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考核干部“显绩”与“隐绩”必须把握好六个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化宁秘书    时间: 2009-2-26 14:03
标题: 考核干部“显绩”与“隐绩”必须把握好六个关系
黄建锋

2 `7 m: t8 v4 |+ |7 o) S

所谓“显绩”是能用数量和实体佐证的干部的工作实绩,“隐绩”是不易被人知晓或暂时效果还不明显,但经时间检验能对将来起到一定作用,具有长远价值的成绩。当前干部政绩考核最难把握的是“隐绩”,普遍存在对显性政绩考核多,对隐性政绩考核少的问题,基本上是以“有据可查、有物可考”的“显绩” 考核为主。由于干部提拔、调动的周期较短,因此干部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干出看得见的政绩,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往往成了干部从政的首选。由此产生了许多泡沫政绩、形象工程,甚至出现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现象,许多看似耀眼的“政绩”,其实是损害百姓长远利益的“败笔”,是阻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藩篱。如何科学制定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准确考察干部的政绩,我认为必须坚持“显绩”与“隐绩”并重,注意把握好六个辩证关系。
: }4 t) E8 ], [9 n3 J2 h     ——眼前与长远。认识干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语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既要重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的“显绩”,又要重视暂时效益不明显,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的“隐绩”;要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检验和衡量,既要看任期内做了些什么,更要看他走后留下了什么;要善于从干部显性政绩后面看“败绩”,从成功之中看隐患。例如,一个大型企业上马后效益可观,但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对这种显性政绩我们应持否定态度。当年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的干部因为“显绩”突出而得以升迁,但今天的水患,又使得我们不得不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这提醒我们,制定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必须充分预见“显绩”后面的隐患,提前看到“显绩”中所包含的隐性“败绩”。又如,一个落后的、长年封闭的山乡,乡干部开拓思路,积极引导部分剩余劳力外出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这无疑对当地生产力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显绩”是有目共睹的,几年之后这部分劳力将带回资金和致富技术,该乡的明天将更美好,其“隐绩”也是必然可见的。但是如果因农民外出而引发计生失管、青少年辍学、良田抛荒,从长远看,其生产力的发展终将受到制约,其隐性政绩也就不复存在了。
4 n+ }# r2 z; U) Y d! C    ——领导与群众。为什么有的地方干部 “政绩”越多,群众的怨言反而越多?干部创出“政绩”之日,反而是群众上访最频繁之时?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政绩以谁为本的问题。目前许多干部做工作大多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往往是上级重视什么就在什么下功夫,而对群众的注意力却无动于衷。“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知道”,在他们眼中,中国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上级对他的看法。例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就是靠讲假话、造“政绩”而升迁的典型,当地早已盛传“只要反腐不放松,迟早抓住王怀忠”的民谣,他却仍一路绿灯、一年上一个台阶地爬上封疆大吏的高位。因此,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应注重看干部取得的政绩是否代表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工作的成效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评价干部政绩的大小,群众心中自然有杆秤,因此在考察时,不仅要“官考官”还要 “民考官”,要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的重要尺度。不能仅局限于本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意见,而要扩大考核范围,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端正态度,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听听群众怎么说。例如,某乡镇不顾财政窘迫,举全乡之力,东挪西借,建造了气势不凡的办公大楼,虽然“显绩”赫赫,但却使该乡财政雪上加霜,留下了千万元的财政赤字,增加了农民负担,引起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这类“显绩”也许能得到了个别领导的好评,但只是为达到加官晋爵之目的,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不管是“显性”或是“隐性”的,都必须否定。
