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我老秘网市城市工作相关情况的汇报 [打印本页]

作者: warship66    时间: 2016-1-29 17:11
标题: 关于我老秘网市城市工作相关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老秘网市城市工作相关情况的汇报
xxx市发改委
(2016年1月22日)
一、推进城市工作的现实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工作夯实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强劲支撑。“十二五”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894亿元增加到1700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10.7:55.9:33.4调整为7.7:57:35.3,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9.7%提升到45%;人均GDP突破6万元,居全省第二;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40亿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达到173.92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1.6亿元,年均增长1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287元和15500元,年均增长10.9%和13.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5∶1缩小至1.89∶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0亿元,是“十一五”的3.2倍,并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20项国家级品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相对较好的区位条件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前提。湘潭是湖南融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前沿重地,在省内区域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作用,区位条件优越。湘潭地域面积仅500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也只有300万人,在全省14个地市州中,地域面积最小、人口总量较少,最具统筹城乡发展的地缘优势。全市现有公路里程7000多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00多公里,国家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主干线在境内密集交汇,国道320和107以及沪昆、京港澳两条高速公路穿域而过;湘黔铁路、京广铁路、洛湛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即将建成的沪昆高铁和长株潭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在境内纵横交错;长沙综合水利枢纽建成后,湘江千吨级货轮可常年通航;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0分钟车程。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加快推进的城乡建设为做好城市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湘潭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获得国务院批准,实现了城乡一体规划、全域覆盖。行政区划实现重大调整,城市规划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到657平方公里,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河东中心城区功能大幅完善,河西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九华新城初具规模,昭岳、天易等新城片区稳健崛起,城市发展呈现崭新格局。城际快速通道、城市二环线、湘江风光带、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修建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主次干道,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完善,构成全国地级市最密集的公路网。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通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电、路、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全市城镇化率达58.6%。花石、棋梓、银田3个特色镇和梅林桥城乡统筹示范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良好。持续推进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面貌显著改观。所有这些,为做好城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4、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做好城市工作铺垫了文化基石。湘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湘潭不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湘学文化的源头重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隐山为代表的湖湘学源头文化、以“金湘潭”为代表的湘商文化,立体构建了湘潭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互相融合,为我老秘网市城市发展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基石。
5、较为密集的科教资源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智力优势。湘潭科教实力居全省前列,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13所大专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全省领先,科技开发机构达280多家,拥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居全省第一,每万人拥有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数居全省第二,每万人专利申请数列全省第二。密集的科教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实力,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我老秘网市城市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始终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大力强化区域综合承载功能,城乡面貌实现较大改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产业发展转型压力较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基地化和规模化经营比重过低,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扩散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还不强;重化工业结构特征仍然明显,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单位GDP综合能耗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三产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左右。
2、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格局尚未破解。在户籍与土地这两大核心问题上的改革相当缓慢,阻碍城镇化推进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取得大的突破,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方面进展滞缓;在城乡规划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两张皮现象还较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比较滞后,这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县域经济较为薄弱。由于县域城镇化进程不快,城镇经营水平不高,产业载体不强,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作支撑,县域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够强。
4、小城镇和特色村镇发展比较滞缓。2014年,各建制镇中常住人口达8万人以上的只有易俗河一个镇(12.8万人);有36个镇常住人口在2-8万人之间,其中全省唯一的“美丽宜居小镇”清溪镇也不到5万人(4.19万人)。还有部分小城镇常住人口不足2万人,如意镇就仅有1.52万人。此外,湘潭市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完善、品位不高、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比较普遍,在承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战略节点作用发挥不充分。此外,村镇规划还不完善,执行难以到位。不论是规划编制还是规划的执行,在农村都存在较大困难。由于投入不够,很多村庄没有编制规划;有的编制了规划,但也很难落实,城乡建设个性不够鲜明,建设性破坏城乡自然环境和有文化传承的街区、村落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
5、城市建设资金瓶颈亟待破解。总体来说,全市城市建设融资工具还比较单一,并没有建立适应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最终还款来源还是土地收入。仅靠地方财政投资不仅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且不可持续,还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县域地区和小城镇面临的财政瓶颈约束明显,财政大部分依赖转移支付,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缺乏投资和发展动力,导致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持能力逐渐下降。
三、下阶段城市工作的规划设想
(一)突出主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加快主城区(含易俗河城区)建设改造和内涵提升,着力提升城市的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全面塑造精美城区形象,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区域带动能力。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
