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赴开封汴西湖考察的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沉默的猎人    时间: 2016-5-2 13:54
标题: 关于赴开封汴西湖考察的报告
为学习借鉴开封市汴西湖岸线景观、沙滩、亲水平台建设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老秘网区水库岸线建设标准,4月18日,###带领区综合办、招商局、水库办、建设局及市建投、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一行12人,赴开封市汴西湖考察学习。现将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汴西湖基本情况
开封汴西湖位于开封新区和老城区之间,南北长5.5公里,东西最宽处1.2公里,最窄处211米。该处原有马家河北支、西干渠、七支排等三条河道流经,是开封市的备用泄洪通道。为充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改善开封新区整体生态环境,2009年开封市以引黄调蓄水库立项为契机,确定了占地8400多亩的黑岗口调蓄水库及开封西湖风景区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共分两期:一期工程于2011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长4.5公里,占地面积约6500亩,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库容量1000万立方,2014年5月1日开始蓄水,平均水深3.5米左右,目前已基本建成。二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900亩,为湿地、滞洪区和绿化景观等,目前正在进行建设。
开封汴西湖园林景观一期工程建设投资概算约7.9亿元,包括湖区内的绿化、广场、水秀、沙滩、小型游乐设施、市政配套设施等,目前已基本完工。他们在湖东侧规划了13处园林古建,总占地面积约3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复建北宋时期的魁星阁、琼林苑、宴宾楼、西院等,新建作为开封书画博物馆的丹青苑。古建为市场化运营,5000余亩的水面可充分开发游船及水上游乐项目等。
二、学习收获
一是园林景观有品位。汴西湖的园林景观设计由国内知名景观设计公司东方园林倾力打造。围绕“西湖之美、开封之魂”的要求,立足“皇家气象、城市命脉、休闲去处、宋词风韵”的定位,遵循“中外结合,以中国园林为主;古今结合,以古典园林为主;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以一个生态基底、一条亲水环线、八大景点为主线,构建出一个集传统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科普、亲水活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水空间。 生态基地就是把水文章做充分,通过水岸线的设计、植被的种植等使水面更广阔、更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效果。一条亲水环线就是把长约4.5公里的库区分成憩水、恋水、戏水、赏水、乐水、生态湿地7个环节,用一条闭合慢行系统贯穿。八大景点就是融入汴宋历史文化底蕴,在7个环节中的前6个环节设计出金池夜雨、翠幕涵秋、瞻影行云、汀州冬雪、楼台明月、隋堤烟柳、花海融春、汴水秋声八大景观。根据景观的内涵,分别种植垂柳、桃花,荷花、松竹梅、枫树、槭树类等树种,围合出色彩丰富的背景空间。可以说,一步一景,四季有景,给人带来强烈的感观冲击。
二是亲水设施重文化。汴西湖注重为码头、栈道、小品的建设留足空间,确保了码头建设气势恢宏、栈道修建纵深亲水、小品设置浑然天成。在码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充分统筹融合色彩的选择、宋文化符号、宋词的应用,设计主要选用暗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等代表宋代文化的色彩,营造崇高、喜庆、祥和的宋式古典氛围。运用传统纹样及吉祥符号等镶刻于水榭、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与灯饰相结合,将宋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是岸边沙滩上档次。为营造游客休闲亲水环境,2015年,景区管委会在西湖西岸高标准打造了3万余平方米的沙滩。每日清晨和傍晚,沙滩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因此得名“银沙滩”。沙滩纵深水域里设置了水幕电影。白天,游客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晚上则可以欣赏到声光电一体的震撼水幕电影。银沙全部从福建购买。由于沙滩在北部城市不多见,在景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周末的游客量日均高达2万余人。
四是慢行车道成系统。为倡导健康的出行方式,汴西湖在环湖四周修建了长4.5公里的慢行车道,只允许景区内的电瓶车和自行车进入;自行车道用红色透水材料铺设,电瓶车道用灰色透水材料铺设。游客可根据需要,租赁电瓶车或自行骑车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慢行车道的修建也处处体现着设计感,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蜿蜒曲折而顺势铺设,时而笔直开阔、时而转弯缓行,给人带来新鲜刺激的体验。
五是景区管理很科学。通过学习外地管理经验,汴西湖的管理基本上是“政府监管、企业运作”。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了4家物业管理公司,全面负责景区的环卫、保洁、绿化等相关工作;管委会组建考核小组,全天不间断进行巡查,发现工作不到位的地方记录在案,一月一考核;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实行“末位淘汰制”,被淘汰的公司业务由考核优秀的公司接管。在景区便民服务设施的运管上,他们采取政府先全盘运营,掌握一手资料并建立规章制度后,逐步推向社会运作。
三、几点建议
一是规划高标准的沙滩。在水库及连接渠、进水渠、退水渠处,选择合适的区域开辟沙滩。沙滩的面积不低于3万平方米,细沙从福建漳州等地择优购置。同步在沙滩上规划排球场、沙滩伞阵、沐浴室、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二是建设沿湖圈山慢行车道。坚持各行其道、生态环保的指导思想,在进水渠、西湖、连接渠、东湖、退水渠及龙山山体周边,建设自行车道、电动车道、观光车道、步行道形成亲近自然、亲近水域的闭环慢行系统。建议将原企业总部和桑间濮上风情街的规划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提升,留足生态景观、亲水设施建设空间。
三是提升护堤修建档次。库区护堤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仿生态木造型。护堤往水域纵深的区域合理设置荷花、仙鹤、飞鸟等造型逼真的小品点缀。岸边石头摆放待绿化完成后,按照生态、自然的要求,重新摆放,体现设计感,避免整齐化。
四是亲水设施融入文化。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文化研究专家,进一步深挖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栈道、码头、小品等亲水设施建设中去。此外,栈道的修建要注重向水域适当纵深,为游客提供最大化的亲水区域。
五是湖北岸绿化出景观。目前湖南岸绿化工作已近扫尾,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尤其是在湖北岸的绿化工作中,坚持大手笔、重投入的原则,聘请知名景观设计公司,进行高品位的景观设计,确保绿化景观树种丰富、层次分明、个性凸显。
六是打造水幕电影。在东、西湖分别设置高标准的水幕电影或音乐喷泉,具体位置由设计部门规划。

作者: 越王勾践    时间: 2016-11-14 19:59
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为了借鉴先进省市经验,科学谋划我  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及举措, 等部门派人组成考察组,赴山西、山东两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规划、政策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组深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长治市长治县和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淄博市桓台县等两省四市四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召开了9次座谈会,走访了20多家重点企业及产业园区、城镇建设、重点项目等情况。 一、x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x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x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始于2011年。在2010年省委把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作为重点课题,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召开了由地市委书记、市长、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参加的全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议。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和时任山西省省长的王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针对全省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合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建设国家综改试验区,对发展县域经济做出了全面部署。2011年3月20日,山西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支持政策和推进措施。《意见》实施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 1.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11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59.58%,财政总收入占到全省的50.71%,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和0.2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过百亿的县市达到20个,比2010年增加了6个;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的县市达到20个,比2010年增加了5个。