0 v2 e/ P: X8 N8 Z1 C: U. j; S w    ——主观与客观。干部政绩,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主观努力作用于客观条件所取得的效果。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环境与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地方,或许并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就可以挥洒自如、心想事成地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其“显性”政绩会比较突出,但却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同一个人,如果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可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依然是步履维艰,需要付出较之于条件优越地方成倍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才能初见起色,小有建树,其显性政绩就不足挂齿了,然而其隐性政绩却是巨大的。比如在一个基础薄弱的乡镇,虽然看似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政绩,没有建桥、扩街、建市等“可观”的显绩,但这里的领导班子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号召力,民心所向,这里的群众休生养息,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我们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隐绩”。这不是没有政绩,恰恰是创造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只看主观因素,不承认客观差别,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因此,确定干部政绩考察标准,必须从“显性”与“隐性”两个角度,测定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工作基础等等客观环境、条件的类别与等级,包括要测定当时、当地的财政投入、税收增减、前任积累与债务及宗族势力等相关因素,同时也必须测定周边地区的治安状况、经济条件、发展环境等对当地干部创绩的影响,从而使考察和评定出的干部政绩具有可比性。
2 E# y& Y( s# `: s     ——“硬件”与“软件”。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反过来会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然而,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潜在性的“隐性”特征,其成效往往不能一下子显现出来,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像抓硬件建设的效果来得那样快。有的干部抓工作就注重抓一些让上级看得见、群众摸得着的东西,而放松甚至忽视了抓“软”环境建设,出现了经济数字往上涨,思想道德往下滑的现象。有的干部上任后急于烧“三把火”,虽然一时效果比较明显,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单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忽视了抓单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而在认识和评价干部政绩时,既要防止做表面文章,搞“眼见为实”,又要防止“瞎子摸象”,埋没干部的成绩。在制定政绩考核标准时,要尽量把一些隐性内容转化为显性指标。
, M9 P: I" e! R& B }, u b     ——全局与局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全局中的一个局部,本单位的发展建设都要考虑到全局的需要、全局的发展。因此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干部是否围绕全局谋局部,干在局部为全局,是否存在局部利益至上、本地区本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倾向。如有的干部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使本地区本部门获得了局部利益,甚至推动了经济的暂时繁荣,但却是损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损害全局利益为代价、妨碍了全局的发展,而获得的局部利益,这种政绩就是“泡沫政绩”,必须坚决予以克服和防止;有的为了全局利益,不惜牺牲局部利益,换来了全局的发展,即使政绩不突出,但也应予以充分肯定。例如,某县遭特大洪灾,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一个乡镇果断决定同意炸开自己的一段堤坝,这虽然损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从整体来看,它却保护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从眼前来说这一举措可能部分群众不能理解,更谈不上什么“显绩”,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说这“隐性”政绩是巨大的。
& R) Q* v, W! i' g0 I: K     ——集体与个人。干部考察中常常会遇到一套政绩数字大家用的现象。“一件衣服大家穿,一顶帽子大家戴”,甚至“贪天功为己有”,这是政绩考核中一直难以克服的弊端。我们认为,集体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体的作用,如果离开了集体,个体的素质再全面、能力再强,他的作用也很难得到发挥。认识和评价干部的政绩,要正确分析集体成绩和个体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集体成绩的取得,个人的作用占了多大的成份,既不能把集体的成绩全部归于个人作用的结果,也不能在政绩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既要防止个别干部贪功推过,也要防止个别干部无功受奖。在考核过程中还要正确地区分集体与个人、班子与“班长”、“班长”与班子成员在某一项或几项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实事求是地为不同干部准确评定政绩等次。
$ ^) e* ]/ o5 G6 n    总之,确定什么样的政绩考核标准,怎样评价政绩,将对干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我们一定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坚持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干部的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评价标准,靠机制和体制发挥作用,引导干部积极向上,见贤思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创造业绩。
* J+ `. J* k: Q' B E  作者为中共沙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 y! a9 `% y8 i5 u   责任编辑:陈 锋
/ k0 u, v) o9 W    本栏目由市直机关党工委协办


作者: 宁泰秘书    时间: 2009-2-26 14:04
头可断 水要灌 灌水规矩不能坏
作者: gjb8625872    时间: 2009-2-26 14:04
公车上本没有裸女 转贴的多了 也便成了裸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