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XX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然然 时间: 2015-6-30 12:50
标题: XX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讲话
XX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了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XX市委、市政府在江苏省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率先提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XX成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4年9月,XX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结合XX自然禀赋优越、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扎实、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效显著的优势性基础要素,XX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托以下八大路径开展。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把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种区域”,控制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增长,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稳定适度开发区域用地供给规模,调减生态平衡区与功能定位不符的建设用地。
(二)完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体系中心城区实施“拓展南部、优化沿江、提升中心、整合空间、西翼转型、东翼提升”发展战略,强化核心地位。支持丹阳、句容和扬中三辖市特色发展,丹阳建成文化内涵丰富、江南水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句容建成以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创意等为特征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扬中推进整岛城市化,建成经济发达、民生幸福、生态优良的现代化水上花园城市。推动市与辖市组团发展,中心城区、扬中市、丹阳市构筑东部智慧集聚区,形成“XX—丹阳—扬中”城市组团,打造全市产业重心,中心城区与句容之间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区。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向,构建以XX中心城区、开发园区、三个辖市为主体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格局,推动中心城区南移和城乡一体,加快与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融合发展。
(三)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建设功能区划分为城市生态景观农业区、郊区精品休闲农业区、江岛绿色体验农业区、丘陵特色旅游农业区和平原高效加工农业区。一是城市生态景观农业区。主要包括城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和与城市交错而存在的农业区。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经济林果和花卉苗木产业,强化生活区和工业区的生态隔离带建设。二是郊区精品休闲农业区。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防止农产品污染,生产无公害精品蔬菜,满足市场的菜蓝子需求。推进XX南山观光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市场化运作,使之成为现代化种苗试验、观光农业和城郊型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三是江岛绿色体验农业区。包括扬中环岛、江心洲、世业洲。扬中环岛重点发展特色水产,林业,休闲农业;江心洲突出农家乐、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的特色;世业洲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发展集餐饮和住宿等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农业。四是丘陵特色旅游农业区。主要包括句容东部、丹阳西部、丹徒南部。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森林旅游。根据资源环境的特点,调整大农业的结构,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和有机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主导产业。五是平原高效加工农业区。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发展方向,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系列实用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和环境污染预警控制,形成生态型的优质稻米、专用小麦、高效蚕桑、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园林绿化苗木种植为主的支柱产业。
(四)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保护规划基础上,依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针对自然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清水通道保护区,以及湿地、水体、山林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划定生态红线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保障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生态恢复修复工程。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奋力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加快启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工程,做强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三大特色服务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强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发展成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用清洁生产、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坚决淘汰落后产业。推动轻工、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集聚关联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地理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形成综合产值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着力推进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一)节能减排一是实施智慧节能减排工程。以化工、钢铁、建材等流程性工业为重点,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大型公建和高校等,加快基于物联网模式能效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形成“感知能效、智慧监管”的数字化能源管控体系,创建一批示范工程。二是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重点耗能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重点工程建设对推进节能减排有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突出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以组织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减排工程为重点,加快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建设。三是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工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计划到2017年,全市“万家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120万吨标准煤以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全市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推进工业“三废”规模化高值利用,确保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能源管理体系、能效监测平台等智慧节能工程建设,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碳交易、节能量交易市场化新机制。四是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本土化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解决用能单位资金、技术、管理等难题,推进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五是推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行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与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双重控制”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健全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竣工验收制度,严控新上燃煤电厂项目,从项目源头上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二)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应用。抢抓以官塘新城、XX新区商贸核心区、XX绿色低碳高校园区为代表的XX低碳新城建设,推广太阳能光伏与建筑结合推广利用;充分发挥XX水域广阔的优势,发展渔光互补,打造一批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区,积极鼓励推动发展家庭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推动XX太阳能光伏应用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沼气发电、秸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集中处理规模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引进推广“畜禽粪便-沼气-果蔬”和“畜禽粪便-微生物处理-清洁生产”生态循环技术,实现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应用示范。推进智能电网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XX供电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和示范运营;进行智能楼宇电力综合管理系统的示范,成熟后逐步推广应用;创造条件推动工矿企业、智能用电小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及示范应用;推动其他智能电网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打造扬中与XX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智岛”的品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智能电网“一岛多基地”的产业集聚。把握与XX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开发重点新产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努力形成XX智能电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控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能力;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全面调查评价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妥善处置城镇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土地,分析和制定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方案;推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年度评价制度,加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和江苏省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节约利用。