本次考察的晋城市泽州县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了200亿元,财政总收入37.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0%;长治市长治县实现生产总值180亿元,财政总收入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0.99%,在全国总体经济下行的不利背景下,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了经济平衡健康增长。 2.转型升级进展顺利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特点突出,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有85个是产煤县,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压力大,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两年来,山西省县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煤为基、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为全省经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泽州县在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利用“冶铸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冶铸产业。目前全县铸造和装备制造企业已达100余家,铸管件年生产能力160万吨,带动就业3.1万人,2012年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长治县着力打造10个产值超百亿、20个产值超20亿、100个产值超5000万的非煤非电“三大企业方阵”,目前已形成4个产值过百亿企业,预计2013年能达到7个,一大批中小企业也在强势崛起,全县非煤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3.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提升,使广大百姓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2009-2010年,山西省投入300亿元,在全省2.8万个建制村实施了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五个全覆盖”工程。2011-2012年又投资300亿元,完成了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第二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全省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长治县实施了五项民生幸福工程。一是实行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和学生肉蛋奶营养餐工程;二是实施全民就业工程,力争全县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三是实施全民养老工程,实现60周岁以上老人无忧抚养;四是推进全民医保工程,实现全县人民一生享有医疗保障。五是实施城乡免费公交工程,提高城乡居民出行的便捷度。一系列民生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x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x省突出抓县域经济始于2003年,2006年和2008年又两次召开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会议专项推动。特别是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围绕富民强县新跨越的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县域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2011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占全省的89.7%。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市达到136个,其中超200亿元的80个。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的61%。有40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1个超过30亿元,5个超过40亿元。在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评选中,山东省有26个县市区入选,列全国第二位。2012年7月5日,山东省召开了全省推动科学发展,整体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工作会议,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从“由小到大”步入“由大到强”的发展新阶段。 1.农业进入了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 多年来,山东省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方向,以抓龙头、抓园区、抓科技、抓标准为重点,要求每个县要至少建设1个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市场支撑、有较大种植面积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以本次考察的潍坊市为例,全市优质农产品品牌超过1900个,其中农业部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989个,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421个。形成的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等农业品牌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8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9家。围绕标准化种养和质量安全,全市建成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812个,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2.工业进入了高新化、集群化、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县域工业发展上,x省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双轮驱动”的总体要求,着力推动产业由低到高和由散到聚。要求每个县域3-5年内培育1-2个国内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潍坊市目前有规模以上县域工业企业3604户,占全市的84.7%,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万人,有3家企业进入中国五百强,8家企业入围山东省百强企业。其中诸城市积极打造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汽车、食品、纺织服装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占到全市的78.2%和76.2%。寿光县形成了造纸包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等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7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4家。尤其是许多大型企业十分注重技术创新,许多技术和产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东岳化工集团创造的离子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内氯碱行业用离子膜的国外垄断。 3.服务业进入规模化、新型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山东省提出县域服务业要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原则,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强化服务业的“四大载体”,促进了县域服务业的增长提速、比重提高和水平提升。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日交易量突破1500万公斤,进入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市场50强,发布的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变化的“晴雨表”。寿光软件园成为全省首家县级服务外包基地,目前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企业发展到84家,实现产值3亿多元。全市拥有12家银行机构、29家保险机构、4家融资担保公司、8家小额贷款公司,被确定为“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2012年寿光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超过工业增幅2.1个百分点。 4.城乡进入了一体化、均衡化、共享化发展的新阶段 x省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城乡统筹原则,积极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000多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都在百万人以上。县域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9000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47.5%和48.6%。全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3.