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加强三明市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gjb8625872    时间: 2009-2-26 11:22
标题: 加强三明市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戴建明


  一、三明市进城务工人员的现况
  三明市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市,全市辖十二个县(市、区),总人口268万,全市农业人口219万,占总人数的81.7%,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93万。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89万人,占总农村劳动力的59%。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劳务输出0.73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8万人,全市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60.42%,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7.62万人。农民工结构主要情况如下:一是农民工大多数是来自本市辖区内的县(市、区)农村,部分来自省内其它地市和省外的江西、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河南等地,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以年轻女性居多;二是农民工普遍存在文化素质、技能、技术低下,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高中为次、部分也有小学程度,约90%以上从事体力劳动,10%以内从事管理、技术、经商、自由职业等脑力劳动。三是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纺织业、建筑业、采矿业、制衣业、竹林加工业、服务业等。建筑行业农民工主要是来自四川、重庆、江西等地。服务和纺织行业农民工主要是来自本市的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建宁等地;四是多数农民工具有就业时间短、流动性大的特点,工资月收入一般在500—1000元之间;五是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情况看,全市农民工输出大于输入。如沙县每年输出农民工约6万人,输入约3万人。
  二、近年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主要做法:
  1、以共识促共为。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出台了《三明市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专项督办反馈,同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直31个部门为成员的三明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落实专职人员、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和措施保障到位,全市12个县(市、区)也相应组建了农民工工作领导机构,初步形成了“市级综合协调,县(市、区)级综合管理,社区具体实施”的农民工管理工作格局。
  2、以教育强素质。把不断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将提升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纳入公民道德建设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农民工规范行为道德举止,争做城市文明人;与此同时,团市委开展了以“读书成才、共享成长”为主题的进城务工青年主题教育活动,市总工会开展了以“劳动光荣、共建和谐”为主题的首届农民工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市妇联等部门也相继开展了“双学双比”、推荐表彰全省“十佳外来打工妹”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梅列、三元、沙县等区县积极组织开展“邻里节--异乡风采”、评选“优秀外出、外来务工人员”等活动,以素质提升人,以文化引领人,以典型感染人,逐步从活动开展到组织发展,从文化融合到精神融合,从思想认同到价值趋同。
  3、以创新求突破。一是举办农民工技能竞赛。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全省率先举办了农民工相对集中的12个职业(工种),为期13天的首届农民工技能竞赛,使一批高技能的农民工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推行“就业保障卡”。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民工“就业保障卡”服务模式,持卡人可在就业服务、维权援助、买药看病、子女就学、出行交通等八个方面得到保障和享受优惠,有效改善了农民工的务工环境。三是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校企挂钩,组织三明一技校和三技校分别与三明金沙园区、福建铙山纸业集团和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区等企业广泛合作,实施技能提升和订单定向培训,为农民工提升技能增强素质开辟“绿色通道”。四是规范用工行为。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难,维权难等情况,在全市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立用工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促进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以宣传造氛围。把搞好宣传工作作为加强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民工工作的重要途径。每年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积极向农民工发放“春风卡”、“劳动用工指南”、“维权注意事项”、“社会保险知识宣传手册”、“职业病预防手册”等宣传资料,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讲解。定期在城区繁华路段摆摊设点,进行现场政策咨询、播放电教片、发布招聘信息和组织应聘登记,并通过刊发《农民工简报》、开辟“农民工门户网站”、登载有关政策信息,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报纸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像、街有标语、网有专栏,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帮助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5、以特色创品牌。近年来,三明市注重从各地实际出发,把打特色牌作为推进农民工工作的根本手段,通过提高特色与品牌意识来增强开展农民工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山区资源和地方产业优势,大力加强当地劳务品牌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沙县小吃劳务”、“明溪旅欧劳务”、“泰宁金湖旅游劳务”、“永安和尤溪纺织劳务”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劳动力品牌,每年市县两级都围绕品牌劳务做文章,拨出专项经费大力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并把“三明人、三明形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培训范畴,使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6、以服务谋和谐。梅列、三元两区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现实状况,从困难特困户入手寻求服务农民工的突破口,成立了帮扶包含特困农民工在内的慈善基金会,通过发放“爱心超市卡”的形式对包含有农民工在内的特困户进行每月每户30-50元的救助,目前已帮扶特困户100多户,筹集发放帮扶资金10多万元,现在正着手探索建立由“全市统筹、两区先行、居委会执行”的“爱心合作社”帮扶救困机制。同时,狠抓服务管理工作,开通了举报农民用工专线电话,仅去年以来全市就受理农民工劳动保障投诉和咨询1256件,涉及农民工3.5万人,处理办结率达97.5%。市劳动、发改、经贸、林业等部门还联合对全市100家企业开展用工调查,推进劳动力供求两头清和供需快速对接;市委文明办、市劳动保障等部门还进一步深化“星级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把服务农民工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行业考评重要内容,确保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温馨优质服务。
  主要经验:
