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一篇不可多得的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晋小秘    时间: 2016-9-7 11:52
标题: 一篇不可多得的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陈行甲的讲话,结构新颖,情真意切,讲出了教育的本质,如果能以这篇讲话为模板写出教师节讲话或教育工作会议讲话,必将是一篇上乘之作。

为巴东立精神 以教育走出贫困、赢得明天
---县委书记陈行甲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18日)
同志们:
在全县上下狠抓精准扶贫的关键时刻召开这个大会,是因为教育是扶贫攻坚的根本性措施。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总结巴东教育成就,部署今后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动员全县人民进一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不断凝聚巴东教育精神,提升巴东教育水平。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巴东教育为什么会有今天
  巴东教育是巴东的一张名片,是巴东50万土苗儿女引以自豪的成就。这些年来,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教育质量高位运行。一大批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居功至伟,业绩卓著。在这里我代表全县50万人民向大家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经过多年努力,巴东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
  第一,优化了人口素质结构。一是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巴东人均接受教育的年限达到9.1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85%,小学阶段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5%,县籍人口中大学生比率达到12%,全部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人们心态日益开放包容。思维模式逐渐改变,文明素质、法律素质明显提高,老百姓怨天尤人的戾气少了,心气顺了,发家致富的劲头足了。三是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大多数人已经知道了“山那边是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渴望。我去过许多边远村组,用普通话和老百姓交谈时,他们好多也和我说普通话,而且还说得有模有样。大山阻碍了出行道路,但没有束缚住他们的思想,没有隔离他们的视野,这是教育力量的影响。四是教育促使学生家庭和睦安宁,提升了幸福指数,从根本上改变了民风。
  第二,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战胜贫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办好教育。我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培养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就有希望解决一家脱贫致富,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可基本解决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问题。近15年,全县高中毕业(含职高)4.7万人,上专科1.7万人,上本科2.5万人,其中重点大学5558人,清华北大81人。知识改变了很多贫困户子女的命运,教育成就了许多幸福家庭。据抽样计算,近些年脱贫人口有50%是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的。
  第三,充分发挥了教育移民功能。巴东是移民大县,承担了三峡库区、清江水布垭库区近10万人的移民,为国家的重点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移民被称为“亘古难题”,就地后靠、外迁移民都是比较被动的措施,只有教育移民是家庭个体积极而为、主动而为的,而且真正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些年巴东人口总量一直没有上升,实际居住生活在巴东的人口比户籍人口少很多,他们在外安家立业,孝老爱亲,赡养父母,减轻了库区生产生活压力和生态压力,也减轻了我们扶贫攻坚的压力。应该说我老秘网县很好地实践了国家三峡库区后续工作的教育移民政策。
  第四,深厚培植了发展的潜力。走遍全国大中城市,几乎到处都有巴东学子的足迹,都能听到巴东的乡音。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都有巴东的“人才部落”,他们或是创业路上的成功者,或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成长路径,就是巴东教育成就了他们的大学梦、成才梦。他们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巴东发展好。不久前,我在清华与一位巴东籍学生交流,他说,“巴东永远是我的家,无论今后飞多远、飞多高,‘家’的感觉,我将用生命的全部去咀嚼、体味和呵护”。巴东走出去的学生是巴东潜在的巨大财富,已经在慢慢地形成巴东的人才流、信息流和智慧流。
  巴东教育有今天,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是全省唯一的一个“老、少、山、穷、库”全部困难因素占全的地方,是客观条件很差的地方的代名词。我们的教师待遇并不高,我们的学生全部是本土巴东娃,并没有外地有些名校广纳周边地区优秀生源而育之的因素,可是我们近四年每年有十名左右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每年有百名以上孩子考上985名校,每年有两百名以上的孩子考上211高校,每年400多名孩子上一本重点大学,每年2000多名孩子上本科。艰苦的环境,反衬着我们出色的成绩是多么不易啊,巴东的教育可以说就是一场典型的逆袭。
  那么这个奇迹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原因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老师。我们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老师,他们不改初心,执着坚守,把知识和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县一中原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明书,呕心沥血把一所全州倒数的高中带成了享誉全省的高中,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一直兢兢业业从事高中教学工作直至退休。信陵镇光明小学崔昌玉,坚守讲台37年,以乡村民办教师为起点,逐步成长为县首届名师、州首届突出贡献专家、省特级教师和省党代表。水布垭镇石门教学点郑世翠,她罹患癌症住院治疗后,仍坚持返岗上班直至退休。她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才是我战胜病魔的最好药方”,曾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清太坪姜家湾村教学点的谭定才老师,多年强忍病痛拄着双拐坚持上课,就是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拐杖老师》的原型,刚才大会发言的清太坪小学教师廖汉荣强忍病痛坚持教学10多年,其事迹、其精神令人动容。