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潍坊市完成了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镇街撤并到119个,进一步提升了小城镇的规模和实力。全市有7个小城镇列入国家重点镇,22个列入省级中心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亿元的镇街达到30个。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化建设和管理,已建成农村社区1044处,并设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推进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口计生等公共服务进社区,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的梯次发展格局。 二xx两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引导、特色突破 1.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力促县域 “四化互动” 围绕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两省都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如长治市把全县规划为“一轴两区三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贯通全县南北的城际快速通道为主轴线,建设以长治市区为核心涵盖7个乡镇的城市区和以县城为核心包括5个乡镇的城镇区。以长陵公路为轴线,建设包括“四大园区”的产业经济带,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载体;以城际快速路为轴线建设城市经济带,作为人口集聚的核心区;以陶清河生态走廊为轴线建设生态经济带,成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山东省潍坊市做好城镇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引导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在统筹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山西省在城镇建设方面实施了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大县城战略重点是抓好县城的扩容提质,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县城承载能力。百镇建设工程是选择10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其在承接县城、带动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与此同时,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的连片提升和社区化管理。 2.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选准县域经济突破方向 做好产业规划是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山西省在县域农业发展方面,坚持特色立县原则,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在全省选择建设了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涉及国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近一半,产业方向涉及农业、畜牧、果蔬三大门类12个产业。并要求各基地县市要制定并实施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集群式特色农业格局。目前原平的玉米、山阴的乳业、万荣的苹果、清徐的陈醋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在县域工业规划方面,山西省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致力于培育壮大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实力雄厚的重大工业基地、重要产业集群、重点工业园区和工业强县,全力推动105个区域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对孝义、河津等18个县域工业经济总量较大,产业门类较全的工业强县,按照整体推进思路,编制完成了县域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省市县联手研究制定了县域工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措施。目前河津的铝业、孝义和介修的焦化、高平的铸造、怀仁的陶瓷、祁县的玻璃器皿等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资金扶持、项目带动 1.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 x省在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向县域经济倾斜投入的同时,统筹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省财政挖潜资金、新能源专项资金等省级资金,集中加大对百强潜力企业和特色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近两年,累计支持县域建设项目近300个,安排资金6亿元,带动投资400亿元,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资金的“四两拨千金”作用。在支持“一县一业”发展方面,2011—2012年省级财政共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作为政策引导资金、工作激励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配套资金。省发改委每年安排3000万元基本建设资金专项支持“一县一业”发展。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进一步列支1亿元用于“一县一业”项目建设。 x省十分注重国家、省安排的社会事业项目和专项资金向县域倾斜。能源开发利用、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等项目重点向县域倾斜。并对国家和省安排县域的重点项目,提高省级配套资金和省补助资金比例。x市自2012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补助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打造。 2.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实施 为推动项目进度,x省在项目审批中实施了产业链一体化打包审批的方式,已批准规划中的项目不再需要单独履行审批程度,并积极帮助企业落实项目用地、环评、电力等前期建设条件。2009年以来,全省每年优选千项重点项目予以推进,目前已经有1800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泽州县针对晋煤、华润、富士康等大集团开展密集化招商,先后引进了福盛钢构、晋煤煤制油、国投热电联供等一批大型项目。山西省长治县规定,每个县级领导每年必须引进落地一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x省建立了省级产业转移引导奖励机制,支持经济发达县市与欠发达县市共建园区,促进产业跨区域流动。潍坊市提出三大举措推动项目建设,一是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投入,着力催生一批项目;二是瞄准产业转移导向,主动承接一批项目;三是紧盯国家和省支持重点,努力争取一批项目。2012年全市推进了1180个投资过亿元的县域重点项目,总投资710亿元,确保了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3.改善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支持 x省为了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出台政策支持大中型金融机构到县城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加快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积极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鼓励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公司,推动县域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不断拓宽股票、债券、**股权等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支持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并根据贷款增量、增幅以及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给予资金奖励。 在省级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金融政策的同时,各地市也纷纷创新举措完善金融服务。山西省长治市通过组建商业银行、建立长治基金、推动银企联姻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扶持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已有振东制药和华南纸业两家企业上市。山东省潍坊市争取上级银行在本市县域及以下设立分支机构40处,分别在寿光、诸城、青州等县市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培育了35家上市企业,并发行城投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和中小企业**债券等,2012年共募集资金113.5亿元。 4.创新方式方法、激活民间投资 为了借助煤炭资源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x省采取了“一矿一业”办法引导矿山企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要求每个煤炭企业必须投资一项非煤产业项目。一是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如x县“十一五”期间引导煤炭企业转产新上地面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近20亿元。