  1、抓好公共就业服务是根本。近年来,三明狠抓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各地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健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针对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求职意愿和企业(单位)用工需求,建立求职和用工信息库,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全市目前共有13个街道、123个乡镇、152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1739个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聘请劳动保障协理员1868人,县、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服务站179个,职业介绍窗口95个,为农民工求职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劳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络。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前提。近年来,三明市紧密依托以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为重点,以社会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立足市“3+1”产业和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等实际,采用了自培、联培、委培等方式,重点开设了机械加工、服装纺织、电子电器等专业工种的培训,做到开设专业与地方产业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培训内容与农民意愿相衔接。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已有10个被列入全国农村劳动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县,建立培训机构118所,其中定点基地区45个。
  3、扩大社会保障是重点。三明市制定了“农民工五大险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方案,层层下达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建立劳动、税务、财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季督查、反馈、通报进展情况,并在全市范围内同步开展农民工“平安计划”、“健康计划”、“养老计划”百日竞赛活动,仅2006年全市就新增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达6.85万人,其中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居全省第三位,煤矿企业农民工参保人数居全省第二位。
  4、维护合法权益是核心。近年来,三明一方面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推行规范劳动合同文本、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管理,目前全市各类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达70%以上。另一方面对建筑领域内有欠薪记录和省外入明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银行工资卡发放工资”的管理。劳动、建设、公安、工会等部门还采取联合行动,着重对全市农民工较为集中且拖欠突出的建筑施工、高速公路工程等企业工资支付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仅2006年就清欠1.18万人工资715.56万元,清欠率达97%以上。
  5、优化服务环境是关键。全市通过“春风行动”、“阳光工程”、“就业保障卡”、“农民工维权岗”、“绿色通道”等载体,精心打造关心、关爱、关注、公正、平等的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在全省率先推行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政策,取消对农民工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政策,免费办理各项求职登记、《流动人口婚育证》,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出台“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义务教育政策。目前全市有23所中小学共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就学8000多人,减免借读费600多万元,全市初步形成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并将农民工孕产妇、儿童纳入当地孕产妇保健管理和儿童计划免疫保障范围。
  三、当前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特点、所思所想和问题
  生存特点:一是扮演推动者角色。农民工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农村和落后地区,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二是扮演建设者角色。城市的发展渗透着农民工的辛劳和汗水,特别是在急、难、险、重、苦等工作岗位都留下了农民工的足迹,他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和坚实基础。三是弱势者的代名词。在权益维护方面农民工始终处于弱势,如在工资、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合同签订、劳动保护等方面农民工都缺乏足够的能力,处于被动的地位。四是城市的边缘者。农民工进入工作单位的途径一般以地缘和亲缘为主,工余生活单调,一般是按“工作—吃饭—睡觉—工作”循环,工作和生活的保障性差,游离于城市主体生活之外,总想融入城市,却又难以真正融入,现实和心理上始终在城市边缘徘徊。五是社会的两栖者。农民工一方面户口在农村,身份为农民,另一方面又大多是从是非农工作,工作和生活却在城市,这从空间和现实上造成了反差,这种亦城亦乡、亦工亦农、非城非乡、非工非农的双重性,凸现出农民工既“两栖”亦“两难”的境地。
  所思所想:一是普遍关注当地发展。农民工走出家门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打工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间接影响着其收入状况,因此他们都热盼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盼望政策稳定,越变越好。普遍认为现在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是广大农民工之福,中央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给农民工带来了福音,但关键还是要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落实到位。三是盼获得城市公民的平等待遇。如在住房、就学、就医、户籍、就业、计生等方面,能放宽条件,取消壁垒,简化手续,享受平等待遇,成为真正意义的城里人。四是盼生活稳定有保障。一方面盼望城市能有一个比较规范的用工信息环境,另一方面盼望有付出就有回报,杜绝欠薪等发生。五是盼建立利益诉求中心。农民工到一个城市生存落脚,人生地疏,热盼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职能部门能作为农民工的利益诉求空间,使农民工能“有困难找‘利益诉求中心’帮忙”。六是组织起来的愿望强烈。调查显示,大多数在企业打工的农民工认为有必要组织工会等组织,使之有反映声音的途径。七是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素质。由于农民工自身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含量大大低于城市劳动力,他们也进一步认识到素质不仅是提高收入的前提也是融入城市的根本,为此,大多数农民工认为有必要进行培训。
  实际问题:一是身份介定。当前称谓的农民工只是一种宽泛的说法,进城务工人员就是农民工,还是主要包含了农民工,是以户口为介定标准还是以收入或生活状况等作为介定标准,什么样的人属于农民工,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目前没有比较规范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以介定的问题。二是行为失范。由于农民工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两栖人”,从农村角度讲,他们暂时脱离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制度约束,也失去了农村熟人圈子的舆论约束,青年人更失去了家庭约束,从城市方面看,又没有较规范的组织约束,对他们的管理比较松散,使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了“特殊的自由人群”。有的农民工法制意识不强,自我道德约束力弱,在金钱利欲的诱惑下,容易失去行为规范,甚至走向犯罪。农民工犯罪率占城市总犯罪案件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是不争的现实。三是利益保障。农民工的维权问题占当前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很大比重,从总体上看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低下,维权意识和利益诉求能力比较弱,在劳资冲突、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市民待遇等方面被动性强,存在着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应有利益问题。四是社会歧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往往遭受社会和制度的双重歧视,他们在与市民社会互动中出现的摩擦,造成人际交往的不协调和不信任。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也有心理位差,积累多了,会加深农民工心理上的受歧视感,从而引发冲突,形成恶性循环。