这样的老师,我们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百上千。二是学生。我们有数以万计的怀抱梦想、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学生。他们立志成才,坚忍不拔,为摆脱贫困而苦读。溪丘湾乡石羊山村的谭玉平,读初一时母亲就出走,跟父亲和犯癫痫的哥哥相依为命,家庭条件极其艰苦,他在学校老师的集体帮助下,学习刻苦、努力上进,武汉大学毕业后入职海航集团,现任海航地产副总裁。水布垭苦竹溪村的卢继川,一个地地道道的苦孩子,现在清华大学读研,在大学期间,凭借勤工俭学的收入支撑完成学业。在自己艰辛的求学路上,他不忘感恩回报母校,在暑假他专门组织清华大学志愿者来到水布垭镇长岭初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激励更多的寒门学子发奋图强……这样的孩子在巴东数不胜数。三是家长。我们有大批不甘贫困、含辛茹苦、望子有为的家长。他们为了子女,不辞辛劳,春蚕到死丝方尽。水布垭镇东向门村的谭文操,家中遭遇泥石流,房屋尽毁,妻子很早就不幸罹患癌症去世,其左手残疾,为了抚养孩子,他甚至在没有月亮的晚上,点着煤油灯刨地,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可是,无论多难多苦,他供孩子读书的决心没有变。他的儿子谭元斌清华大学毕业后,现担任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沿渡河镇西边淌村的李庭珊,在孩子李潼读小学一年级时就在县城租住20平米潮湿昏暗的地下室,靠送煤气供养孩子读书。十多年,不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都扛着几十公斤重的煤气罐走街串巷,用肩膀扛出了一个北大学生。沿渡河镇的王圣兵在孩子王鑫4岁时,妻子离家出走杳无音信,从此他既当爹又当妈。为了供孩子上学,他去打工,起早贪黑,很少吃过早餐,中餐也多以冰硬的馒头充饥。他从没放过放过任何挣钱供孩子读书的机会,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王鑫现在已是海南大学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家长,遍布在巴东的山乡。四是社会。我们有关心教育、呵护教育、爱心助学的社会环境。多少年来,巴东籍有识之士,牵线搭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为巴东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仅近几年,巴东特困优秀高中毕业生救助奖励协会、华佗论箭组委会、太平洋建设集团、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等社会组织募捐资金救助了我老秘网县近3000名贫困学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植根于全县人民的心中。官渡口镇肖家坪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不比吃、不比住,就比谁家的孩子爱读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生活。这样的村子,全县还有很多。五是北京。巴东幸运地轮到首都北京对口支援。他们既讲政治又讲感情,在人力、财力、物力、科技等方面给予了巴东全方位的支持。京信中学、县一中等学校教学楼是见证北京支援巴东教育的标志性工程。这些年北京为巴东培训了500名中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委派资深专家、教授38人来巴东讲学,给巴东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两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郭金龙同志都曾到巴东一中考察指导,给巴东教育极大的鼓舞。去年考上清华的一个孩子说,“我在巴东一中的教室,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北京楼’的‘京’字,这个铜质大字就是我逐梦的动力啊”。六是政府。这些年,巴东县委县政府遵循规律,坚持教育优先、民生为本。出台了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定期议教制度、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学校制度、乡镇教育目标考核制度。特别是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体现出“举全县之力办教育”的雄心壮志。筹资2.8亿元整体搬迁了巴东一中,筹资6300万元收购了民办神农溪高中,筹资2000万修建了红军小学,每年安排200万元发放中、高考奖励。王国生省长视察巴东一中后感慨地说,“学校建得好,用得好,环境好,质量好。作为山区学校,不容易!”。
  总结这些,是想让大家明白,巴东教育的成绩,主要不来源于物质条件。我们的硬件条件、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在全省绝对属中等以下,但是论成绩,我们可以挺起胸膛PK全省任何一个条件好的大县。我们靠“小米加步枪”跑赢了很多拥有“飞机加大炮”的地方。我们的秘诀,在于精神。就像当年艰难困苦的延安战胜了金碧辉煌的南京,靠的是精神的力量,是信仰、是信念、是坚守。
  二、巴东教育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巴东教育要解决培养“巴东人”问题。我个人认为,培养“崇德尚美,博学多能,心怀大爱,干净自强”的巴东人应该是巴东教育的目标。“崇德尚美”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博学多能”就是要与时俱进,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科学方法,具有学习、生活、工作、合作、创造的能力;“心怀大爱”就是爱国家、爱家乡、爱朋友、爱亲人,有悲悯情怀;“干净自强”就是要有纯洁的物质与精神状态,有不畏艰难、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善于攻坚拔寨,敢于锐意向前。  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针,形成办学的思路,提出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管理方法和治校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学校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下面,我强调三个方面。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学生才有学校,有学校才有老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一是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规律,教学过程、学校活动、学校管理都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只有学生发展了、成人了、成才了,教师才算成功,学校才算成功,教育才算成功。二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充满爱心,充满尊重,要用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的大爱。我至今总是清晰地记得小时母亲对我“怜悯穷人”的教育,我家也穷,但是母亲总是在尽力帮助比我们更穷的人。这种言传身教,渗透在我的血液里。我到现在还是这样,内心里见不得穷人受苦,总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哈弗大学有个著名的格兰特研究,曾经花76年时间追踪一届268名毕业生的人生轨迹,看最后成就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因素不是智商,不是金钱,不是锻炼,甚至不是健康,而是爱、温暖和亲密关系。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去爱,去感受爱。这是最重要的任务。三是要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学生都应该是参与者、建设者。在全县所有中学要全面建立“学生评价教师机制”,以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教育局要研究方案,科学论证,全面推开。
