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呢?本文梳理三明市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提出今后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
2005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大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我市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1、稳定和提高粮食和烟叶生产能力。粮食和烟叶是三明两个大宗农产品,2004年的产量分别为126.29万吨和5.26万吨;产值分别为18.64亿元和5.27亿元,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三明市粮食生产围绕稳定播种面积、增加单产和总产、提高粮食品质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粮食安全体系。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加大粮食“种子工程”建设力度,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粮食品种(组合)及配套栽培技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产量达129万吨。烟叶生产继续贯彻“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的烟叶工作重点,切实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2005年全市计划种烟45.29万亩,收购烟叶105万担。
2、突出抓好茶叶、畜牧、笋竹三大特色产业。我市充分发挥茶叶面积大、质量好的优势,继续抓好十大优质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2005年全市要新增茶园面积3万亩,达到20万亩的规模,力争茶叶产量增长10%,优质茶产量占总量的20%左右。改变目前加工粗、价格低、效益差的状况,引进业主,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茶叶品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确立以畜牧业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畜牧业重点发展15个万头猪场、20个5千头猪场的规模养殖和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户;建设出栏达百万只的肉鸡基地和25万套种鸡场10个。加快肉牛养殖基地、肉牛种源繁育、牧草种植和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全市计划出栏肉牛5.7万头,种植牧草8万亩。力争200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增长8%。笋竹业是农民增收短、平、快项目,着重抓住低产竹林改造与建设高产示范园区相结合,2005年全市计划改造低产竹林28万亩,建设3-5个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实现竹业总产值32.2亿元。
3、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2005年三明市重点扶持一批符合区域布局、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积极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新模式,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市级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优质肉牛、粮食、笋竹、建莲、烤烟、水果、茶叶等一批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实现农业增产增效。2004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9.85亿元,带动农户数36.02万户,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的收入达13.42亿元。
(二)以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与第一产业相比,农民在二、三产业上增收的潜力更大,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和经营收入。
1、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打工”机会。三明市充分挖掘本地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当地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小型加工经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全面清理进城就业不合理收费和限制性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良好环境。增强城市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中得到较高收入。全市现有乡村企业72896个,其中工业企业19200个,规模以上工业274个,分别比上年增加787个、605个和14个。目前全市乡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人员达34.1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2万人。
2、为农民创造自己“当老板”的机会。创业是富民之基。三明市各地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清流县为了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各种税费、资金信贷、建房居住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让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如该县温郊乡桐坑村村民温冬生,外出务工几年后,回乡承包木制品厂,搞木材深加工,把本地山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解决了20多名劳动力就业。沙县通过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商业、服务业一条街等形式,为回乡农民提供创业条件,激发广大外出农民回乡投资的热情,一些农民带着资金回乡投资创业。如该县夏茂镇西街村罗光文等3位农民外出经营小吃致富后,回乡投资100多万元,创办了夏茂农家冬酒厂,吸纳劳动力近200人。
3、开辟多种形式的服务领域。三明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证、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试点工作,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举办全市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促进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2005年全市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全市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1、“多予”政策。一是增加农业生产投入。2004年全市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治理项目投入454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平均粮食亩产为364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做好乡村供水、险病水库除险加固、水毁修复、山地水利和堤防建设,搞好渠系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4年全市水利建设共完成投入2.58亿元,完成险病水库除险加固57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6.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修复水毁工程1250处,完成渠道防渗203.4公里,发展节水灌溉3.8万亩。三是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全市危房改造项目第一期完成新建校舍132个,面积16.4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11.2万平方米,投入危房改造资金9300.64万元。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对困难乡镇、村特别是少数民族乡镇、村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
2、“少取”政策。一是少收农民的税。农村税费改革前,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为125.13元,改革后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为44.77元(含一事一议和筹资投劳估算数),农民减负达1.6亿元,人均减负80.36元,平均减负率64.26%。二是少征农民的地。继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逐步在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服务;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强土地用途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审核认定制度,坚决制止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行为。
3、“放活”政策。一是放活农村金融。三明市积极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快落实林权证质押以及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二是放活农民就业。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前培训。
二、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1.加快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三明市若能加快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把台湾作为农业高科技研发基地,而把大陆作为建设和产销基地,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农业项目协作洽谈会,吸引更多台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突出抓好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规划与建设,大力促进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建立一批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增强为“三农”服务意思。一是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实践,作为落实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行动,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二是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应对国家产业政策,争取国家和省把三明的农业项目列入“十一五”计划的盘子,有项目就有资金,有项目才能更好地改善三明市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各涉农部门要认识到自己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任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特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又是弱质、弱势性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市、县两级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时,要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三是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三明市情况看,今后统筹城乡发展,需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7个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11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表明三明市农村工业化水平很低,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二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三明市人口中,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9.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8.6%,比1990年提高个14.1个百分点。这说明,三明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三明市农调队
责任编辑:林运裕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