优先保障重点工程的用地需求,支持国家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合理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保障重点水利设施用地,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流域治理和防洪的要求,优先保障国家、省级重点水利设施用地,重点安排长江以及中小型水库、中型水闸及城市防洪等水利设施建设用地;合理安排能源工程用地,按照“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要求,统筹安排能源用地供应,优化能源用地布局,严格项目用地管理,重点保障大型油气工程、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促进能源工业持续发展,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推动废弃土地的复垦利用。加快村庄闲置空闲地、废弃地整理和复垦,通过整体搬迁、拆旧建新、归村并点、“城中村”改造等整理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村镇规划协调,合理布局中心村,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整合,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逐步缩减,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实施“先补后占”,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聚集,有效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有效利用。
(二)实现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环境)功能区分类管理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县、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和完善区域调、供水网络。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工业、城市、社区、企业(单位)、小区、机关建设,大力支持低水耗、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继续开展八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严格的节水政策管理,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的用水节约与超标奖罚制度,建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节水型器具财政补贴制度。促进企业加大节水技术项目改造力度,提高用水效率,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
加强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积极推广再生水回用和分质供水,城市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等用水鼓励使用再生水。重点实施XX京口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金东纸业(江苏)有限公司1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XX新区东区4000吨/日中水回用工程,丹阳市石城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逐步扩大中水回用的规模,在企业、园区、全市各个层面上积极开展中水回用。推动农业高效节水。积极推行先进适用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更新改造农村小型泵站、整治抗旱翻水线、配套灌溉节水工程,将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三)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开展新建建筑能耗审计。新建或改造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同步设计、安装经依法检定合格且具备建筑能耗数据远传功能的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并做到连续稳定上传能耗数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财政支持实施节能改造的建筑,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积极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等工作。研究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量交易试点,对超能耗限额的公共建筑采取强制节能改造或购买能量的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制定《XX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全市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节能服务咨询产业、节能认证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XX建筑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普及绿色建筑。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XX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办发〔2013〕284号),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的作用,推动重点项目和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对于城镇新建建筑,要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到201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重点建设“XX市保障性住房绿色与低碳建筑应用示范工程”,2020年,全市5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对既有居住建筑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化节能改造。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要率先垂范,具备条件的,应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重点建设“XX西津渡历史保护建筑绿色改造项目”。普及低碳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行全省最低的公交票价,加强公交线路网络建设和公交运行调度,全面建成智能公交系统。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实现CNG(压缩天然气)出租车100%全覆盖,推动公交车、长途客车、船舶使用LNG(液化天然气),鼓励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重点推进“XX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车辆、船舶LNG-CNG(液化天然气及加气站)应用及加气站配套项目”和“道路照明LED光源改造项目”。(四)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矿山复绿”行动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和治理区划分情况,全面落实“三区两线”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全力推进“三区两线”周边范围内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整治。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对化工园区的整治力度,全市设立XX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和化工基地,不再新设化工集中区。丹徒经济开发区在对涉化企业开展分类整治基础上,不再新建化工企业,所有在地化工企业必须全部达到零排放,并加快向循环经济园区转型。XX新区国际化学工业园和化工基地要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改造。到2015年,50%以上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XX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到2017年重点完成示范工程“句容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链补链工程”、“丹阳经济开发区木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补链项目”、“丹徒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电力建材产业链补链工程”的建设,到2020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
重点企业典型试点示范。选择100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进行智能化、清洁化、现场管理规范化改造,引领循环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大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力度,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园区内化工产业集中度在80%以上。(六)加大“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力度以丹阳市后巷循环经济省级“城市矿产”示范试点基地、句容雨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省级“城市矿产”示范试点企业建设为中心,引导全市加大“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力度。
(七)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高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率。为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餐厨垃圾由废料到资源转变的科技途径。建设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完善回收运输、集中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治理“地沟油”加工食用油,避免将餐厨废弃物直接作为饲料进入食物链,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重点建设示范工程“XX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和“中恒10万吨/年生物柴油示范项目”。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展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加快引进和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机及配套的草捆装运机等,为秸秆后续利用(如:秸秆气化炉、造纸、发电、编织、制绳、菌菇养殖、饲料生产等)提供服务。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机制及措施。加快推进示范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华晟30MW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提高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完善资源化体系,鼓励生产企业间的废物循环和再利用。扩建、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提高生活垃圾处置水平和资源化率。对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实施监管,定期开展污泥处理处置情况专项检查;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一)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河、湖、自然湿地保护。重点推进赤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丹阳练湖湿地、丹徒润扬大桥湿地(世业洲)、金山湖湿地、扬中雷公岛湿地等省级湿地公园申报及焦山长江滩涂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退化湿地的恢复治理力度,逐步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氮磷拦截系统。
