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互联网+”:地方政府的为与不为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时报摘记
时间:
2015-6-15 09:11
标题:
“互联网+”:地方政府的为与不为
4月23日,马化腾与郭台铭在郑州谋面,签订了一份关于研制智能电动汽车的合作协议。
这两人相差20岁,一个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风头正劲的新经济旗手。这是全国“两会”结束后,“互联网+”这个概念落地实操的一个经典案例。乐见两人“跨界”融合的河南省省长谢伏瞻,现场致辞时称两人各自推开了“相邻的那一扇门”。
除了河南,马化腾还应上海、湖北、四川、浙江等地政府领导之邀,议题均与“互联网+”的战略合作相关。
“互联网+”,并非一个全新概念,它或许只是互联网思维的“升级版”,是传统行业如何“触网”的另一种表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谁+谁的问题。对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思维是寻找一个外在工具、一个轮胎;而“互联网+”则是为其提供了一个核心引擎、一个发动机。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有了互联网思维的地方政府,其创造的经验与留下的败笔,皆可为这一轮“互联网+”热潮提供镜鉴。
成功者如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云上贵州”平台建成后,偏于一隅的西南省份,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和互通共享的云服务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将成为全国的大数据运算中心和交易中心。
IT(信息技术)时代的黄昏,却是DT(大数据)时代的黎明。
贵州地方政府的互联网思维,说白了就是深谙DT的时代特点,他们明白诸如沿海、沿江等区位自然禀赋,已经不再是吸引资金流、人才流的必然条件。在大数据产业布局的蛮荒阶段,地方政府只需做好基础设施与开放平台,拥有灵敏嗅觉的企业就会闻风而至。
贵州一个新的千亿产业的速成,其背后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样本价值。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迷途。
继房地产、新能源之后,互联网金融,是在极短时间迅速饱和的又一个产业。其背后,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政策推手。近两年,各地频现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二、三线城市尤甚。
“圈养”,是工业化阶段产业集聚的思维定势,地方政府对此也运用得非常娴熟。但是,集聚对制造业来说是可行的,互联网金融则极大程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其发展更多受制于当地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基础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拿钱、给地、资金扶持,这种充满工业化色彩的招商路径,已经不再适应DT时代。在“互联网+”热浪来袭之际,地方政府需要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理性选择。
互联网思维不是圣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互联网+”更不是神药,可以包打天下。政府既要在产业规划、政策扶持上做文章,更需要在基础设施、法治环境上下功夫。
只有对市场的力量充满尊重和敬畏,才能避免重蹈房地产、新能源产业的覆辙。因为,在任何发展阶段,对某一个产业孤注一掷式的政策倾斜,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在“互联网+”的风口,中国需要的是用自己的双翅去搏击市场的雄鹰。(2015年第4期《决策》杨敏)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