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和借鉴外地发展特色经济的成功做法和经验,6月5日—8日市政协组织考察组赴广东梅州市、汕头市及本省漳州市、南平市开展学习考察活动。考察组对四市的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考察,并与当地市政协及有关企业负责人、研发人员等进行座谈。四市在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四市发展特色经济主要做法和经验
这次外出考察所到四市均是农业大市,市情与我市颇有相似之处。从考察情况看,四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明显,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大规模、大手笔、高水平、高起点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气势恢宏,颇为壮观,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增强。根据当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都能形成较大规模、优质品牌和较好经济效益,发展后劲较足。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具有发展理念新、体制机制活、区域经济特、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品牌意识强、市场前景好及民营经济发展快等特点。实现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国际化,走出一条较为成功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一)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定位,加快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梅州市是个人多地少山区市,属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其地方财政收入约13亿元,而广东省转移支付高达30亿元。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工业梅州、生态梅州、开放梅州、文化梅州”发展新战略,市区新开发高科技工业园区面积就达19平方公里。大力弘扬客家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汕头市地处奥东沿海,韩、榕、练三江出海口,土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现辖6区1县。汕头定位港口经济,着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轻工机械等产业集群,主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轻工业和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工业立市”,定位发展港口经济,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大的生产性项目相继投产,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快,如后石电厂、灿坤电器和万利达集团今年产值预计可达60亿元以上,厦大漳州校区建设也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积极发挥对台、农业、港口三大优势,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食品工业基地,建成与厦门特区互动、对台合作紧密、对外开放领先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决策,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目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可归纳为“一鸡、二奶、双世遗、五南”,形成有明显特色的规模经济。
(二)创新工作机制,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
梅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考核认定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能上能下,每年组织考核,对不达标企业给予取消或“察看一年”处理。同时设立农业龙头企业奖励基金,明确规定创办一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5万元、2万元以上的奖励。漳州市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全市水果蔬菜、水产品、笋竹、食用菌、畜牧业、生态茶叶和特色花卉“八大产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好势头,2004年,全市农业出口创汇6.67亿美元增长23.7%,占全省40.4%。2004年全市新批办以台资为主的农业三资企业72家,总投资1.72亿美元,累计批准农业三资企业1457家,总投资29.97亿美元,实际到资10.7亿美元,是全国重要对台农业合作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南平市大力围绕资源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畜牧业由以养殖业为主第一产业向乳品、肉制品加工为主第二产业转移,实现了“畜牧各业有龙头,重点产业有企业群”态势,如光泽圣农鸡业、长富集团、大乘奶业等均得到较快发展。漳州市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特色食品工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全市食品工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4。200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52家,工业总产值102.6亿元。以加工制品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品种130多个,出口量5.38亿美元,占全省43%。充分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启动“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在农业生产特别是食品工业发展方面,从台湾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三)培育农业中介,发展订单农业,不断加强标准化生产
梅州市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1个,有水果协会、蔬菜合作社、养猪协会、养鸡协会、花卉协会等,协会以专业户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农户信息交流,联手开拓市场。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市政府多次组织农业部门参加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招商会贸易洽谈会,先后引进多家有自主开发加工能力经济实体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合同。2003年全市发展订单农业面积20多万亩,形成外扩市场、内建基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南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全市已制定76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武夷岩茶、闽北水仙和建阳白茶为国家标准),建立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2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1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8400亩。
(四)加快产业集聚,推进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漳州市主动对接全省产业布局,着力发展食品、机械、材料、能源4个主导产业和电子、医药、家俱3个重点产业(即4+3),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部分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涌现一批能带动产业集聚的行业骨干企业如灿坤电器、万利达集团、金龙客车、华阳电业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4+3”产业培育和发展,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并明确由四位市领导分别挂钩“4+3”产业的培育发展工作。各级政府集中土地、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向4+3产业和产业集群倾斜,并积极营造良好投资软硬环境。在项目谋划、引进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重点项目、能延伸产业链项目等作为工作重点,加强与厦门、泉州、汕头等周边地区产业对接,积极承接台湾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如2004年后石电厂第六台机组并网发电后,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420万KW,发电能力约占全省43.55%,电力工业已成为全市生产总量最大、效益最好、创税最多行业,后石电厂成为亚洲第一大燃煤火力发电厂。2004年全市实施工业项目1192个,累计完成投资额82.1亿元。大力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近期开工建设万利达产业集群项目区,拟投资6.3亿元,建设优科能源、早发科技、好利多彩印、万利达塑料泡沫包装等多个关联项目,5年内项目区将实现工业产值超200亿元,税收上3亿元。