该县的珏山旅游项目就是由当地一家煤炭企业投资兴建的,目前已投入资金4亿多元,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地。二是引导煤炭企业转产升级。x市的成功汽车项目就是由煤炭企业转产的汽车制造项目。该项目设计年产汽车30万辆,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0元。 (三)政策集成、制度保障 1.扩权强县,提升县域整合要素的能力 2011年12月,x省首批确定22个县市区进行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在城镇规划建设、土地指标使用、项目审批、财政预决算、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扩权试点,把一些能够下放到县级的权限尽可能下放到县。x省的《指导意见》规定:合理划分市县政府事权,按照市县一体、责权利统一原则,适度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省级授予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授予县级,并进一步向市、县下放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在此基础上,一些市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如潍坊市先后把6大类84项县级管理权限下放到镇级。 2.财税激励,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为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两省对省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规范。x省一是明确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财政支出责任。二是调整共享税的范围和分享比例,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全部下放为市县固定收入,共享税分成向县一级倾斜。三是建立财政增收返还机制,对x西北贫困区、太行山革命老区县的共享税收入超过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部分,返还给县50%。四是建立省对市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市级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的财力需要。五是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7年以来,先后三次把72个县市区纳入改革范围,在收支划分、体制基数、税收返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转移支付、专项补助等方面由省直接管理到县。 x省的财政奖励政策与山西类似,也是体现了财政利益向县级倾斜的原则。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加大对市、县的财税支持力度,对部分税种的超额增长部分进行返还。二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县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政策。三是自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对综合考评位于前列的县市区进行奖励。 3.要素引导,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为引导人才、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县域经济,两省均出台了许多创新性的政策和举措。在人才科技方面,x省长治市一方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为企业公开招聘“企官”,由财政出资发三年工资,引来了一大批实用人才。山东省潍坊市依托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联盟三大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主导产品。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6家,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126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3个。寿光市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潍坊科技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县属本科大学,学院结合寿光市蔬菜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办学模式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在土地供应方面,x省按市、县结合的方式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对县域能源、交通、水利、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予以重点支持,并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对结余指标允许异地调剂使用。对急需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可先行预支一定比例的指标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x省长治市按照增减挂钩平衡的要求,通过对废旧矿山的整合、中心村改造、并村建区等方法,逐步破解了项目供地不足的矛盾。如在科工贸产业集聚区内对24个村进行并村建区,可节约出近8000亩建设用地进行总体开发。 (四)考核监督、表彰激励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为了引导和激励各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两省均出台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但由于两省县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面临的难点和主要任务不同,因而考核体系的引导方向、考核重点、表彰方式也呈现不同特点。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2006年,x省为配合“十一五”规划实施,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试行)》。考核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共44项指标。目前,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要求,省统计局正在重新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考核指标体系。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9项、经济结构指标5项、民生改善指标12项、资源环境指标6项,共32项指标,将于近期发布实施,作为“十二五”期间考核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指标体系。 根据x省两办下发的《县域科学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试行)》,山东省考核县域经济的导向在于激励科学发展、比学赶超、创先争优,支持县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考核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内容。指标体系共包括四大类39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和提质增效方面14项,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14项,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5项,约束性指标6项,综合评价中对于全局性、导向性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 2.确定不同政策导向的激励方式 利用“十一五”期间的地区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2010年x省对省本级、11个市和119个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并表彰了综合得分居于前5名的市和前15名的县市区。在新制定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中,x省拟对表彰方式进行调整,分别对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和增长“十快”县市分类进行表彰,以促进形成经济强县增强实力,中间县加快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格局。 x省县域经济考核采用“一年一考评、三年一表彰”的办法,在年度考核评分的基础上,每三年按当年7、上年2、头年1的权重综合计算得分并排序,考核类别分为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和突出贡献四类,前三类为定量评价考核,对综合得分居前十位的县市进行公布并表彰。第四类是定性评价考核,是对在推动县域经济工作中做出创新性举措的前五位县市进行的表彰。2012年7月5日,在全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对5个地级市、29个县市区进行了表彰奖励。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及建议 (一)主要启示 1、要进一步强化对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 “郡县治则天下安”,我省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的差距,实现赶超,最先突破的也应该是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经济中,县域经济既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第三,我省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条件和禀赋不同,必须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的板块经济,是培育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抓手。