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略说议论文的析理 [打印本页]

作者: 应用写作    时间: 2016-6-3 08:39
标题: 略说议论文的析理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指出:“写议论文不要拼命‘举例’,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举例’必须服从于‘议论’。”那么,议论文分析说理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一、论述过程宜叙议结合,不宜简单罗列事实

在展开论证时,议论部分的位置可以灵活安排,具体包括:

1.议论可在叙述事例前。比如:

早在几千年前,伟大哲学家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肆意干涉。可这千古名言似乎随时代发展被逐渐淡化了。在新疆的阿尔金山草原上,藏羚羊后面或许正有一辆拍摄者的吉普车在追赶它们。藏羚羊是否会因此而撞上山丘,误入陷阱,或者力竭身亡?这无从知晓。青海湖的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场面异常壮观,但是,摄影师为追求这种效果,甚至会放起鞭炮,连正在孵蛋的鸟儿都被惊动地飞上了天。受惊后的鸟儿是否能重返鸟巢?孵化中的鸟宝宝是否还能破壳而出?在摄影展前流连忘返的人们,已无从得知。

2.议论可在叙述事例后。比如:

且不谈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可酣高楼的纯挚风度,近代大学者金岳霖养公鸡、斗蛐蛐之憨态亦让人喜从中来。同样地,在学术上他仍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让“山是山,水是水”,其治学风尚广为流传。或是真理先驱顾准,甘愿拆下自己的肋骨燃作火把,只为照亮一途通往光明与真理。学术研究上葆一颗赤子之心,让他们分辨精神世界错综复杂的条框与限囿,让他们精神之不朽的光芒熠熠生辉。

3.可从内容方面分析,也可从意义方面评说。比如:

在我看来,孩子分辨藤蔓与茎须的好奇抑或猎奇心理,代表着专心学术,而父亲则代表实用主义。在学术与实用的对峙中,若实用主义过于泛滥,则古代中国的科技便只得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碾压下折经断脉;若学术熠熠闪光,则中国文化不至于陷入形而上学的泛滥中。

学术的研究若能刨根问底,则必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陈寅恪教授坚守学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潜心治学,以中华文化托命人的姿态,维护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在晚年失明胼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柳如是别传》;再放眼欧洲,且不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熊熊烈焰,单是那一个个为学术而战的名字,背负庄严十字架的加缪,为理性潜沉的伏尔泰,就已让人感触到学术的魅力……他们无疑是学术的执牛耳,虽饱受磨难侵袭,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坚守,或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也正与孩子分辨丝瓜藤、肉豆须二者的猎奇相应景,虽扯断了茎叶,但潜心治学必不可少。

4.可从正面议论,也可从反面评说。比如:

①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托夫斯基在随笔集子《金蔷薇》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波罗的海沿岸住着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拉脱维亚居民,他们向海而生,可是每次出海捕鱼都会死很多人。其中一个小渔村里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面刻着一句碑铭:纪念那些死在海上与即将死在海上的人们。作家很不解,不明白为什么写一句如此不吉利的话。当地居民告诉他,在他们眼里,这则碑铭有着这样的含义:纪念那些征服了海与即将征服海的英雄们。作家被强烈地震撼了。

这不是普通的文字差异,而是那里的居民对生命意义的颠覆性理解。他们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与提升,使他们虽死犹生。这也是为什么出海可能死在海上,而每次出海的人却从来不少的原因。认识的进步,成就了他们豪迈的一生。

②雷纳德禁不起美食的诱惑,来者不拒,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导致体型变得越来越大,10年都无法走出门窗敞开的房间。现代社会,世俗诱惑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肆虐,泛滥。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像枷锁一般成为绑架我们通往自由之途的“暗器”。诱惑常常让意志薄弱者失去自我,使他们生活在不满足之中。结束这种可悲状况的解决之道只有一个:不忘初心,坚持自我。

二、论证方法宜丰富多样,不能机械单一

高中生经常用到的论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比如:

尽管我们受先人伟人的故事滋养,但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削弱。这正是父亲看儿子行为可笑的原因。我们的求实心理,我们对于事物的逐渐麻木与保守,成为我们动手去做的最大敌人。父亲的探究精神可能还在,但仅仅局限于他所从事的工作中。他没有探究藤与丝关系的兴趣,因为他根本不屑一顾:吃的东西,你管它根与茎的关系干甚!甚至他可能为丝瓜与肉豆损坏的茎叶而懊恼。随着所谓生活经验、教育知识的增加,我们的思维一再被模式化、固定化,缺少了对细微事物探索的热情;孩子们的思维还未被程式化的生活束缚,他们还能够探求自己所想探索的事物。

该考生借“我们受先人伟人的故事滋养”引入论述,着力剖析“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削弱”的深层次原因,虽只寥寥数语,却是精到的情理点化,委婉中透着张扬,浅易处又不乏深邃。运用因果分析法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

2.条件分析法。比如:

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聪明与老实也不例外,二者看似矛盾,实为一体,不过是不同处事方法罢了,其内里,皆是一颗通达彻悟的心。只要心中有着清醒的认知,无论是表现为聪明还是老实,其间都是智慧。正如庄子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他垂钓于濮水之滨,面对来使,他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他糊涂吗?聪明吗?以庄子之通达玲珑之心,无论他是“老实”地曳尾于涂中,还是“聪明”地入朝为相,均可以显露智慧,有他一番成就。只要你如宋荣子那般“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聪明与老实早已**限、无分别,均存于胸壑之间。

上面的文段阐明了让“聪明与老实”合而为一的条件——具备“一颗通达彻悟的心”“ 心中有着清醒的认知”“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议论文字情理兼备,该考生的写作功底高人一筹。对条件进行分析,一般用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多为“只要……就……”,还可用“只有……才……”“无论……都……”等进行分析。

3.假设分析法。比如:

苏格拉底说:腐朽是为了新生的辉煌。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红的梨园弟子。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表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唱功和身法吸引,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京师,投到千里之外的前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仆人,因为顾宰相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形神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被马伶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假如马伶不是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演技,甘于委身当仆人,而是一气之下不再表演或郁郁终日,那么,又怎会有日后的辉煌?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拦路石,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些拦路石又何尝不是助我们直上云霄的垫脚石呢?

