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如何将他人的好方法学到手
[打印本页]
作者:
卡布奇诺
时间:
2016-9-13 22:17
标题:
如何将他人的好方法学到手
* v" J) m0 V, r. L. F
(, 下载次数: 2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0 c1 o9 Z+ d X8 M2 f* r* S! `
% r$ e9 a1 \: X( o# v2 O
学习就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古人把这个过程叫“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学习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研究如何学习他人的好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像百米赛跑一样,要赢得冠军,不仅要有一个不错的初速度,还要有一个能够超越他人的加速度。
U6 ]3 C+ s1 E
$ `2 o- }! q" S( a) e/ E3 E
简单来说,学习借鉴他人方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7 f# Z0 {4 E4 W- {6 R
+ O+ |- b+ D8 d! L3 h
(, 下载次数: 19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 _% m! f! U. L. g' J
. ?( g& |9 z _) \3 j
第一阶段:探析方法背后的理论观点
0 l- z1 k% l' j+ I, [+ ~ y
& X5 ^! s* w% i" J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先有世界观,后有了方法论,方法论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比如,确立了“关于世界的第一性是物质”的基本哲学观点之后,就衍生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具体实践方法。如果你认为“世界的第一性是意识”,那么你所使用的方法论也必然是“形而上”系列。
; B- r5 W( J9 e: k0 Q& L9 {
- o/ @- m8 @( ]8 s# M% F: G
将上述观点引申到学习借鉴他人方法中来。如果你认同“学习需要大量持续的刺激”观点,你就会采取“题海战术”的学习策略,强迫自己做大量的练习题;如果你赞同“学习需要讲求效率”的观点,你就会在学习时安排更多的“作息间隔”,更加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提炼。
' N9 T" l2 u, B0 ^: a/ d
- {5 y) }' m' }( ]9 E
理论观点同具体方法的关系,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来理解,就像是“道”和“术”的关系。“道”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唯一的,而由它衍生出来的“术”却可以千变万化,应用于不同情境。但万变不离其宗,“道”始终是“术”的根源,决定了“术”的具体适用对象、适用时机和适用范围。如果“道”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是错误的,那么由它衍生出来的“术”也必然是无效的。
- B7 Q% E& {0 r. K/ Y, T
! j. @0 `) F Q- Q
方法属于“术”的层面,其背后必然有支撑它的“道”。我们学习借鉴他人的好方法不能舍本求末,见“术”而忘“道”。很多人见到别人好的方法,不去了解支撑方法的理论观点,只是急切又盲目地照搬照用他人方法,试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结果只能乱学一通,缺乏对方法的深入了解,学难致用,转而又去学新的方法去了。
- q/ [2 U, g+ E# B9 F& r1 z# z
! H1 z0 Q2 |3 Q* o
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 y1 x$ _3 C# o; ]# ~/ e
% [ P3 ?% f+ q5 {/ ^9 f6 N
探析出他人“术”背后对之对应的“道”,就为我们后续练习掌握特别是运用方法打开了方便之门。但这个时候所掌握的知识,只有记忆的成分,可以用来应付考试,但是距离转化为技能、运用于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工作要完成。
& F" n" @9 L t/ ?+ C
6 N7 N' f5 c9 R, i
面对他人的好方法,我们的第一惯常反应是“我知不知道”,而不是“我会不会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标准只能检验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却不能衡量我们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水平。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深远危害更体现在走出校门之后,我们依旧会不自觉地把记忆作为学习的终点。在学习了新方法,达到“知道”的状态后(这成为很多人读书的终点),就停下来了。其实截至目前,我们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而已。
# n- V J7 ]) f0 U
1 m3 d b& y% W9 E. N" m7 a# l
第二阶段:刻意练习,形成新习惯
8 g/ K# L& l% |2 M1 X7 k
; T- U: d$ ]1 S' E+ t7 L
