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山会海,在现实中司空见惯。所以,会议报道,是通讯员常写的,也是报纸常发的。已看多了、麻木了的笔者总觉得,有些会议报道写得太糙,大有提高之余地。
和许多通讯员聊过天,也听他们讲了不少苦处:开个会,领导就想见个报;考核太严,必须得广泛撒网;不敢发挥,照抄讲话最保险;只能说成绩,没谁想被批评……这些,都是老实话,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切身体会。不过,就算吹吹捧捧,也得挑挑拣拣,搞好缝缝补补,切不可唯唯诺诺。身处笼中,不能光会一句“恭喜发财”呀!
笔者总结,会议报道的常见病,一是没脸,二是没人,三是没劲。八股体通篇一二三四,相对而言都算是小毛病。“没脸”,就是没个性,也就是没写出这个地方、这个单位、这次会的特点,一换时间、地点、单位,套给别人也行。“没人”,就是没主体,稿件通篇都是集体行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对出席领导和主办单位的名字都惜墨如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没必要提。“没劲”,就是软绵绵,没写或没突出写会议有啥具体决策,好像就是为开会而开会。以上毛病,根子不外乎两条——会议有料无料、作者有心无心。
应该承认,有些会就是水的很,让笔者去写也无力回天;有的会确有猛料,但你要是爆料绝对会死得很惨。但笔者还是要反复强调,要努力把会议报道写得好一点。理由主要两条,一是新闻工作的特点,二是增加见报的机会。新闻工作,说到底就是“点”上功夫,强调的是刺刀见红、一点突破,面面俱到那是工作报告。本来会议报道就多,你的来稿又是千人一面,就是一杯温吞吞的白开水,吸引不了编辑眼球、极易进垃圾箱,更难得到读者关注、没啥宣传效果。
考虑到通讯员们时间紧、任务重、基础不一,下面只提一些倚马可待、立竿见影的建议。先请记住一句话:两把尺子定取舍,四个方面找亮点。取舍,就是拍板,决定这会、这会的某一方面是报还是不报。下决心,要从主客观入手,充分考虑两条:一、平心而论,本次会议到底重不重要,开得好不好。二、对号入座,目标媒体喜欢哪种风格,经常怎样发。这两条,是在定方向、选路线,切不可轻忽。
“重要”,是指会议在宏观上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如级别高、规模大、定规矩、给政策、拔高度、严问责等。“开得好”,是指会议在微观上优点多、令人满意,如会期短、会风正、内容实、措施硬、形式新、反响佳等。对于这两个判断题,你坚持“只唯实”,就能决定写或不写、着重写什么。
通讯员写会议报道,肯定想发表,那就必须承认单位、媒体间的差别。你可以开个会就投篇稿,但任何报纸都不可能全发、照发、突出发。就本报而言,一个街道和一个省开安全会,肯定见报概率大不同。就算能发,本报与省报、晚报的口味也大相径庭。大家必须尊重甚至服从这一规律,认真勤快地投其所好,绝对不能一篇通稿包打天下。
为进一步研判,我们从四个方面找亮点。“亮点”,一是强调“亮”(那就必定有相对而言的“黑”),二是强调“点”(肯定不能搞“满堂红”)。可以从会议的目的、内容、形式、影响,反复推敲有无新闻价值。
一是按逻辑来想。会者,合也,聚也,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定义,就是“有一定目的的集会”。这就为我们指出了金光大道——先想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开会要解决什么问题?接着再想: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克服了哪些困难?引起了什么反响?这样一连串地想下去,应该就能找到点东西。如果没解决问题,一般就不太好写,至少是不太有把握写。你写出来了,也不太容易见报。
二是用对比来找。新闻强调的是创新,是变化,是反常。我们可以具体了解一下,此次会议和原计划有什么不一样?和过去同类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和其他地方、单位的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不了解相关情况,可以先找知情人聊一聊,再打个电话和本报编辑沟通,听听建议。
好了,经过以上的分析判断,我们应该能决定“写不写”、“写什么”,那么接下来的就是“怎么写”。会议报道内容不外乎领导高度重视、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部署重点工作等,所以写起来也是有套路的。
强烈建议,稿件主标题一定别写成“某某地方(单位)召开某某会”。因为这是把自己和尘同光了,很难吸引编辑的眼球。一定要把你认为最大的亮点放进主标题,比如编制增三成、投入翻一番、县长作检查、省长拍桌子等等,同时力争在简洁的基础上再生动点。之后,可以在主标题下加个副标题,详细说明是哪里开的什么会。
提倡大家量力而行。一般来说,会议报道还是写成消息较好,除非围绕这个会发生了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你还能把它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消息的导语,就不用太讲究了,直接用概括式即可,尽可能多地点一下5W1H——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How(如何)。
笔者建议,在正文写作时,应注意“三不要三要”:不要罗列,要突出;不要笼统,要举例;不要拔高,要两分。
很多通讯员写会议报道,喜欢把出席的领导和单位都点一遍,或者一二三四地列举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对于本报而言,这是完全多余的。对于出席者,完全可以概述,比如四大班子均出席、安监等8个部门齐动员等,最多点一下最大领导、最牛或少见的部门。对于要求和部署,最好用一半以上的笔墨抓住一条说透,其他的点点题即可。
有些同志超喜欢用公文语言,比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泛泛的套话,一点儿养分都没有。真想说明会议的目的、意义、效果,可以选用领导论述、群众语言、统计数字等。建议认真记录、仔细核对、适当选用领导的讲话(当然最好送审)。这样宣传效果更好。
还有一点要注意:会毕竟只是会,既不能代替实际工作,也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切不可过度拔高。否则,你让其他领导、过去成绩、未来工作怎么办、怎么夸?对于“宣传多于新闻”的基层单位而言,“三七开”可能是最保险的方法。
说实话,会议报道是完全可以写得很好的。比如《中国安全生产报》创刊10年,4次获中国新闻奖,一水儿的会议报道。但通讯员有两大特点,一是非专业,二是练为战。大家别拿专业那一套要求自己,那是自找苦吃。得先懂怎么做,再让自己有能力做,最后才能擅长做,这个过程很难很漫长。当务之急是先找到研究方法,走上正确道路。说俗点,你手里得先有个棍子,练成大禹神铁,就能定江海浅深,最不济也能打狗护身。以上建议,权当抛砖。天下码字人的苦难都是一样的,让我们并肩杀敌吧!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