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17908    时间: 2016-1-15 13:01
标题: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文化建设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山东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不断创新文化强省建设思路理念
山东是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实现文化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广泛,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波澜壮阔,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现代文化异彩纷呈,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等区域文化特色鲜明,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巨大优势和潜力。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8年就提出了深入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山东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电视剧《闯关东》、《沂蒙》、《南下》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产生广泛影响;文化人才辈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现代文化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多年来,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文化消费开始步入大幅提升期。“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9%,2011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山东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推动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融合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政治,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文化是经济,是生产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文化经济融合互动;文化是民生,文化育民、惠民、富民,文化关涉民生幸福指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迫切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对文化强省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把握,对目标任务作了更高、更新、更科学的定位,形成了文化强省建设清晰完整的框架体系。总体思路是: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一个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科学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四个体系”;着力形成文化体制新优势、文化惠民新优势、文化创意新优势、文化品牌新优势、文化贸易新优势“五个优势”;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保障力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强“七个强”,建成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的文化强省。到2020年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在新起点上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顺应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借鉴全国先进省区市发展经验,自觉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大文化、大开发、大融合、大开放的观念,从更高层次、更高起点、更高目标上谋划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拓展山东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全面落实文化强省建设各项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建设“美德山东”“诚信山东”“文明山东”。一是以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为重点,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齐鲁大讲坛、社科普及周、山东社科论坛、面对面理论宣讲等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二是以提炼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为着力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继承山东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开展山东精神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讨论,赋予新时期山东精神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具体深入。三是以提升全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广泛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倡导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四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各级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创建工作由城市向县城延伸,继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进一步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紧紧抓住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文化场馆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推动整个文化改革发展。一是完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推动建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积极推进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省文化艺术之家、省美术馆新馆、孔子博物馆和沂蒙精神纪念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二是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家书屋村村建、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扎实推动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力争在2012年9月实现全覆盖。三是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办好孔子文化节、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
着力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一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集中力量培育100个重点文化企业、10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业内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落实中央和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政策,加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宣传推介。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研究制定培育和促进文化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培植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二是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结合正在实施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着眼于提质增效、提速增量,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突出核心层和新兴业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实施“创意山东计划”,完善推动文化创意孵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和文化城市品牌。三是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及金融、旅游、信息、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文化精品的大量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是加大精品创作力度。以全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深入实施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努力在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创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齐鲁文化品牌,提升“鲁剧”“鲁版图书”品牌影响力,推动形成“齐鲁戏曲”“齐鲁画派”品牌。二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实施内容建设工程,打造网络文化品牌,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三是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认真组织评选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新闻出版奖、刘勰文艺评论奖等重点文化奖项。建立省级文化荣誉制度,设立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奖”。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力源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转企改制单位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合格文化市场主体。集中力量抓好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整合组建一批报刊传媒集团、影视企业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和广电网络集团。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二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文化市场管理统一、规范、高效。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办法,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大众性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办好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条件。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充分发挥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形式和内涵,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齐鲁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使齐鲁文化资源发挥更大作用。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积极运用现代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实现文化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工程,办好尼山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重点活动,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切实强化文化强省建设政策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眼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创新突破。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在学深吃透、用足用活用好上下功夫,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引领、激励和保障作用。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推进改革的好政策、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扶持力度,围绕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医疗、养老、离退休待遇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创造有利于改革的宽松政策环境。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鲁军”。进一步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和集聚,依托“泰山学者”“齐鲁文化英才”“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社科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及产业经营管理的领军人物、名家大师和创新创业团队。制定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建立全省共享文化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编制和公布文化人才需求名录。建立统一、规范的文化人才市场,形成集交流、培训、推荐、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以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三个体系”,整合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文化强省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事机构,从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强化文化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开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