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认为,我们行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属于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比如,一个拉面师傅能够很熟练地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隐性知识)蕴含在他的动作之中,但是他却不一定能够用语言或是文字(显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野中郁次郎还认为,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比如,我要写出这篇文章,完成对我自身学习经验的总结归纳,就是对我所掌握知识的显化,而我们从别人或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要完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就是要通过实践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3 X9 t' \" G5 Y+ d+ A5 n
5 u' u% K) f( I; S' W( c" N' v% S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进行练习。试想,如果你读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学习他人的方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却不对其加以练习,到了学习他人方法的时候,你会想到要使用“三阶段”方法吗?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你的第一自然反应依旧是沿用旧方法。
6 u9 h# Z$ J: y2 W0 p; j
, O5 U0 r; X+ C+ w' i: U# \
为什么又要集中一段时间刻意练习新方法呢?这是因为“看懂”和“会做”有着天壤之别。
8 x* Q3 h* T4 L1 P; I. f5 I: d
! \0 \6 m% K9 C4 Z; s
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
4 T1 P$ |# j+ I' `2 ?9 z) }% v
+ _1 d( D T& v/ T
旧的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在新的方法习惯没有得到彻底巩固之前,在无意识状态下旧的方法习惯仍然会占据优先权。这是因为我们对新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旧方法依然是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 Y9 K: R" o( u2 U6 W# f' x
1 l3 Y5 N: r1 t: v Z; Y
$ n$ _: Q- }8 O' R
+ s0 a+ C1 L, u& t
第三阶段:修正完善,孰能生巧
0 u) G& \: R* [3 a
+ n& J0 w) q! ~4 x! o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在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0 x. ^3 H0 O; e
2 \ |# B$ h0 ]# g
6 \% m( D0 S/ g& U
2 I( `3 [$ ?* k5 k
作者:
zmrcg
时间:
2016-9-14 08:00
支持,讲得透彻,真就是这样,知行,知而不行,三分之一
作者:
beijiguang
时间:
2016-9-14 09:33
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学习方法,很有特色,指导性较强
作者:
文秘人
时间:
2016-9-14 10:11
作者这篇文章很有见地,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大有裨益。
作者:
学习小号
时间:
2016-9-14 10:14
阐述泛学习的过程,联系学习和实践,很全面
作者:
柳帆
时间:
2016-9-14 10:14
没完全搞明白,收藏一下,待有时间反复研读。
作者:
小菜
时间:
2016-9-14 10:18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油
作者:
发哥
时间:
2016-9-14 10:34
好方法当然要与大家分享,但是,能不能学到手,要看各人的悟性和执行力。如果能够看懂,学通,又按照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下去,就能真正掌握好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
可可妈
时间:
2016-9-14 10:44
《精进》我也看过,只是看的时候觉得受益匪浅,看完就完全抛在脑后了,呃......一定要改
作者:
牛奇兵
时间:
2016-9-14 10:48
为什么又要集中一段时间刻意练习新方法呢?这是因为“看懂”和“会做”有着天壤之别。
作者:
daimeng
时间:
2016-9-14 11:12
我们学习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研究如何学习他人的好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者:
荷色清风
时间:
2016-9-14 15:11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在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作者:
kxy3999
时间:
2016-9-14 15:47
有句话说,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初级的,还是要在学规律中找感觉。
作者:
仙道
时间:
2016-9-14 15:50
讲得很有道理,我也正在研究这些问题。
作者:
xuetingxun2010
时间:
2016-9-14 16:18
中国的创新从模仿学习,吸收再创新,最终到达原创新,这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演变过程。学先知其技,用而知其意,总结提炼意技合一。
作者:
冬日暖阳2002
时间:
2016-9-14 17:48
多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出彩之处,自己才能提高!
作者:
marymei
时间:
2016-9-14 21:08
作者讲得透彻、深入,受益匪浅
作者:
初扣芸窗
时间:
2016-9-15 18:23
以道驭术才是终极目标!