第四,县域沟通工农、连接城乡,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五,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有更多的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成果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可以说,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县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县域、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在县域,谱写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的希望也在县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2.要坚持特色立县原则选准突破方向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要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特色经济优势。晋鲁两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绝不能搞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竞争,而是要像山西省一样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谋划产业体系,依靠特色赢得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我省各个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比山东、山西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发展县域经济更要强调“特色立县”原则,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要求,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集群、建设特色城镇。 3.要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强化规划引导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基本单元,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涵盖一、二、三各产业,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因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统筹理念,统筹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的关系,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好各项建设内容。我省既是资源富集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既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祖国北疆生态屏障,推进县域经济更要注重统筹发展和规划衔接。在产业布局方面,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城镇化方面,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趋势,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在发展方式方面,要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
作者: 越王勾践    时间: 2016-11-14 20:00
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为了借鉴先进省市经验,科学谋划我  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及举措, 等部门派人组成考察组,赴山西、山东两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规划、政策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组深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长治市长治县和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淄博市桓台县等两省四市四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召开了9次座谈会,走访了20多家重点企业及产业园区、城镇建设、重点项目等情况。 一、x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x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x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始于2011年。在2010年省委把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作为重点课题,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召开了由地市委书记、市长、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参加的全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议。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和时任山西省省长的王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针对全省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合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建设国家综改试验区,对发展县域经济做出了全面部署。2011年3月20日,山西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支持政策和推进措施。《意见》实施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 1.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11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59.58%,财政总收入占到全省的50.71%,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和0.2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过百亿的县市达到20个,比2010年增加了6个;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的县市达到20个,比2010年增加了5个。本次考察的晋城市泽州县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了200亿元,财政总收入37.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0%;长治市长治县实现生产总值180亿元,财政总收入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0.99%,在全国总体经济下行的不利背景下,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了经济平衡健康增长。 2.转型升级进展顺利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特点突出,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有85个是产煤县,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压力大,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两年来,山西省县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煤为基、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为全省经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泽州县在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利用“冶铸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冶铸产业。目前全县铸造和装备制造企业已达100余家,铸管件年生产能力160万吨,带动就业3.1万人,2012年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长治县着力打造10个产值超百亿、20个产值超20亿、100个产值超5000万的非煤非电“三大企业方阵”,目前已形成4个产值过百亿企业,预计2013年能达到7个,一大批中小企业也在强势崛起,全县非煤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3.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提升,使广大百姓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2009-2010年,山西省投入300亿元,在全省2.8万个建制村实施了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五个全覆盖”工程。2011-2012年又投资300亿元,完成了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第二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全省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长治县实施了五项民生幸福工程。一是实行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和学生肉蛋奶营养餐工程;二是实施全民就业工程,力争全县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三是实施全民养老工程,实现60周岁以上老人无忧抚养;四是推进全民医保工程,实现全县人民一生享有医疗保障。五是实施城乡免费公交工程,提高城乡居民出行的便捷度。