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五多五少”读书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时报摘记
时间:
2015-5-18 08:34
标题:
“五多五少”读书法
关于读书,笔者有自己的“五多五少”读书法。少一些微阅读,多一些大阅读。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的普遍使用,人们可以随时阅读、随地阅读,并美其名曰“碎片化”阅读。笔者的感受却是,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思维不应碎片化。“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容易蚕食读者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往往容易干扰读者专注和持续的状态。因此,我们不否定充分利用时间的做法,但阅读还是要有固定的、专门的阅读时间。这样,阅读才能保证足够的专注程度和深入程度,彼此割裂的知识、观点也才能更好地联接起来、系统起来,成为理论、成为文化、成为精神生长的一部分。
少一些浅阅读,多一些精阅读。有一份研究报告对美国成功人士20岁之前的成长地区进行了统计,发现来自三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人,成功的比例最高。报告认为,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既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又使获得的信息数量适中,而大城市往往信息过于泛滥,导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应该知道的,三线城市以外的地区信息量往往又不足。因此,越是信息充分,越要精挑细选,用有限的时间多看经典、多看好书。对于还处在工作成长、上升阶段或者时间有限的人来说,可能还需要多看一些和工作紧密相关的图书,原因很简单,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
少一些低阅读,多一些高阅读。一位朋友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他给自己的学习定了一个目标——“思考中国”。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我们通过阅读,不仅仅要增加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熟悉,更要掌握背后的逻辑、方法和思路。这样,阅读才会更有效果,更有深度。因此,不妨把阅读“站高一点”,多了解一些宏观大局,多读一些思维方式。胡耀邦说过,党员干部要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从阅读来说,同样如此。
少一些纯阅读,多一些写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曾国藩的读书四法“看、读、写、作”中,写是指抄写、摘抄、提炼,作是指要写作、练笔。一本书,如果仅仅是读,哪怕读两遍、三遍,可能收获都是初步的,思考都是粗浅的。只有写读后感、写摘抄、写读书札记,只有梳理观点、提炼思想,只有通过对图书的再总结、再分析、再提炼、再深入,才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理解内容、掌握思想。而且,从笔者的阅读体验来说,写的过程,还是将他人的思考精华融会贯通为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写下来,写出来,知识和思想就成为自己的了,也就能内化于心了。
多一些集中火力阅读,少一些处处开花阅读。曾国藩给自己学习定了十二条准则,其中一条叫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我想,这是一种沉浸的读书方法。有的人身边到处放着书,床头柜、办公桌、卫生间,给自己制造出“总在看书”的幻觉,实际上,频繁地在若干本图书间转换,不仅读不好这些书,可能连一本书都读不好、读不深。因此,笔者主张,要能真正沉浸,才能真正获得,一本书没读完、没读懂,就不忙着去读第二本书。应该用集中的一段时间、一段精力,去读完、读好一本书。例如,每周“消灭”一本书,这样一年下来,比处处开花式的阅读可能数量和效果要好得多。
作者:曾锐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既济
时间:
2015-5-18 09:47
多一些集中火力阅读,少一些处处开花阅读。
作者:
爬格子
时间:
2015-5-21 17:31
许多人爱读书,但是人们的读书方法、阅读趣味却应有尽有,甚至千奇百怪。
0 e& v, X- {9 Z) E- T, I: w
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相当刻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书,一辈子也没有完成。他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这样的结果恐怕要归咎于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读书习惯了。
* o" Z6 k: j. M1 @
文学造诣极深的巨匠茅盾同样有背书的习惯,他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红楼梦》等一批古典小说对他的影响。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受用的。
/ j z h3 [* Q, r6 Z- w E$ J
德国幻想小说的奠基人库尔德·拉斯维茨的读书趣味格外奇特。一次他在回答记者关于他最喜爱读什么样的书时说,他只读歌德的作品和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惊险小说。记者对这位大作家如此古怪的阅读趣味大惑不解。拉斯维茨便进一步解释道:“我是一名职业作家,总爱情不自禁地对所读的作品分析品评一番。这样做实在太费精力了。而读上述两类书籍,则可以省却这种麻烦,让脑子完全休息。因为歌德的作品太高超了,简直无法品评;而那些惊险小说又太平庸了,根本无须品评。”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