作者:
文如其人
时间:
2016-9-15 20:52
深入浅出,析事明理,对如何从学到用有很好的指导
作者:
wangtng03
时间:
2016-9-16 05:19
理论文章,可以一看。
作者:
wangzhexiyang
时间:
2016-9-16 08:12
道与术,知与行,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者:
流光晨宇
时间:
2016-9-16 08:23
支持,讲得透彻,真就是这样,知行,知而不行,三分之一
作者:
愚溪隐人
时间:
2016-9-16 16:58
支持,讲得透彻,真就是这样,知行,知而不行,三分之一
作者:
愚溪隐人
时间:
2016-9-16 17:02
把这段上述两句话引申到学习他人好方法的过程中来。试想,他人的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在以他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总结中提炼出来的。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 * W7 T, D/ r0 c" m: z5 ] 第一个关键点,他人的好方法是以他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这也是为什么学习他人的方法首先要搞清楚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也就是三阶段中“第一阶段”的工作)。 ( Y6 G/ Y) o. W# x 第二个关键点,他人的好方法是从他人的实践总结中提炼出来的。这也就是说使用他人的方法能否奏效受一定的实践情境限制。因此,对于他人的好方法绝不是“拿来就用”这么简单,而是要经过实践对方法进行再修订再完善,使其符合自身特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 f* K+ l$ ]8 }0 ~" O: `7 @( [/ o " p* q4 }* q9 h) B 日本明治大学著名教授斋藤孝在《学会学习》一书中写道,选择读书学习方法就好比是相亲,必须不断尝试才能找到与你最般配的那一个。 新旧知识.png ) d, [- [4 q% g, c) O$ P2 E + y# M. R% \- w. O1 Q" J 学习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对比、碰撞、筛选、修订、整合的构建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对新方法的修订完善,使之更加契合我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更加适用于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1 w, i0 o+ W2 T! y( X $ y$ a B5 o8 A4 d ' j7 O- J& S6 f+ E: E1 E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学习也是一项需要长期锻炼的技能。实际上,想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有所作为,每个阶段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事情只有经过常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好,但有些人却妄想天生就具备某种才能,能够省去繁琐的步骤、一步登天。 ) f# X: U) B" d$ H! K* l& x( |& l 当然,就像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一样,方法也并非学习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人与人之间学习效率必然存在差别,我们也大可不必在学习效率上跟人较劲。因为无论你学到有多迅速,总还是有人比你更快。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将自身最高的学习效率挖掘出来,坚持下去,你就可以笑到最后了。
作者:
紫气东来邪
时间:
2016-9-18 14:56
先破后立,不破不立,这就是更新、改革精神!
作者:
wzyi1
时间:
2016-9-18 15:05
思考独特,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个人认为,对自己有很大帮助,这也正是自己需要锻炼的地方。
作者:
1246341338
时间:
2016-9-18 22:47
学习借鉴他人方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我只看了两个阶段,还想看第三个阶段
4 S& u0 B( Y; u9 f. U1 k
。
作者:
104848qq
时间:
2016-9-18 22:56
写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作者:
田榕子
时间:
2016-9-19 14:49
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
作者:
小邹
时间:
2016-9-20 14:30
看到这,十分认同作者提到的观点,即学习要分四步走,一步学懂、二部记住、三步勤加练习、四部熟练掌握。学完某项知识只是起点,会用才算达到目的。
作者:
samson75
时间:
2016-9-20 14:50
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
作者:
大玉儿
时间:
2016-9-20 14:52
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
作者:
雪中菩提
时间:
2016-9-20 15:00
学习了 支持大大。加油
作者:
小虻
时间:
2016-9-21 16:39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作者:
青蛙
时间:
2016-10-2 15:46
启悱发蒙,振聋发聩,习之愈明也
作者:
自然随其
时间:
2016-10-3 19:45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进行练习。试想,如果你读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学习他人的方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却不对其加以练习,到了学习他人方法的时候,你会想到要使用“三阶段”方法吗?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你的第一自然反应依旧是沿用旧方法。
作者:
javon_he
时间:
2016-10-3 22:46
类似的文章有很多,学习一下
作者:
181818
时间:
2016-10-8 15:55
对学习理解分析深刻,很有借鉴意义,谢谢作者分享
作者:
子洋
时间:
2016-10-9 10:13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也很深刻,既是教方法、又是交思路!
作者:
图图
时间:
2016-10-26 10:59
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
作者:
lizhongjun
时间:
2016-10-26 16:11
写得很有广度、深度、见度和锐度,值得借鉴和学习。
作者:
大有听竹
时间:
2016-11-13 09:14
说的很有道理 继续想学习
作者:
敏儿
时间:
2016-11-14 20:21
学习学习,要学还要反复习,才能吸收和转化。谢谢分享!
作者:
woyonghao
时间:
2016-11-15 09:46
如何将他人的好方法学到手
作者:
香菇朵朵
时间:
2016-11-15 09:55
向写作高手学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
小小公务员
时间:
2016-11-22 09:34
总有一种总结叫精辟,收藏了,以后用!