  要强化教师主导地位。学校不在校园之大,而在于精神之大;学校不在楼宇之高,而在于品位之高。这个大精神和高品位都得由教师来体现。教师对学生影响巨大,所以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满足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相关部门要站得高点、看得远点,切实加以保障;建立和完善定岗、评聘、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确保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善于激励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依法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有关部门在落实待遇时不能因为教师群体大、支出额度大而扣减、延缓,要充分体现国家政策的公平性;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县委常委会已经研究决定要重用教育系统优秀人才,从中逐步选拔担任领导干部,组织部门要贯彻落实。三是重视高中教育特殊性。我老秘网县高中都是面向全县招生,路途遥远,每星期学生放假甚至每月放假都不现实,既增加了家长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安全风险;高中教育面临全国统考、全省竞争,我们山区优质资源有限,不能与城市相比,校外基本没有优质资源补充;教师加班后又不可能调休、轮休。所以高中的学生教育管理要做专题研究,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加班,可以参照国家劳动政策给予相应待遇,县教育局要会同人社、财政等部门研究具体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始终坚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要引导教师体会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长远关心,湖北省最近就出台了政策确保高中教师工资要高于公务员。对于巴东近年不少优秀教师被外地高薪挖角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们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留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认可这个地方的环境,深爱这个地方的人民,愿意献身这个地方的事业,别人是挖不走的。刚才发言的梅其涛老师就是一个因为价值观而留下的典型。四是着力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既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又要培养教师博学多能、一专多长,以适应教育创新改革的需要。
  要发挥校长的核心作用。陶行知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应该是道德的标注、知识的化身、大爱的载体。一要高境界,高瞻远瞩,看得到发展趋势,能透彻把握政策,做到“三严三实”。二要大情怀,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装着学校、装着人民,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给于更多的关爱。也许将来学校教给学生的书本知识都忘记了,但给予学生的爱永远不会被忘记。三要好风范。在纪律上要遵规守纪,在学术上要游刃有余。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树立教育威信,形成凝聚力、感召力。四要有真学识。要研究最新教育理论,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先进的经验,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议每个校长都要熟读《学记》《劝学》《师说》《论语》等教育著作。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可化人。校园文化是学校基础性建设内容,要吸吮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聚合民族前行的磅礴之力。突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形成学校魅力的焦点和引爆点,沁润学生的心灵。突出文化的教育作用,用文化精髓培育学生忠诚爱国、敬老爱亲、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突出文化的规范作用,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校要既具有儒学氛围,又有汉魏风骨;既有民族色彩,又有海洋胸怀。
  (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最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因此,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这是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思路。
  一是公平教育机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职业高中补助生活费、高等教育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即将实行高中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并提供生活费等,都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措施,我们在落实时一定要精准到人,不折不扣。刚刚我提到了,教育是精准扶贫、摆脱贫穷的根本大计,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而掉队。二是公平行政管理。在县级层面要切实担起办好基础教育的职责,落实党政教育工作“一把手”工程,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党委政府领导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好教育资源。定期到学校,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破解教育难题,兴办教育实事。三是公平教育过程。目光要关注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政策要惠及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对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要更加关注,彻底改变只重视优秀学生的不良现象。社会上有种种反映,初中学校有的班级只注重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放弃了大多数学生;有的老师以补课的方式乱收费,很多知识在课堂上只作粗略的讲解而留在补课时讲解,这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受到职业道德和良心的拷问,教育局要严加整饬。
