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空间布局,释放结构红利
社会分工和科学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增长、生产发展的加速器和“黑匣子”,尊重经济规律,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释放空间结构红利,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一)强化区域分工,提高整体效率
人口、资源和产业过度集中将影响经济、城市乃至整个区域发展质量,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多极支撑发展可以减轻首位城市压力,并推动首位城市转型调整和提升,更好的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同时,有利市(州)就地配置劳动力、资源、环境和综合服务,大大降低物流、信息交易费用、降低了区域经济运行成本,这种与人口、城市、资源空间布局协调一致的资源配置方式有效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二)强化产业分工,提高投资效率
各地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往往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结构和分工;重视投资和形象,无视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鼓励什么,部分地区就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盲目建设并组织带动牵引大量的社会投入,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区域分工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也能有效地通过区域发展统筹减少规划重复、产业同构、产能过剩和重复投资,节约社会资本。无论那种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统筹规划、宏观预警、引导都是必要的,而且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减少无效投资强化有效投入。
(三)强化生产分工,提高集群效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原来的产业分工将深化到产品分工,更加关注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区域发展在区域分工的带动下将在细分后的价值链上去寻找优势产品或核心部件作为投资发展选择,更加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生产组织、场地配套、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市场拓展、诚信自律将在联系、协同、合作和充分共享中完成。让生产和经营变得更简单、规范、高效,集群机理更加细密。
(四)强化城市分工,提升竞争能力
产业分工与城市分工相互促进,城市分工推动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调整。突出资源、环境、产业特色,坚持错位竞争,打造特色城市,培育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分工带动发展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的内部层级联系、分工、协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释放经济地理空间结构优化带来的共享效率和结构红利。在城市分工中,首位城市应积极在低端产业转移中获取并有效地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四川省委提出多级支撑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次级突破、协调发展,预示着四川未来的发展将在区域内部效率提高靠多级支撑、参与外部竞争靠首位提升方面进行实践。
二、把握科学规律,促进协调发展
要尊重和把握经济空间布局规律,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由同质规模竞争的单中心城市向分工协同配套的城市群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调整经济空间布局,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区域协调和跨越发展。
(一)疏解功能,加快首位提升
首位城市要着眼参与全球分工调整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强化在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参与打造功能配套的城市群,通过疏解城市功能、转移低端产业支持次级城市发展;在发展选择产业项目中,为市(州)经济腾挪产业和投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更有利的市场环境,有效的避免同质竞争、无效投资,主动与次级城市建立合作、协同关系。各市(州)所在地的二级城市可协同首位城市功能快速发展,为首位城市提供更大的服务、创新等消费需求,实现“叶茂花更靓”。四川省委决定将全国性“科博会”会址永久性的放在中国科技城——绵阳,就是为了支持次区域加快发展的典型。首位城市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培育环境、培养人才、推动创新、调整结构、优化服务等方面,培育竞争优势,发挥引领作用。
(二)突出特色,科学制定规划
用系统思维和专业的方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的分析把握各地的资源环境条件,顺应需求个性化、多元化、优质化的市场特征,避免拼资源、同质同构、贪大求全,坚持创新图强、可持续发展;把握市场规律,善于用全球视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规划要有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要细化到产业链、优势产品和核心部件;区域规划要有效统筹、突出特色,坚持错位竞争、合作协同,坚持优势主导、分工配套;个别发展条件差的地区,要尊重现实条件和客观规律,调整激励机制,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发展生态产业,顺应城市化规律,加快教育发展,强化劳动技能培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并参与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三)培育集群,加快跨越发展
立足区域环境条件和优势资源,发展大企业、培育大集团、发展产业集群;政府要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园区平台、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鼓励企业投资关键产品和核心部件,鼓励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获取配套产品和服务,先强后大、以强带大;现有大企业集团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突出核心竞争优势,将辅助配套产品通过重组进行剥离,实现目标市场更加明确的分工重组和市场化配套,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利用集群化的产业环境、积极的政策引导,集聚人才和科研资源,推动建设产学研联盟,鼓励联合协同创新,推动重点产品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优势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集群发展推动跨越发展。
(四)城市带动,增强竞争能力
现代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恩格斯讲,集聚在城市的人们,比往常力量可增加100倍。区域空间布局调整的关键是能否打造一个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区域政府应抓住城市分工并向多中心服务配套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机遇,按照后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细分市场、突出特色,建设差竞争有序的开放城市;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建设人文绿色的宜居城市;完善配套、优质服务建设产城相融宜业的创新城市。按照降低城市成本、提高城市效率、塑造品牌形象的思路,合理布局发展功能完备的城市群。四川省将推动打造川南、川中、川东北、成德绵等城市群,强化区域分工、细化城市分工,提高区域专业分工水平和协同效率。
(五)政策推动,有效统筹保障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缩小政策单元”,统筹推动协调发展,强化政策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扶持,提高政策效率,避免政府资源补偿过于分散,效率低、效果差。比如,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将属于省级部门管理审批的21项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委托给绵阳;省委省政府支持绵阳科技城向国家申请参照享受中关村相关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四川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并由省长亲自担任组长。政府要在创新战略规划、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引入培养、优化发展环境、品牌形象传播等方面创新措施,务实有效的推动。
经济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转型显著的特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和产业分工,更加有效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生产组织和市场组织重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
(作者系绵阳市副市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