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这是三明市委、市政府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所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保证三明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好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之所以会对经济产生互动作用,其原因就在于人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的载体,更是一个民族历程的延续和继承者。推动、影响经济活动的不仅仅是经济规律,还有经济以外的主要包括文化在内的因素。著名经济学家塞缪尔森在新创立的“文化经济学”理论中就指出:人类的本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全球各地的经济市场都与各地在历史、社会结构、心理、宗教和政治状况方面的独特性相适应,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工作、消费、投资、储蓄和冒险的意愿。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并不仅仅是表层上的经济之争,更是深层次上的文化之争。用一些有识之士的话来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综合实力,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文化与经济之间这样一种重要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导航灯”。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说,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同时又是制度之母。这是作为精神力和制度力基础的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影响到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的根源既不是政治格局,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心态。这可以说是当代学术界对文化在国家、地区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所产生的作用的最新解读。美国学者劳伦斯哈里森在《泛美梦》一书中,以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在20世纪的发展为视野,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入手,按照价值观、态度或心态的文化核心内涵,将文化区分为“进步文化”与“停滞文化”,详细列举和分析了进步文化与停滞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10点差异,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地位。实践证明,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素质、能力与兴衰。
3、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和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由于常态中的社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而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其他的手段外,依靠文化的力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因为文化不仅具有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而且还有凝聚、润滑、整合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民族的亲和与凝聚作用,一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更新观念,努力实现从文化迷失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三明要在加快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前提是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确立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这个总开关打不开,三明的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三明经济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1、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实现从文化迷失到文化自醒。作为福建的老工业基地,三明人民曾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位、交通、体制、观念等原因,三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沿海城市相比越来越慢,在全省的位次也越靠越后。在新的历史时期,三明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自我发展,实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历史性跨越的严峻现实。但是一提到发展,很多人看到的往往是三明自然资源的优势,却对三明文化资源的优势、三明文化发展的潜力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发展观上的一种迷失。因此,要顺利实现三明历史性的跨越,首先就要在全市上下确立起文化强市的理念,利用三明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探索三明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强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一方面是要建设文化“强市”,提高文化的档次与水平,积极打造“文化三明”;另一方面是要以文化“强市”,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形成三明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开放的思维,努力寻求在思想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科学技术创新上快人一拍,在发展环境创新上胜人一筹,在文化氛围创新上高人一等,跨越“先经济后文化”、“先经济后社会”的传统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既重视发展速度,也重视发展质量,更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三明的综合竞争力,完成历史性的跨越。
2、注重文化资源开发,实现从文化自醒到文化自信。作为福建中部欠发达地区,三明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信息业尚不发达,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资金、人才比较匮乏,人的观念也不够开放,这是三明发展的劣势。但三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旖旎,文化优势十分突出。早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三明的万寿岩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身影。宁化石壁是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客家大迁徙的中转站,被誉为“客家祖地”。宋代“理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和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及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绶等历史名人都诞生在三明。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三明这块红土地上留下过战斗的足迹。三明有着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天下第一湖山”泰宁金湖,有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为“大而逼,远而整”的永安桃源洞,还有犹如“神仙洞府”的将乐玉华洞……。目前,三明共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全国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4A级旅游区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此外,三明还是全国著名的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疑是三明今后加快发展中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一种重要的产业资源,一种重要的经营对象。我们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真正树立起文化的自信,找寻到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
3、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有文化资源,但没有文化产品;有文化产品,却没有文化产业,这是制约三明文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因此,强力推进三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例如文化产业占美国GDP的20%,美国国内400家最富有的企业中有72家从事文化产业。日本文化产业占GDP17%,是钢铁产业的两倍。统计表明,当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老百姓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就会有很大的增长。2005年,三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消费比重已经达到14.3%,增速远高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速。因此,加快三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与三明文化资源秉性相符合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要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做到经济发展要从文化上找项目,城市建设要从文化上体现特色,企业发展要从文化上求得效益,群众生活要从文化上获得提升,从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三明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强化措施,切实把文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建设,它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它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相对务“虚”的工作。所以,加快三明的文化建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保证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到位。
1、要明确定位,认真编制文化发展规划。尽快制定一个与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相配套的文化发展规划,以明确三明文化发展的定位和功能,突出三明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战略,这是三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通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的比较,逐步建立起一套可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指标评价体系。过去,我们观察评价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往往只看经济指标,不看或很少看文化指标;经济指标很多,文化指标则很少;经济指标基本形成体系,文化指标却零星散乱。加快三明的文化建设就必须革除这个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尽快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可量化的文化发展指标体系,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把文化工作作为衡量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三明文化建设的“软”目标才能变成对各地进行动态推进的硬抓手,才能解决过去文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从而找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群众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2、要立足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改革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加快三明的文化建设,必须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创新思想观念。做到既要重视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也要重视文化的消费娱乐功能;既要强调文化建设必须面对“战场”,也要强调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市场;既要看到文化为经济服务的一面,也要看到文化也是生产力,也能创造财富。二是创新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划分事权,理顺关系,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变办文化为管文化、管微观为管宏观,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新体制。三是创新内部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岗位工资为主的新的收入分配形式和办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推进转企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搏击能力。
3、要突出个性,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富有独特的个性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文化的生命。实践证明,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自身历史文化某种形式的延续。因此,加快三明的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把具有三明特色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与体现出来,建立一种富有三明特色或个性的文化品牌。三明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例如以万寿岩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以宁化石壁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以宁化、清流、明溪等5个革命老区县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福建“小三线”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沙县肩膀戏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大金湖、玉华洞、桃源洞、淘金山等山湖洞景区为代表的旅游文化……这一大批有待开发的文化题材内涵极其丰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不仅为三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也为三明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要抓住重点,努力提升文化的档次和品位。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否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档次与品位。三明要在加快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重点,在提升文化档次和品位上狠下功夫。首先,要集中全市的财力物力,建造一批与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配套,具有三明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并为三明举办高档次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是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文化名人工程”。一方面要采取多种途径与有效措施,加快当地文化名人的扶持与培育,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另一方面是将目光移向全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将一流人才、一流技术聚集到三明来打造文化品牌,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彰显三明文化的魅力。第三是要积极争取举办一些有三明特色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扩大三明文化在全省乃至在全国的影响。第四是要努力办好一批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演艺团体、传播媒介、文化企业集团等,通过卓有成效的运作,进一步促进三明的文化做强做大,进而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5、要加大投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是发展文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三明最紧缺的是资金支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是要通过三明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策划生成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利用这些重点项目将三明的文化资源整合与激活,并通过这些重点项目来落实一批建设资金。二是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通道,通过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基金,组建股份制的文化投资公司等形式,鼓励三明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向文化倾斜,同时吸引市外、省外资本向三明的文化产业投资。三是积极开展“公益文化推介”活动,大胆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将三明现有的文化单位存量资产中能够走向市场的文化资源,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转化为效益资本,从而进一步拓展文化的融资渠道。只有这样,三明才能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走出一条在现有条件下使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使文化产品转化成文化品牌,使文化品牌转化成文化消费服务的经营文化之路。
作者为三明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黄茂升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