加大重大水域和重点水源保护力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和水域占用补偿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全面实施截污治理和达标排放,恢复和保护河道、水库、湖泊的生态功能。加强入江排污口监管,完善长江水污染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城镇郊区及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实现水工程水量水质优化调度,逐步改善河湖水质,修复河湖生态。切实保护现有水面,有条件扩充或增加水面,做到水域面积率稳中有升,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谏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立足于产城融合,突出企业污染治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谏壁片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全力打造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园区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对谏壁镇区及东部相邻新区化工园区现有企业,在逐一排查的基础上,实行一企一策,重点实施废气、粉尘和废水治理。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西南片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全力打造成苏南丘陵山区科技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对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保护性开发和功能再造,将生态功能退化的西南片区打造为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保护性开发与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内有影响的绿色低碳高校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产业发展以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以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以科技企业孵化、文化科技创新、科教研发培训、绿色资源型企业循环生产基地为补充。
强化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依托山水资源适度调整现有镇村空间布局,再现丘陵山区独特风貌。蒋乔镇区通过加速城市化改造,融入南徐新城生活组团。韦岗镇区充分发挥地质温泉的健康养生价值,合理优化布局温泉小镇,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石马集镇现有基础,有序规划村庄布点,将散落于山脉和水库周边的零散镇民,相对集中到石马集镇,提升公共产品的集中供给水平,与韦岗温泉小镇形成呼应的特色旅游集镇。
(三)持续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和防治体系,率先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PM2.5协同控制,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蓝天行动计划”,以扬尘、灰霾与异味污染控制为重点,整治大气污染,提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烟尘、粉尘的处理效率,烟尘排放浓度不达标的火电厂进行除尘器改造,现役烧结(球团)设备全部改造为袋式或静电等高效除尘器,推广使用干熄焦、转炉干法除尘技术,20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必须安装袋式或静电除尘器,20吨以下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推行使用含灰量小于15%的低灰优质煤;电力行业全部实现脱硫、脱硝改造,开展非电行业脱硫、脱硝试点。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与污染严重企业,逐步关停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范围内燃煤分散供热小锅炉。推进东部谏壁地区环境整治,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监控力度,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对短期内无法解决污染问题的企业实施关停。重点完成示范工程“XX市火电、热电企业提标改造项目”的建设。
(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严格执行国家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有关政策,在重点规划环评和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项目环评文件中强化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防止在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造成新的难以治理的土壤污染。新增工业用地必须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并报XX市环保局备案。在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禁止新建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从严控制优先区域周边新建污染项目。
强化土壤环境监管。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加密调查,查明主要粮食产区、蔬菜基地等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完成耕地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估和等级划分。开展粮食产区、蔬菜基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检测,掌握土壤环境变化情况。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造成污染的要限期予以治理。强化被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被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控制。制定并实施被污染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控制方案,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土地,划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搬迁关闭化工、电镀企业等原厂区污染地块改变用途或变更使用权的,必须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并对土壤进行修复治理,被污染地块修复后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用地要求的不得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典型高风险污染场地修复。以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确保土地转换用途后的安全利用,避免环境风险和社会纠纷。积极开展农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产区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食品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形成农产品绿色供应链。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控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农村连片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氮磷流失生态拦截、池塘循环水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等工程。通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进一步统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环境。
六、培植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一)培育生态文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XX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通过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弘扬生态文化内涵,提高XX市生态文化品位,扩大区域影响力。XX茅山道教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道教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提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效法天地”的朴素生态理论。XX市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理念,呼吁广大市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XX历史文化保护。重视XX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
打造XX特色生态文化。以XX历史文化为依托,以青山绿水的城市特色为背景,选取最能代表XX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山水花园城市文化主题,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并不断地推广和创新。
加强生态文明文艺作品的创作。发挥文艺作品在生态文化中的传播作用,以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等多种方式,结合组织评奖和采风等具体措施,鼓励文学、影视、戏剧、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文学作品中,推出一批能体现XX特色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优秀文学作品,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二)全面开展生态宣传与教育1.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积极开展党政机关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中,公务员任职培训应当安排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基层村镇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广泛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培训,对XX市全体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理念与常识”专题辅导。各级各类学校编制生态文明教材或读本,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全省环境重点监控企业负责人每年至少接受1次环境教育培训。实施企业员工环境教育,加强企业环保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探索建立企业环保从业人员资格化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知识培训,重点培训与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有关的绿色环保技术和管理方法,定期组织员工参与环保绿色公益活动,推动企业积极向“环保模范企业”的目标努力。
推进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在全市社区中组织广大居民开展“说XX、爱XX、建XX”、“生态文明建设有我一份力”等活动,增强广大市民包括外来人员的主体意识和生态意识。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学习型家庭、生态型家庭的评选活动,组织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的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内容,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向农村传播。以村为单位开展生态培训,重点普及生态农业生产、生态乡村生活等主题,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2.广泛进行生态文明宣传