一系列民生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x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x省突出抓县域经济始于2003年,2006年和2008年又两次召开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会议专项推动。特别是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围绕富民强县新跨越的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县域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2011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占全省的89.7%。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市达到136个,其中超200亿元的80个。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的61%。有40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1个超过30亿元,5个超过40亿元。在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评选中,山东省有26个县市区入选,列全国第二位。2012年7月5日,山东省召开了全省推动科学发展,整体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工作会议,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从“由小到大”步入“由大到强”的发展新阶段。 1.农业进入了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 多年来,山东省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方向,以抓龙头、抓园区、抓科技、抓标准为重点,要求每个县要至少建设1个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市场支撑、有较大种植面积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以本次考察的潍坊市为例,全市优质农产品品牌超过1900个,其中农业部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989个,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421个。形成的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等农业品牌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8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9家。围绕标准化种养和质量安全,全市建成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812个,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2.工业进入了高新化、集群化、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县域工业发展上,x省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双轮驱动”的总体要求,着力推动产业由低到高和由散到聚。要求每个县域3-5年内培育1-2个国内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潍坊市目前有规模以上县域工业企业3604户,占全市的84.7%,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万人,有3家企业进入中国五百强,8家企业入围山东省百强企业。其中诸城市积极打造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汽车、食品、纺织服装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占到全市的78.2%和76.2%。寿光县形成了造纸包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等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7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4家。尤其是许多大型企业十分注重技术创新,许多技术和产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东岳化工集团创造的离子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内氯碱行业用离子膜的国外垄断。 3.服务业进入规模化、新型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山东省提出县域服务业要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原则,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强化服务业的“四大载体”,促进了县域服务业的增长提速、比重提高和水平提升。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日交易量突破1500万公斤,进入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市场50强,发布的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变化的“晴雨表”。寿光软件园成为全省首家县级服务外包基地,目前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企业发展到84家,实现产值3亿多元。全市拥有12家银行机构、29家保险机构、4家融资担保公司、8家小额贷款公司,被确定为“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2012年寿光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超过工业增幅2.1个百分点。 4.城乡进入了一体化、均衡化、共享化发展的新阶段 x省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城乡统筹原则,积极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000多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都在百万人以上。县域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9000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47.5%和48.6%。全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3.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潍坊市完成了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镇街撤并到119个,进一步提升了小城镇的规模和实力。全市有7个小城镇列入国家重点镇,22个列入省级中心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亿元的镇街达到30个。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化建设和管理,已建成农村社区1044处,并设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推进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口计生等公共服务进社区,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的梯次发展格局。 二xx两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引导、特色突破 1.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力促县域 “四化互动” 围绕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两省都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如长治市把全县规划为“一轴两区三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贯通全县南北的城际快速通道为主轴线,建设以长治市区为核心涵盖7个乡镇的城市区和以县城为核心包括5个乡镇的城镇区。以长陵公路为轴线,建设包括“四大园区”的产业经济带,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载体;以城际快速路为轴线建设城市经济带,作为人口集聚的核心区;以陶清河生态走廊为轴线建设生态经济带,成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山东省潍坊市做好城镇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引导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在统筹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山西省在城镇建设方面实施了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大县城战略重点是抓好县城的扩容提质,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县城承载能力。百镇建设工程是选择10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其在承接县城、带动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与此同时,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的连片提升和社区化管理。 2.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选准县域经济突破方向 做好产业规划是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山西省在县域农业发展方面,坚持特色立县原则,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在全省选择建设了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涉及国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近一半,产业方向涉及农业、畜牧、果蔬三大门类12个产业。并要求各基地县市要制定并实施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集群式特色农业格局。