本段文字是从“设想相反行为”的角度进行假设分析的,作者连续发问,启人深思。所用关联词语是“假如……那么……”,其他词语还有“如果……就……”“假使……就……”“倘若……则……”,等等。

4.对比分析法。比如:

历史支付了百万年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代价让我们伫立于世,若我们在茫茫苦旅中遗忘探索新大陆,那么,在人生这个孤独的旅程中,我们也永远无法获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敢于在大王朝复辟的时代与包括王室在内的资产阶级作斗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虽死犹荣。反之,若我们墨守成规,永远追随着别人的足迹,那么我们便如诺基亚一般,将在“众星璀璨”中丢失自己的光芒,沉沦大海。可见,唯有敢于打破常规的桎梏,敢于探索新大陆,才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新时代的血液。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如是说。探索新大陆绝非盲目,抑或是置原则于不顾,这样的路终会滑向无力抗争的深渊。标新立异的郭美美公然炫富,聚众赌博,终受法律严惩;河北衡水二中为打造“高考加工厂”,公然忽视学生的人身自由,定制“铁笼”,束缚的不只是自由,更反映了当下人为追求目的的极端行为。我们在生活和大数据的时代下穿行,也需要补充完整的价值图景。正视探索新大陆,才可以让人文精神不会在大数据的滔天巨浪下摇摇欲坠。

上述文段让“《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与“墨守成规者”、与“盲目探索或置原则于不顾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有效深化了主题。作者凭着对人物素材的娴熟运用,对当今世相的中肯评价,将“只要有勇气挑战,有胆量尝试,就定会开辟出一条条崭新的大路”的题意演绎得机警而成功,同时又辩证地突出了敢于走路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考场佳作示范】

真理之路

2015年福建考生

苏格拉底有言:“追求真理是人人拥有的权利。”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漫漫求索,开掘了那通向真理的大道。然而大道一旦筑成,便是永恒不变的吗?不,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我们常常更愿意追随人群,安心地踩在已知的大路上。古斯塔夫在《乌合之众》中说,大众没有辨析能力,因而也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遍赞同。

是的,人都是贪恋安逸的动物,我们宁愿抛弃自我的灵光,以空荡荡的身躯随波逐流,那是因为我们相信既定的道路十分安全。同时,我们也在惧怕,惧怕自己一不小心踏入那未知的、前途未卜的道路,使得自己与众人失联,独自坠入无尽的深渊。于是,我们给自己的思维设下了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对自我的“拯救”已然将探求真理的机遇扼杀在了摇篮中。

哲人尼采说:“我们要抵制把未知贬为邪恶的诱惑。”很多人不知道,善良与邪恶,荣耀与鄙陋,真理与谬误,皆是一株植物上结出的果实。它们不需要同时出现,但正面事物也可能是反面事物努力培育出的果实——人们不知,他们惧怕错误,甚至将未知的道路一概视为危险,这便斩断了本可以培育出美丽新真理的植物根茎。

真理并非永恒,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却常常延绵千年而不变——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条道路走上数千数万次,难免会破败不堪,然而,谁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开辟新路的人。这便使整个社会成了一所旧式学堂,人们学习上一辈的经验,学成后再管教下一代,永续轮回,恒久不变。这样的社会不断将人们生命的潜力榨干,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模式化的脑袋;而这些脑袋只知追随,无法诞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思潮。

这么一来,像是“思考”“探索”这类动词皆可抛去,人们像是机械收缩伸展的海绵,在陈旧的道路上蠕动着,却除了咸腥的海水什么也吐不出来。历史甚至会退回大爆炸时期,因为人类已然没有了前行的希望。

船儿看似在航行,实则是为了搜寻港口;我们每个个体于人生的无边大陆上行走,不应不明了目的何在。我们始终在探寻着通向真理的道路。无论世事万变,众说纷纭,我们必须坚定自己脚下的步伐;我们要坚信,真理之路不止一条。

【点评】

本文开篇在质疑和否定中提出观点,“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这一核心句全面对接了供料中的三则言论,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主体部分先摆出现象——人们“常常更愿意追随人群”,第二段接下来的文字便揭示相关原因:是踩在已知大路上的安心,是大众没有辨析能力而无法判断事情真伪,是不能依据自己的头脑形成独立见解。第三段再由惧怕未知的道路、给思维设限引出已知与未知的关系,第四段说明正面事物可以是反面事物努力培育的结果,五、六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突出了“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常常延绵千年而不变”的可怕后果。全文析因准确、到位,论证层次的推进十分明显。

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理方法,包括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以植物的果实、根茎设喻)以及归谬论证(主要是第五、六段)等,使事理的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唐惠忠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