加强政府的宣传引导。全市各级党委机关报、广播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专栏,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增加环保公益广告,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曝光重大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事件,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中发挥好带头和引领作用。
完善公共传媒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以及环保政务微博、社交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新媒体,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式。综合运用系列报道、新闻特写、纪实短片等多种报道形式,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生态建设示范载体。将生态文明宣传工作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系列创建活动,使创建活动成为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载体,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机制。
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实施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村级生态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基本形成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园、植物园、文化场馆(设施)等各类生态教育示范基地。
(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采购。科学制定绿色消费产品采购指南,定期公布包括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无公害标志食品等绿色标识产品目录,引导公众优先采购绿色标识产品。提倡使用绿色产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限制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鼓励使用环保包装材料,促进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推广绿色经营和服务。制定绿色商场准入标准,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促进商家有效落实各项节能措施。鼓励商家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业务。大力推动绿色销售,转变企业传统经营方式方式,以提供服务代替提供产品,建立精益销售体系,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
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党政机关带头开展反浪费行动,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由文明办和环保局共同制定市民节能环保小手册,大力宣传和引导市民在消费行为中注重节约、节能和环保,提倡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养成节能节水的生活习惯、减少洗涤剂使用、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外出就餐的“光盘”行动等。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和“文明餐桌行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厉行节约的生活方式。提倡自然健康食品,引导人们拒食各类保护动植物。提倡低碳着装,引导公众拒绝购买使用野生动物皮毛制成的服装、物品,优先选择环保面料和环保款式。
推进绿色节能办公方式。政府机关率先推动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行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制度,开展党政机关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试点,逐年降低人均综合能耗。提倡办公人员日常办公方式的“绿色化”。推行绿色办公方式,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提倡节约使用、重复利用纸张、文具等办公用品。
推行低碳出行方式。倡导公众优先选择节能环保、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采取财政补贴公交车票等方式,鼓励市民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改善公交网络,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使得乘客步行距离、候车时间和换乘次数逐渐减少。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同时加快推动出租汽车提档升级。配套建设完善、便捷、安全和换乘方便的自行车及人行道系统,宣传鼓励市民多使用自行车,多步行;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自行车停车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设置自行车租赁点;在重点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在景区设置自行车租赁,鼓励生态旅游。
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构建绿色行政体系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生追究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
建立分类差异化考核制度。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对全市镇(街道)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差别化考核。其中,纳入优化开发区域的乡镇、街道,突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面积GDP等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纳入重点开发区域的乡镇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突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体现工业化水平的指标;纳入适度开发区域的乡镇,突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业总产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等体现农业和生态发展水平的指标;生态平衡区域按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及其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区类型,将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及管理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和辖市区考核。率先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制度。在全市范围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以2010年为基准年,在兼顾公平和效率情况下,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新上投资项目碳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等基本要素,充分考虑各地的历史排放量和实际减排能力,结合XX碳峰值实现路径,研究制定全市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分解下达各辖市、区目标任务,在全国率先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二)强化市场调节机制探索市场主导的碳交易机制。已经实现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信息化,掌握了全市碳排放总量情况,实现了对工业行业的数据采集、数据核算、数据汇总及数据展现。在完成地区指标分解的基础上,尽快完成行业指标分解,确定总量,并分配到具体企业。制定相关拍卖机制,确定免费分配及公开拍卖配额各自所占比例,及拍卖形式。研究及制定相关交易规则,借鉴国际及国内已有的碳交易试点省市方案,并结合XX市具体情况,制定碳交易现货交易规则。先行先试,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确保公共财政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支出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专项基金主要支持生态红线控制区(含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污染土壤修复、生态产业园建设。建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对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环境损益的补偿与协调;积极探索辖区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产业扶持、协议补偿等方式,积极引导辖区内各县级市(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如水源地下游地区向上游生态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在保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集中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支持环保项目。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提高绿色信贷占比,鼓励金融机构采用赤道原则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企业和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引导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支持生态环保类重点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包括上市、债券)募集发展资金。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对社会力量承建的公益属性明显的绿色循环低碳项目,建立“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保证社会投资方的基本收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方共建生态文明新格局。严格政府购买资金管理,在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公开购买服务项目信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购买监督评价机制,由政府、利益相关方及专家组成评审机构,监督评价环保服务效果,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使居民享受到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逐步建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推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机制形成。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尽快开征建制镇污水处理费,完善再生水价格、水资源费、排污费等价费政策。积极推进扬尘排污收费试点,逐步推行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收费政策。探索资金横向转移的补偿模式,树立“资源有偿、生态有价”的观念,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通过横向转移,完善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进一步体现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服务的公平性。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在“XX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建立经验的基础上,建设“XX市生态文明建设云平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该平台的建立,将全面、直观地展现XX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成效、正在进行的工作以及未来规划全貌,实现XX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管理方式先进,服务模式创新,技术手段领先”。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