目前原平的玉米、山阴的乳业、万荣的苹果、清徐的陈醋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在县域工业规划方面,山西省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致力于培育壮大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实力雄厚的重大工业基地、重要产业集群、重点工业园区和工业强县,全力推动105个区域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对孝义、河津等18个县域工业经济总量较大,产业门类较全的工业强县,按照整体推进思路,编制完成了县域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省市县联手研究制定了县域工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措施。目前河津的铝业、孝义和介修的焦化、高平的铸造、怀仁的陶瓷、祁县的玻璃器皿等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资金扶持、项目带动 1.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 x省在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向县域经济倾斜投入的同时,统筹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省财政挖潜资金、新能源专项资金等省级资金,集中加大对百强潜力企业和特色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近两年,累计支持县域建设项目近300个,安排资金6亿元,带动投资400亿元,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资金的“四两拨千金”作用。在支持“一县一业”发展方面,2011—2012年省级财政共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作为政策引导资金、工作激励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配套资金。省发改委每年安排3000万元基本建设资金专项支持“一县一业”发展。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进一步列支1亿元用于“一县一业”项目建设。 x省十分注重国家、省安排的社会事业项目和专项资金向县域倾斜。能源开发利用、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等项目重点向县域倾斜。并对国家和省安排县域的重点项目,提高省级配套资金和省补助资金比例。x市自2012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补助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打造。 2.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实施 为推动项目进度,x省在项目审批中实施了产业链一体化打包审批的方式,已批准规划中的项目不再需要单独履行审批程度,并积极帮助企业落实项目用地、环评、电力等前期建设条件。2009年以来,全省每年优选千项重点项目予以推进,目前已经有1800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泽州县针对晋煤、华润、富士康等大集团开展密集化招商,先后引进了福盛钢构、晋煤煤制油、国投热电联供等一批大型项目。山西省长治县规定,每个县级领导每年必须引进落地一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x省建立了省级产业转移引导奖励机制,支持经济发达县市与欠发达县市共建园区,促进产业跨区域流动。潍坊市提出三大举措推动项目建设,一是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投入,着力催生一批项目;二是瞄准产业转移导向,主动承接一批项目;三是紧盯国家和省支持重点,努力争取一批项目。2012年全市推进了1180个投资过亿元的县域重点项目,总投资710亿元,确保了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3.改善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支持 x省为了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出台政策支持大中型金融机构到县城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加快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积极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鼓励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公司,推动县域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不断拓宽股票、债券、**股权等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支持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并根据贷款增量、增幅以及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给予资金奖励。 在省级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金融政策的同时,各地市也纷纷创新举措完善金融服务。山西省长治市通过组建商业银行、建立长治基金、推动银企联姻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扶持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已有振东制药和华南纸业两家企业上市。山东省潍坊市争取上级银行在本市县域及以下设立分支机构40处,分别在寿光、诸城、青州等县市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培育了35家上市企业,并发行城投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和中小企业**债券等,2012年共募集资金113.5亿元。 4.创新方式方法、激活民间投资 为了借助煤炭资源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x省采取了“一矿一业”办法引导矿山企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要求每个煤炭企业必须投资一项非煤产业项目。一是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如x县“十一五”期间引导煤炭企业转产新上地面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近20亿元。该县的珏山旅游项目就是由当地一家煤炭企业投资兴建的,目前已投入资金4亿多元,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地。二是引导煤炭企业转产升级。x市的成功汽车项目就是由煤炭企业转产的汽车制造项目。该项目设计年产汽车30万辆,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0元。 (三)政策集成、制度保障 1.扩权强县,提升县域整合要素的能力 2011年12月,x省首批确定22个县市区进行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在城镇规划建设、土地指标使用、项目审批、财政预决算、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扩权试点,把一些能够下放到县级的权限尽可能下放到县。x省的《指导意见》规定:合理划分市县政府事权,按照市县一体、责权利统一原则,适度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省级授予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授予县级,并进一步向市、县下放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在此基础上,一些市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如潍坊市先后把6大类84项县级管理权限下放到镇级。 2.财税激励,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为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两省对省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规范。x省一是明确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财政支出责任。二是调整共享税的范围和分享比例,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全部下放为市县固定收入,共享税分成向县一级倾斜。三是建立财政增收返还机制,对x西北贫困区、太行山革命老区县的共享税收入超过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部分,返还给县50%。四是建立省对市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市级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的财力需要。五是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7年以来,先后三次把72个县市区纳入改革范围,在收支划分、体制基数、税收返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转移支付、专项补助等方面由省直接管理到县。 x省的财政奖励政策与山西类似,也是体现了财政利益向县级倾斜的原则。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加大对市、县的财税支持力度,对部分税种的超额增长部分进行返还。二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县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政策。三是自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对综合考评位于前列的县市区进行奖励。 3.要素引导,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为引导人才、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县域经济,两省均出台了许多创新性的政策和举措。在人才科技方面,x省长治市一方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为企业公开招聘“企官”,由财政出资发三年工资,引来了一大批实用人才。