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月定期召开的例会材料该怎么写?既然是“例会”,就我所知,一般的材料处理方法确实是程式化的(也为了省事),现成的箩筐往里装,领导也熟悉。就你说的情况,实际有两种做法,一是按固有套路,“旧瓶装新酒”;另一种就是创新(说明你对材料的要求很高,钦佩)。就你所言,也就是创新的问题。如何创新呢?个人以为,在领导认可的情况下进行,主要方法是“新瓶装新酒”,新酒问题不大,因为内容换了;关键是“新瓶”,我觉得最可取的办法是从会议的主要内容着眼,把这个突出来,每次有不同的、鲜明的主题。如果发散开来就很多了。不知你可否明白?这里归纳一下,老的方法,不变的方法,比如××例会纪要;新的方法,如: }3 A3 C. i5 M3 S4 p3 l% r 再细化 再落实 再推进 ——××召开××例会部署××;狠抓三个落实 突出四个到位 ——……,等等(例子是随便举的),供参考!(摘自房立洲在《公文写作百法例讲》读者群的答疑记录)
: q- W: l* W3 z! P' F, Y( {# k# t & w) I9 {; z) C& D8 w( s& i9 x9 Y& {1 W, C5. “不止”是动词,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超出某个范围”。例如:老王恐怕不止六十岁了。“不止”的另一个意思是“不停”。表示这个意思时,“不止”用于双音节动词之后,其位置一般处于句子或分句末尾。例如:老刘听了这个消息后,大笑不止。不只”是连词,用于递进关系的复句中,相当于“不但”“不仅”等,表示除所说的内容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整个句子表述的是语意上的递进。“不只”一般用于前一分句,在其后的分句里,要有与之呼应的“而且”“也”“还”等词语。例如:2 p) @5 F2 I9 o* E. L 经过多年努力,这个山村的群众现在不只不愁吃穿,而且比较富裕。“不止一次”常用来说行为动作进行了多次,也就是说,行为动作的次数超出了“一”这个数量,表述这类意思宜写成“不止一次”。“一次”中的“次”是动量词,此类动量词还有“回”“遍”“趟”“顿”等。例(17)他自己不只一次不去,还不让别人去。这里的“不只”相当于“不但”。其中的“一次”跟“不去”联系紧密,而不是跟“不只”联系紧密。不过,这类说法似乎比较少见。就一般情况而言,凡是表示不限于某个数量或范围的,都宜写成“不止一次”。(杜永道的文章《“不止”与“不只”的正确用法》)
- Z9 w6 C- U) ] N3 s / x; p1 b$ d* J6. 按政务工作客观规律维度寻找信息题材。一是时间精力规律。本地区或单位最近哪项工作花的时间精力较多?劳师动众数月,如果干得好,可以总结典型经验;如果干砸了,应该总结教训;如果乏善可陈,信息员根据自己水平和责任心看着办吧。二是口碑奖杯规律。跑到单位荣誉室,看新得了什么奖杯、锦旗,或听群众口碑;交了钱就发奖的不算。 # T* c, W8 J9 ^' T# X7 I三是特色亮点规律。某些方面的特色、亮点工作,或者重大工程,是可以朝花夕拾的题材摇钱树。逢重大工作(工程)节点,或逢重大会议活动,都是很好的报送信息机遇。四是地位作用规律。某项工作在全省的地位或作用举足轻重,决定了具有持续报送信息的价值。五是渐进渐变规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现状也非一朝一夕。凡老大难问题,局部成效初露端倪或稍有化解思路,也难能可贵,具有报送信息和推广价值。六是冷热均衡规律。被冷落的题材都有价值!相对均衡反映各个领域工作,是信息简报的重要规律之一。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题材、如果不是主要领导有特别要求,一般需要避免连续刊登同一领域题材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错觉(可供八卦的想象空间很大,各位自己脑补)。隔了较长时间没刊登过的题材,自然比较有报送价值。(摘自万笔吏妩的文章《信息写作妖娆解析续二》)
+ o& z" Q2 i M5 V& D% m; C4 d8 [9 C* v8 ]8 p: D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