1、推进城市空间精明化增长。按照精明增长要求,实施“一江两岸、北进中强、绿廊连接、组团发展”战略,合理控制城市空间向外的无序蔓延,努力建设更为紧凑、高效的现代化精美城市。利用湘江U型湾的独特风貌,推动滨江发展,集中力量建成湘江风光带。加快推进“北进中强”,聚集交通网络着力北进、兼顾东连,促进城市与产业空间契合。“北进”即加强与湘江新区对接,实现融城发展。“中强”即高标准、高品位完善城区各项配套建设,重点加强河东片区功能配套完善和河西旧城区改造提升。“绿廊连接”,即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渠,以大型结构性绿地、环城绿带、水域保护、慢行系统和绿道建设为重点,建设连接城市和内部组团的绿色廊道。“组团发展”,即加快核心主城区、九华新城、昭岳新城、雨湖新城、天易新城、杨河新城等“一核五城”组团发展,努力实现组团之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设施共享。
2、塑造城市发展精品化形象。以释放发展空间、重塑功能形象为重点,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精心打造功能布局合理的城市中心区。高标准推进九华新城、万楼新城、岳塘新城、集约节约示范区等城市重点城市片区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成片改造力度,实现城区发展由“碎片化”向“功能复合体”根本转变。加强万楼、荷塘等城乡结合部和砂子岭、鹤岭、易俗河等城市出入口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深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改造提升全市性综合公园,增加区域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数量,加强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建设,到2020年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加强主次道路沿线以及旅游景点、商业中心和街区等重要场所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拆除破旧质差建筑,改造临街建筑立面,增加绿化节点和开敞空间,打造城市亮点。加强城市建筑色调、绿地空间、夜景亮化的整体性规划调控,形成城市外部景观。
3、加强城市设施精致化配置。坚持超前规划和统筹实施的原则,科学安排水、电、路、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区交通路网。加快西二环、南二环建设,贯通城市二环;规划建设1条过江隧道,建成昭华大桥、杨梅洲大桥,启动河口大桥建设。完善城区“六纵六横”骨干路网,推进“通江达环”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展支路网,加强道路及城市桥梁桥头堡“微循环”,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矛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建设约24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燃气等市政管线,逐步消除城市“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统筹城市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有效缓解停车供给不足问题;完善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充电桩等设施,推进步行和自行车等慢型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
4、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权,注重发挥街道、社区作用,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倡导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加快“智慧湘潭”建设,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建设数字化大城管,整合住建、城管、公安、交通、环保、能源、工商等公共信息资源,拓展天网、全球定位系统(GPS)车辆监管等系统,构建立体可视化的“大城管”格局。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二) 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主城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次中心城市、市域重点城镇、特色村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1、抓好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湘乡市城区、韶山市城区两个次中心城市建设。到2020年,两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分别达到32万、5万左右。湘乡市城区突出长株潭西向中心城市定位,按照“东进、西优、保南、拓北”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北部红仑片区、中部旧城片区、南部东山新城片区和东部东郊乡建设,建设长株潭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韶山市城区按照“东城西景”的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沪昆高铁韶山南站片区和韶山高新区建设,以传承毛泽东思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精神家园为重点,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城市。
2、抓好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促进全市小城镇加快发展。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推进乡镇撤并整合。实施扩权强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先期培育花石镇、棋梓镇、银田镇等3个特色镇,支持楠竹山镇、姜畲镇,石潭镇,泉塘镇、清溪镇等国家级重点镇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突出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供水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着力加快卫生院、文化站、中小学校、农科教中心、汽车站、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重点镇为中心,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农村集镇、中心村、行政村和自然村发展,形成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体系。
3、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支持30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集中打造梅林桥、姜畬、银田、盘龙、昭山等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整合涉农资金,探索“产村一体”模式”。科学编制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优化镇、村布局,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通过并村集中、缩宅腾地,增加存量土地,整理农业用地,化零为整,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加快特色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型、农产品加工型、观光旅游型、生态养殖型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村庄。引导农民对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进行整修,保护修复井泉沟渠,保护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发觉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遗址。加强农村美化亮化工程建设,重点突出山体绿化、庭院绿化和三边(路边、屋边、水边)绿化,逐步培育成常绿阔叶林顶级森林群落。整治农村集镇和环境卫生。
(三)围绕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按照“一核五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一轴一带、一核要圈”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和城乡配套建设,实现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
1、突出产业聚集区与城市空间布局相融合。按照“一核五城”的城市空间结构,核心主城区主要实施“滨江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以城市经济、文化服务为主的中心片区。九华新城积极对接湘江新区,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着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高品质的产业新区和滨江新城。雨湖新城加快推进伏林大道建设和北二环向西延伸,着力建设以文化、商贸、居住为主的新城片区。昭岳新城通过低密度、高品位、保护性开发提升,着力建设区域性特色服务功能片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中央花园。天易新城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综合副城片区,实现与中心城区和株洲的融合发展。杨河新城着力建设独具田园特色的新城片区。
2、突出产业园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发挥“一轴一带”统筹作用,加强沿轴连带园区的产业管控,统筹项目引进,强化招商合作和产业配套,力避内耗性竞争、产业雷同。同时,产业园区要用城市化的理念科学配套建设城市综合体、安置小区、人才公寓、购物中心、宾馆老秘网、科研机构,把产业园区做成城市新区。
3、突出重点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要素保障作用,围绕打造中部崛起“智造谷”,将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医药等重点特色产业与金融、会展、物流、科技等城市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产”与“城”之间自由流动,既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提升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按照“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思路,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向农产品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延伸,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赢。


作者: A25E8F    时间: 2016-3-9 20:50
品位、保护性开发提升,着力建设区域性特色服务功能片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中央花园。天易新城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综合副城片区,实现与中心城区和株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