作者:
aoguanwei
时间:
2016-11-22 16:38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在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作者:
我本忍者
时间:
2016-11-23 14:30
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作者:
雨田雷
时间:
2016-11-24 14:37
这文章已经从实践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就是楼主实践“”“三阶段”方法的一个重要表现。用的最深刻的例子就是:看完这篇文章,看过就看过了,而事后该咋干还是咋干,没有去实践就没有提高,其实等于没有看这篇文章
作者:
litailian-
时间:
2016-11-24 17:36
! y F3 a0 }* h+ ]3 Z* K
专业写文章作者这篇文章很有见地,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大有裨益。
作者:
litailian-
时间:
2016-11-24 17:37
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学习方法,很有特色,指导性较强,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大有裨益。
作者:
厚积薄发
时间:
2016-11-28 16:27
修正完善,孰能生巧
# V& ]" v0 V- c8 X. q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
作者:
a442037587
时间:
2016-11-29 10:37
支持,讲得透彻,真就是这样,知行,知而不行,三分之一
作者:
南海鸿鹄
时间:
2016-12-28 16:12
难点在于形成习惯,这个很重要,也是出成效的地方。
作者:
清柳依依
时间:
2017-1-3 15:14
讲的透彻易懂,要仔细研读
作者:
qiutian6017
时间:
2017-1-4 14:36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作者:
雪泥鸿爪
时间:
2017-2-3 11:34
“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作者:
泛舟罗布泊
时间:
2017-5-15 17:19
一个拉面师傅能够很熟练地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隐性知识)蕴含在他的动作之中,习惯很重要
作者:
半江瑟瑟
时间:
2017-5-15 22:21
看懂和会用有明显的区别
作者:
半江瑟瑟
时间:
2017-5-15 22:23
看懂和会用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要意识强化训练
作者:
feelon
时间:
2017-5-16 15:12
谢谢分享,学习了,哈哈哈哈
( f' l( ]0 D4 E" J
作者:
云水自在山
时间:
2017-8-10 09:09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
作者:
功过
时间:
2017-9-8 00:07
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
K" u7 b& Y) M# b6 t0 H. V8 Q
. `* z" `. i5 U/ z" M# ^
/ A$ N1 Q2 N( H! a
旧的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在新的方法习惯没有得到彻底巩固之前,在无意识状态下旧的方法习惯仍然会占据优先权。这是因为我们对新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旧方法依然是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作者:
羽时俱进
时间:
2017-12-15 15:07
讲的好,关键是做,坚持到底才能胜利!
作者:
龙舞卫
时间:
2018-2-27 01:03
讲得透彻,真就是这样,知行,知而不行,三分之一
作者:
始悟秘
时间:
2018-2-28 16:19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在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作者:
Wade95
时间:
2018-5-2 16:44
努力学习他人的好方法,融会贯通之后成为自己的好方法。
作者:
wxg0314
时间:
2018-5-3 10:52
这个系列的文章可谓精品,值得眼高手低的我们学习
作者:
huangwenlong
时间:
2018-5-16 10:54
写的太好了,非常的到位啊
作者:
哈哈王子
时间:
2019-5-21 11:29
非常认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有什么用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作者:
雪球baby
时间:
2019-5-31 10:28
可以联系 建立新的脑回路链接
作者:
东城河边
时间:
2019-6-1 16:15
了解很多方法,但确少练习实践。
作者:
本溪秘书
时间:
2019-6-2 17:55
仅有个别党员的企业,按照地址相邻、行业相近等原则,依托个体劳动者协会组建党组织
作者:
流水清轩
时间:
2019-6-4 11:04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进行练习。试想,如果你读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学习他人的方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却不对其加以练习,到了学习他人方法的时候,你会想到要使用“三阶段”方法吗?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你的第一自然反应依旧是沿用旧方法。
作者:
xiaowen
时间:
2019-6-4 16:13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进行练习。试想,如果你读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学习他人的方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却不对其加以练习,到了学习他人方法的时候,你会想到要使用“三阶段”方法吗?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你的第一自然反应依旧是沿用旧方法。
作者:
peilong226
时间:
2019-6-5 17:28
方法习惯仍然会占据优先权。这是因为我们对新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旧方法依然是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作者:
liweixiaowei
时间:
2019-6-6 16:26
支持,讲得透彻,真就是这样,知行,知而不行,三分之一
作者:
天山剑客
时间:
2019-6-7 22:37
具有很强的辩证思想观点
作者:
秦巴秘书
时间:
2019-7-18 19:55
认真学习了,谢谢了哈
) [; [8 V- f( ?
作者:
xinmishu2017
时间:
2019-7-20 02:17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在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作者:
TINGHAO
时间:
2020-1-3 09:31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作者:
1373764489
时间:
2020-2-1 16:37
有人戏言,把研究二字拆开看,即“石开九穴”,说明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要下很多功夫,反复的练习,锲而不舍地努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