  巴东教育质量一直高位运行,持续性发展压力很大,但压力再大也必须保证。一是确保质量的持续性。对于学校来说一年有一届毕业生,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一个学生就是家庭的全部。所以教育发展中的任何闪失都是负不起的历史责任,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党政领导、校长教师必须时时牢记在心。二是重视支持的持续性。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的受益者,要以一种感恩的心态,从战略大局的高度,把教育摆在重中之重。要动真情,把教育的事当做份内的事,带着感情办教育。要见实效,给教育办事要简化程序,限时办结,不允许再出现“国家政策很好,部门办事好狠”的情况;不允许出现教育惠民项目迟迟不能落地情况。县直部门要为教育事业开通“绿色通道”,落实优惠政策,形成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
  (三)重视培养创新
  有三个名人之问一直引发人们深思。一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二是中国科学泰斗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三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提出,“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李约瑟之问的答案,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重文轻理”的传统和封建社会末期缺乏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乔布斯之问”是在教育领域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几十年后发出的,乔布斯不是给技术提出问题,而是给教育提出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教育界重知识传授轻实用技术。“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包括两个层面: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有问题,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有问题。
  我个人觉得,教育回答问题的最好答案,就是做好教育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教育过程必须认真遵循和高度契合。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习总书记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可谓洞察历史机杼,富于辩证哲理。培养中国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有赖于全方位的创新活动,校长有创新思想,教师有创新自觉,学生有创新能力。二是要打破制约教育创新障碍。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家长合理的教育预期。妥善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习总书记在北大座谈会上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必须细细体味。三要围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创新教育。必须把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融合,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教育加以区别。作为县级基础教育,主要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既完成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
  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新。一是要顺应城镇化的要求。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从实践看,城镇化率达到45%的时候,中学生基本都进入了城镇,小学生85%左右要进城镇。这就涉及到教育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布局谋划问题,这要战略思考。人口进城以后怎样生活,这是涉及城镇化的活力与人口生存能力问题,我们的教育怎样使受教育者不再成为贫困人口,这也要深入思考。二是教育要顺应信息化的要求。“互联网+”将改写新的发展历史,昨天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马云说,“如果忽视互联网,错过的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时代”。作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具有全球视野,历史厚度。要着力提高师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合作、创造的能力。三是教育要顺应现代化的要求。“四化”同步是发展大局、历史大势,教育除了要完成自身现代化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献身现代化的精神,能够适应“四化”,承载“四化”,推动“四化”。
  同志们:千招万招,不抓落实都是空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教育发展的“一把手工程”;要坚定不移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责任,对工作不达标的责任人进行追究;要坚定不移地将文件规定纳入保障的全部纳入保障,把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的行为,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巴东的教育走到今天不容易,更加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努力奋斗。对于巴东教育,有很多人佩服,有很多人不服,有人热切期待着它续写辉煌,也有人在预言它的衰落。时间终会流逝,潮涨会有潮落时,但是,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只要精神不死,我们的力量就在!最后,我回到今天这个报告的题目:为巴东立精神,以教育走出贫困、赢得明天!
  谢谢大家!



作者: 中国式秘书    时间: 2018-7-26 15:12
教育就是未来,提升教育就是把握明天。
作者: 小木匠    时间: 2020-3-6 16:31
为巴东立精神,以教育走出贫困、赢得明天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