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习近平的300余次引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思铁    时间: 2014-11-27 23:52
标题: 习近平的300余次引用

文/孙行之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曾在接受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关于“读书”,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习近平曾多次提及,他好读书,不仅重视马克思主义学术经典,也对中国古代理论家的著作有深刻认识。他同时还涉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著名文学作品,密切关注着中国当代文艺工作的现状。从阅读中得到的经验,都贯穿于习近平上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的历次公开讲话中,滋养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表意明晰、深入浅出且易于传播。

参照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活动报道专页,本文统计习近平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10月25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共42篇,其中全文39篇,非全文3篇。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提到“读书”5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来自各类书籍、文献的语句300余次。这还不包括他在各种内部会议、部分座谈会和工作视察过程中发表的讲话。这300余次引用,发生在对内、对外的各种场合,谈话对象多样。引用出处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小说、杂文、诗词、党的领袖讲话、古今爱国人士名言以及民间谚语。他引用的方式也比较丰富,直接引用最多,也有句意引用和修改引用。

信手拈来的引用源自深厚的阅读积淀。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阅读经历。他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因而,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读书。“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今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题为《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的重要讲话中这样提到。

除了要求干部读书,习近平还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更深入细致的问题,即“读书能带来什么?”、“应该读怎样的书?”。他说:“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思考来自实践和阅读。透过习近平这些引用,可以大致了解他思考的问题。

推崇中国传统哲学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在去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去年12月和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先后举办主题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提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皆是具有突破性的理论阐述。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参观儒家圣地曲阜孔府,并在孔子研究院拿起放在桌上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翻阅,说要“读一读”。这一细节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也反映了习近平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到北大看望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并询问汤一介主持的大型文化丛书《儒藏》编撰进展情况。之后不久,天安门广场电子大屏幕又打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标语,内容均为儒家价值观。

之后的9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了世界儒学大会,大会上,他主要从儒学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说开去,表达他对世界和平、多种文明并存共荣的期盼。习近平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论述成了当时的舆论热点,充分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注。

寄望和平,更为文明复兴

习近平会引用儒家经典著作阐述党和国家的重要问题,其中大多是关于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譬如,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全党要有忧患意识。

但更多时候,习近平是在出访他国或在发表有关对外关系的讲话时引用儒学典籍中的语句。譬如,今年5月15日,他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提到《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大会上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出自《礼记》的话被习近平用来强调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世界以及对和平发展的坚持。在那次会议上,习近平引经据典,引用了很多古代理论经典,来强调对“和平”的向往。譬如,《论语》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子》中的“合则强,孤则弱”等。这样的讲话凸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期许。

儒家经典之外,法家、墨家的经典语句也曾出现在习近平的对外讲话中。比如,他以出自墨家的“兼爱非攻”来强调对和平理念的坚定信念;用出自《韩非子·显学篇》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他同时说道。

古代典籍之中有许多教人向学的语句。习近平也多次引用它们来阐明自己对教学、科研、学习的看法。在他向学术界、教育界的讲话中,最常引用的话语涉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史记》。比如,他曾在对青年的讲话中,以《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来劝喻青年志存高远、勤奋治学;以出自《国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来告诉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说明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他于今年青年节在北京大学作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又用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来阐释自己对“为人”、“做事”的看法。

今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更集中引用了10余句源自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的话。比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等等。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番话明晰地表明他对重拾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决心。       (摘自11月11日《作家文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