础弱、条件差,敢为人先的气魄不足。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勉励青海勇于“走在前列”。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办好,发挥示范作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努力在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中不断创造新业绩,等等。这些嘱托,既凝聚着殷殷厚望,更饱含着深深信任,极大增强了我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信心与决心,必将对青海干部群众的精神气质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下转5版)
(上接1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篇篇都很精辟,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西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重大要求的“题眼”。西宁所处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上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地区,生态环境的约束尤为突出,绿色发展的探索延续千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标准,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转化为西宁的具体实践,在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是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在生态敏感地区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然规律。一直以来,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粗放式发展的缺点是“牺牲环境换发展”。其实,从长期、大量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即使牺牲了环境、资源,也换不来真正的发展,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方面的案例,国际上有上世纪70年代的“荷兰病”;古丝绸之路“由环境而兴、因生态而衰”的历史教训十分深刻;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制造”出一批个人富豪,政府、群众却没有真正分享多少发展红利。因此,“破坏资源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之间不存在必然交换关系,正在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选择绿色发展模式,不仅是“发展质量高不高”的问题,更是“能不能发展”的问题。我们深知,如果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那将会在支付巨大环境成本的同时,“固化”西宁在经济链条中的低端位置,对高端行业、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抑制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不仅“环境账”不划算,“经济账”也不划算。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低碳节能、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绿色发展正在从需求要素向供给要素转型,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实现绿色发展、推进青海“三区”建设的治本之策。“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表面上看是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协调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与绿色发展一脉相通、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增加有效供给的角度讲,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生态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日益突出,不仅为生产生活提供着优美环境空间,也为经济发展供给着特殊要素资源。另一方面,从减少无效、低效供给的角度讲,通过绿色发展,发挥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反向淘汰作用,可以把以往作为“外部性”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市场主体的真实成本,“倒逼”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市场出清”。绿色发展模式的“一正一反”,将为西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推进“三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是建设“幸福西宁”、服务全省人民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社会,“幸福”的外延与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外延来看,良好生态正在成为良好生活之外的新的幸福构成要件,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中的敏感度和需求度大大提升,甚至成为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从内涵来看,生态环境是一种普惠性公共产品,是各类公共产品中公平度、美誉度最高的。可以说,西宁实现了绿色发展,就可以更好地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发展实力,为全省更多群众在西宁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服务保障,为保护“中华水塔”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对西宁来说,坚持绿色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最佳路径,是当下我们增进民生福祉、通向“幸福西宁”的科学选择。
近年来,西宁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的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保持和强化生态定力,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率先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中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显示出绿色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西宁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回旋空间小,产业偏重偏粗偏短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我们将以建设“幸福西宁”为总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为着力点,通过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把整个西宁和全市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城市运营、文化价值、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地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既把握好“保护生态”这一“西宁之幸”,又落实好“加快发展”这一“人民之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幸福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绿色发展之城。
第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价值观意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价值取向。随着时代发展,“生态环保相当于污染防治”的认知已经落后过时,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要求日益突出。当前,绿色发展正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拓展。在城市这样一个要素密集、联系紧密的经济社会活动空间,如果不抓好绿色理念、绿色决策的“最先一公里”,就可能导致在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上防不胜防。一些老工业城市因为当年建设布局所产生的污染顽症就是前车之鉴。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宁要”与“不要”,并非具体取舍,而是价值判断。作为西宁工作的决策者和推动者,我们必须在孰重孰轻、谁先谁后的源头性问题上想得透彻、态度鲜明。我们将时刻铭记、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大要求,把生态环保作为西宁的“成长坐标”,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为基本取舍标准、统领各项工作,把西宁绿色发展的根扎深扎牢,持续创造和积累不断增值的绿色财富。
第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义,努力探索绿色发展产业路径。我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为发展而破坏环境”行不通,“为环境而不要发展”同样行不通。发展与保护是并列关系,而非“零和”关系,这是我们的生态文明观与欧美部分原教旨环保主义者的最根本区别。从南美洲亚马逊森林60多年的保护实践看,越是强调静态保护、被动防护,就越容易因为贫困加剧环境破坏,适得其反。当前,绿色发展正在从静态保护升级为动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探索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种路径,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和分享更多“绿色福利”,实现对生态环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保护。一方面,在“经济生态化”上,我们将着眼于培育若干经济增长点、三大经济增长极、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立足西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进西宁国家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严格产业项目环境准入和污染排放管控,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另一方面,在“生态经济化”上,我们将着眼于发挥生态产品的正向促进作用,打好“生态牌”,念好“草木经”,充分利用地处青藏高原“超净区”的环境、资源、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度假、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努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本质性意义,着力构筑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是绿色发展中管源头、管根本、管长远的治本之策。西宁现有的“两山三水”城市布局,是千百年来西宁人民“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我们将学习借鉴这些传统智慧,懂得和明白师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天成的朴素道理,认识到山水城市的美丽与难得,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抓住西宁列入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等国家试点的机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们将统筹市域空间布局,严格划定生态红线,采取战略预留、空间预控、分类调整方式,建设“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全力拓展支撑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我们将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适度超前规划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产业结构,坚持全域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治气、净水、增绿、护蓝等生态工程,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选择并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我们一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依法治理,用好行政手段,发挥市场力量,强化技术支撑,扩大社会参与,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力争早日建成“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重大要求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崭新答卷。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