  四、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对策建议
  1、要在尊重人上下功夫,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政治权益。这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前提。要在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充分尊重进城务工人员的意识,始终把进城务工人员当作三明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当作三明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全体市民充分认识进城务工人员既是三明现代化的建设者,也应该是改革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做到不歧视、不排斥,形成全市上下理解尊重、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浓厚社会氛围和良好社会风尚。要积极探索完善以“五个一样”(即,一样签订劳动合同、一样参加社会保险、一样作为帮扶困难对象、一样享受福利待遇、一样接受各类培训)为内容的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平等权利活动,努力为他们提供与城市常住居民一样的管理和服务。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之间乡情重、易沟通、信息灵等特点,探索实践“以外管外”的工作机制,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并选配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进城务工人员为教育管理骨干,尊重、鼓励和支持他们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畅通他们的政治权益诉求通道,使他们的政治权益得到保障。
  2、要在关心人上下功夫,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权益。这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基础。进城务工人员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他们到城里打工最关心的就是经济上有收益,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体现了对农民工的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问题的关心。首先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要在最近几年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春雨行动”专项检查,开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案件快速办案“绿色通道”,建立完善清欠农民工工资应急专项周转金制度和企业工人工资担保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肃处理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其次要以完善社保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实施低标准养老保险办法、住院医疗保险办法和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搭建低门槛参保平台,进一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率。第三要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符合农民工实际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加大对企业劳动用工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要按照全市生活消费水平,建立劳动合同用工最低工资制度,较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便民措施,设计制作“农民工维权路线图”,进一步明晰维权救助途径,切实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
  3、要在教育人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农民工的文化权益。这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身在异乡,人生地不熟,往往给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在精神文化方面更为突出。为此,要紧紧围绕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注重文化配套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特别是结合农民工的所思所想所求,大力开展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和进城务工人员自娱自乐活动,开放工人文化宫、职工俱乐部、社区文化站等文化阵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娱乐环境。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通过形势报告和理论讲座,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增强他们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的意识。要采取送法上门、举办宣传咨询活动、发放法律政策书籍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涵养。要充分利用外来人口教育学校、服务中心等阵地,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国情市情、计划生育、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争做文明市民。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职业培训,使他们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和就业形势变化,努力实现由“纯体力型”向“脑力型”和“知识型”转变。
  4、要在服务人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实际困难。这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关键。要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他们真正共享三明发展建设的成果,着力解决“居住、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居住方面,要通过实行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集中居住区中心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形成农民工工作时间组织管、业余时间街(居委)管、休息时间自管相结合的模式,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暂住证、就业证、计生证“三证合一”制度,放宽购房入户政策,取消进城壁垒,方便进城就业,简化办证手续。在医疗方面,要偿试探索建立一些农民工医院,解决农民工的看病难问题。在教育方面,要将农民工子弟教育纳入全市教育规划、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摸清底数。要鼓励社会力量,探索建立民工子弟学校,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权利。在就业方面,要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有效的信息、中介、培训服务。
  5、要在激励人上下功夫,切实激发农民工的建设热情。这是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方向。要十分重视激励机制建设,积极挖掘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好人好事,大力宣传和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他们树立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意识,为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要大力表彰农民工中的先进典型,树立一批各行各业进城务工人员优秀榜样,引导广大农民工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养、选拔优秀农民工技能人才,推动农民工学技术、练技能,通过开展评选、表彰“首席工人”、“十大进城务工明星”、“十大城市美容师”、“十大城市建设者”等活动,极大地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进取心、自信心。要加大农民工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的新举措,广泛宣传农民工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善待农民工、支持农民工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三明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   真)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