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结构思维|提高说话逻辑性的PRES法 [打印本页]

作者: jichaofei10    时间: 2016-8-25 16:45
标题: 结构思维|提高说话逻辑性的PRES法
在你阐述观点或提问的时候,有没有人经常打断你问下面这些话:
6 j; f) L5 }; Z! g$ n7 p# p! I" F2 [ R " M0 w/ ~ B K. E1 k! w
你到底想说什么?
: b, ~) p1 k7 I3 o. I$ h 8 G" g6 ~+ }7 a0 P! [
你的重点是什么?
8 M2 b( O, a7 n " B3 p& `+ w8 B: s* i( d, r
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
8 E2 H* v" f6 P; d5 y # ?4 a$ i) j6 S Z2 N# {' W4 i1 l1 N
那,你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7 b6 F$ d* }6 C6 \6 s: B7 _ " T* P1 V1 l) T9 Z0 f8 x2 a
如果有,那说明你说话在对方眼里很可能是缺乏逻辑的,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你。从MBTI的角度来说,你可能天生是F(情感)偏好的,逻辑性并不是你的强项。
& M0 g* t2 _6 k- D4 [3 n % g( o6 i( I9 U( {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一下么?当然有了,逻辑也许不是你的天赋所在,但你可以通过掌握一些逻辑技能来提高你的条理性。今天就提供一个最简单的结构,可以称之为PRES法。
# B. N0 P+ E0 W9 q ( x t4 w$ ?* U1 c! h* l8 A
PRES
% S; j4 \1 E" x* l- D2 l& C2 ^* n+ Z / ?8 O- b+ |& k p! e
P→Point(主张):“我的观点……”
/ g( E) i( D/ @* W . m O" ~2 X1 T. Y( Y$ x" O
R→Reason(理由):“我的理由是……”
5 z$ t" T1 \2 T) r 8 |, P8 V9 {5 @0 o v3 ^5 Q
E→Evidence(事例):“举例来说……”
5 F9 r, z7 W. M; N8 E; s0 ~ 2 v7 H8 B0 |; j. U7 d1 g3 k( O0 }
S→Summary(总结):“总之,我想说的是……”
" V g( W% {8 `& A. T0 n & R3 R2 D$ {7 n, v% O
简单点说,就是中国传统文法上的总→分→总,比如下面这句话,你觉得我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 _/ B9 _- s6 \, O5 ^* d# r 6 ?: ]) U' ~, k2 P+ {
做PPT,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最重要的是逻辑而不是美化!
4 y9 p+ r6 G6 e 1 b" I$ j4 |' v7 R" Q4 [
理由很简单,1、逻辑清晰的呈现你的观点才能更好的体现你的专业性;
6 d; @6 Z h# d) j9 I- C & ~- b, j- D, O2 h' p
2、公司付你工资不是因为你的PPT做得漂亮;
8 j/ r4 K6 b! J1 k# _ 6 u' j7 d8 P7 N& M& O0 G2 X" z
3、从投入产出比来说你花太多时间在美化上也拼不过美工。
/ c# `7 q0 f) R" W7 Z" ^0 I / N( G' |7 j& L/ W# e! s7 z' }6 ~ {
举例来说,假如你是一名资深市场分析师,那么你的核心工作是分析相关市场数据,并得出你的结论,你做一份PPT报告,最关键的是你的分析结论和你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这也是公司花钱请你的原因,视觉呈现部分是属于加分项,即nice to have部分,有当然更好。换句话说,逻辑和美化之间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你觉得你的主管或客户会选择逻辑缜密还是漂亮华丽?再说了,作为市场分析师你花大量时间研究设计和美化,你觉得你设计的PPT会强过公司设计部的美工吗?
$ K" O/ n' y z. Y4 a . B x0 I6 ^# g3 R4 x
总之,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职场专业人士,在制作PPT时,你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逻辑梳理上,而不是美化上,后者只是锦上添花,即逻辑是”锦“美化是”花“。
2 G, F0 z1 G" l/ O8 }! ?+ z$ v7 V' \9 r+ P, }) \
下次在你阐述观点时就尝试着用这种PRES结构来说,多次练习后就形成习惯了,也许逻辑性不是你的天赋,但你可以通过训练,掌握一些逻辑思考和表达的技巧。
. d# N$ G' i t" ^4 ?0 H8 w j; U3 D% K9 c: O! y+ D4 x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