积极做好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产业配套,积极开展有选择、针对性招商活动。南平市采取赴外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把我省沿海发达地区和苏、浙、沪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区域,主动接受这些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自主招商,鼓励企业自发引进与其配套上下游企业,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人员。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科技含量,推动特色经济上规模上档次
南平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做大现有品牌。通过品牌企业整合,重组现有企业,引领企业发展。加大创建区域品牌工作力度,着力在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国家级品牌,引导区域内中小企业建立互为依存、互为配套的生产协作关系,使优势企业向品牌经营型转变。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枚,中国名牌产品1项,福建省著名商标19枚,福建省名牌产品21项。漳州市经过多年培育,创造出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新产品。现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30个省著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39个省级名牌。
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漳州市大闽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茶叶食品、深加工高科技企业,主要通过加工提成为系列茶饮料提供原材料。公司现有200多名员工,其中90多人是研发人员,并有6名博士,8名硕士,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很强。南平市区有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南孚、亚明电器,长富集团),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南纸、南孚),6个省级技术中心。长富集团2002年底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料奶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圣农实业在全国肉鸡行业率先同时通过Z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卫生安全体系认证,成为肯德基公司长期核心冻鸡供应商,全国优质肉鸡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营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营造加快旅游业发展良好软硬环境。旅游项目开发方兴未艾,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决心不断提高。全市十个县(市区)相继恢复旅游局建制,配备了精干力量。经过多年努力,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武夷旅游体系初步形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功能日趋多样化。通过市场营销、举办活动、提升服务打造大武夷品牌。全市共有星级宾馆51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4家。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武夷山机场航线增至26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交通环境明显优化。2004年,全市接待中外旅游者66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亿元。
梅州市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形成独具特色的雁南飞和雁鸣湖两大名牌。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成功把现代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堪称典范,二者均为国家级的AAAA级旅游度假区。度假村都建有客家风情大酒店、别墅群、会议中心、健身馆、游泳地,高尔夫球场、集绿色生态、三高农业与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汕头市充分利用潮汕文化资源,把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打破行业和行政区划界限,整合旅游资源,策划旅游精品路线,实现资源、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把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侨乡文化和特区文化等发扬光大,打响汕头旅游品牌。
二、对发展我市特色规模经济的建议
1、建议市委、市政府应把“工业立市”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坚持主抓工业,突破工业。加强领导,深入调研,狠抓落实。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应建立市党政领导联系挂钩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制度,以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集中土地、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倾斜,继续抓好金沙园、尼葛工业园区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项目集聚,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善投资发展软环境。
2、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我市现有40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为基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壮大治金、林产、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网络,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并扩大品牌经营规模。要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把我市的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重点项目和能延伸产业链项目等作为工作重点。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商会(协会)经济,建议择期组建冶金、林产行业协会等,以加强本地区、本行业企业之间联系、协作和配套。
3、培育和发展食品工业,积极推动农产品深度加工。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茶叶、烟叶、果蔬、笋竹、畜禽、红豆杉、建莲、食用菌、水产品等深加工业。做好项目策划、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集中力量扶持畜产品、水产品及笋加工企业,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和林业合作,建设好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争创国家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积极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4、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国内外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我市旅游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兄弟省、市及风景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做好景区、景点普查及合作开发工作,建设一批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发展旅游休闲食品、工艺品、特色风味小吃、地方特产和纪念品的加工业,完善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基本需求。把生态旅游做为生态兴市的重要抓手,带动红色旅游、客家旅游及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5、继续改善我市交通状况、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及农村公路等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力争我市县县通高速公路,2/3县通上铁路,沙县机场应建成营运。加快永长铁路,向莆铁路、三泉高速、永宁高速等前期工作,做好沙县机场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兴建。6、加大市区开发与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市区建设“南拓、北扩、西进”步伐,高水平、大手笔推动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动工兴建,把我市建成福建中部的中心城市。稳步推进市区、沙县一体化进程,扩大城市面积,拓展发展空间,激活城市人气,提高城市建设品味、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作者为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农工党三明市委副主委)
责任编辑:陈 锋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