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重磅出击:《人民日报》顾伯冲的新论“人走茶凉”及后评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红苹果米粒 时间: 2015-8-11 10:10
标题: 重磅出击:《人民日报》顾伯冲的新论“人走茶凉”及后评文章
本帖最后由 红苹果米粒 于 2015-8-11 10:31 编辑
# T: R9 Q* B+ }/ ^) z& M: R, L
* k# z B/ e/ t《人民日报》:顾伯冲的新论“人走茶凉”
$ F( B# |6 B7 i0 V% o9 O% ^' V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2 n+ H( `4 s* {/ S4 d7 w' j
5 z8 |4 \2 p7 Q; a) ]7 Z人民日报评“人走茶凉”必有所指
m% Q- o. ]$ o" X, f c
今天(8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七版(理论专版)放在中下部的一篇千字文引起了各大网站的格外关注,纷纷将其推上首页,中青报旗下的中青在线甚至以大字通栏标题将其放到了头条。
这篇短评被放在人民日报“思想纵横”专栏,题为“辩证看待‘人走茶凉’”,作者为顾伯冲。百度一下可以知道,这位顾伯冲是名军旅作家,现供职总政,是位副师级的“干事”,长期从事散文和杂文创作,多次获得大奖。而《辩》文也确是一篇杂文式的短评,文风犀利,语言生动。
不过,所谓辩证看待“人走茶凉”这个话题,实在算不上新鲜了。至少近20年来,同一主题的评论发过许多篇,在下不才,至少也在报刊上发表过两三篇谈“人走茶凉”的短评,也许质量赶不上顾文,但主题却是相似甚至相同的。而国内一些知名作家和杂文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发表过对“人走茶凉”现象的多角度评论。
一篇话题并不算新鲜的短评,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同天人民日报的1、3、4版各发表一篇评论,5版是评论专版,发表了5篇评论,4个版共发表了8篇评论,评论的主题、文字也不输顾文,5版右上角的评论作者还是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谈的也是思想修养问题。可是这些评论,似乎都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反而是顾文谈的一个老话题一枝独秀,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其实,细度此文,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绵里藏针”。比如这段被很多网站加粗处理的文字:“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说谁啊!
在反腐处在“胶着”状态的当下,这样的话说的恐怕绝不是一般单位退下来多年的县处级地厅级乃至省部级的领导吧。而某些为了发挥“余权”而安插的“亲信”接二连三地被“拔出”,这样的人恐怕感叹的不是“茶凉”的问题了,他们可能要哀叹“心凉”了。中央反腐“不论职位多高,资历多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宣示,那可是说到做到的。
人民日报发表顾伯冲的文章,不会是即兴之作,但由于是个人署名文章,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这和自媒体上不再屏蔽某些“退下多年却不肯撒手”的人的传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中国特色的政治,也是反腐策略的需要。好戏即将开演,咱们就搬把椅子泡杯茶,等着看戏喽!有好戏看,咱也不怕茶凉,凉了,咱把它倒掉就是了。(文/江锡钰)
/ ]' Q3 o- V- a) d! L7 b8 g0 f
3 l) l/ {9 ?$ p' D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