山东省潍坊市依托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联盟三大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主导产品。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6家,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126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3个。寿光市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潍坊科技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县属本科大学,学院结合寿光市蔬菜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办学模式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在土地供应方面,x省按市、县结合的方式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对县域能源、交通、水利、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予以重点支持,并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对结余指标允许异地调剂使用。对急需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可先行预支一定比例的指标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x省长治市按照增减挂钩平衡的要求,通过对废旧矿山的整合、中心村改造、并村建区等方法,逐步破解了项目供地不足的矛盾。如在科工贸产业集聚区内对24个村进行并村建区,可节约出近8000亩建设用地进行总体开发。 (四)考核监督、表彰激励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为了引导和激励各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两省均出台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但由于两省县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面临的难点和主要任务不同,因而考核体系的引导方向、考核重点、表彰方式也呈现不同特点。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2006年,x省为配合“十一五”规划实施,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试行)》。考核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共44项指标。目前,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要求,省统计局正在重新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考核指标体系。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9项、经济结构指标5项、民生改善指标12项、资源环境指标6项,共32项指标,将于近期发布实施,作为“十二五”期间考核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指标体系。 根据x省两办下发的《县域科学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试行)》,山东省考核县域经济的导向在于激励科学发展、比学赶超、创先争优,支持县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考核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内容。指标体系共包括四大类39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和提质增效方面14项,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14项,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5项,约束性指标6项,综合评价中对于全局性、导向性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 2.确定不同政策导向的激励方式 利用“十一五”期间的地区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2010年x省对省本级、11个市和119个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并表彰了综合得分居于前5名的市和前15名的县市区。在新制定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中,x省拟对表彰方式进行调整,分别对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和增长“十快”县市分类进行表彰,以促进形成经济强县增强实力,中间县加快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格局。 x省县域经济考核采用“一年一考评、三年一表彰”的办法,在年度考核评分的基础上,每三年按当年7、上年2、头年1的权重综合计算得分并排序,考核类别分为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和突出贡献四类,前三类为定量评价考核,对综合得分居前十位的县市进行公布并表彰。第四类是定性评价考核,是对在推动县域经济工作中做出创新性举措的前五位县市进行的表彰。2012年7月5日,在全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对5个地级市、29个县市区进行了表彰奖励。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及建议 (一)主要启示 1、要进一步强化对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 “郡县治则天下安”,我省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的差距,实现赶超,最先突破的也应该是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经济中,县域经济既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第三,我省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条件和禀赋不同,必须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的板块经济,是培育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抓手。第四,县域沟通工农、连接城乡,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五,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有更多的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成果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可以说,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县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县域、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在县域,谱写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的希望也在县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2.要坚持特色立县原则选准突破方向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要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特色经济优势。晋鲁两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绝不能搞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竞争,而是要像山西省一样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谋划产业体系,依靠特色赢得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我省各个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比山东、山西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发展县域经济更要强调“特色立县”原则,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要求,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集群、建设特色城镇。 3.要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强化规划引导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基本单元,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涵盖一、二、三各产业,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因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统筹理念,统筹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的关系,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好各项建设内容。我省既是资源富集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既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祖国北疆生态屏障,推进县域经济更要注重统筹发展和规划衔接。在产业布局方面,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城镇化方面,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趋势,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在发展方式方面,要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