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后奥运效应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等四则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2-19 10:28
标题: 后奥运效应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等四则

后奥运效应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等四则



  国家发改委首度解读——
  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代表官方作出清晰回答:“奥运会带来的经济和投资增量在中国经济和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很小,奥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在主题为“奥运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王一鸣和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开忠详细解读了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王一鸣介绍说,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后的七年时间里,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5%,持续时间之长,运行之平稳,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此外,北京在2005年至2008年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比国际上其他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增加的就业岗位都多。
  不过,保持了七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是否会伴随奥运会的结束而大幅下滑,还是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担忧。 王一鸣表示,北京的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约3000亿元,按奥运投入期四年分摊,平均每年的投入为750亿元,仅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0.55%至1.06%。“后奥运效应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此外,在王一鸣看来, 过去七年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较高的储蓄率、巨大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会因为奥运会的结束而发生变化,奥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摘自《北京晨报》)
百姓收入为何赶不上GDP增长

  中国的GDP这些年增长很快,但为什么老百姓口袋里可以花的钱、生活中感受到的收入和福利状况,跟GDP的增速相比慢很多?今年上半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1%,下降到10.2%,很多人害怕了。但如果按其他国家的标准看,10%或者8%仍是非常高的增速,为什么这个数字会让我们害怕? 
  改革开放谁得到的好处最多?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把中国社会分成三个群体:政府(包括中央、省以及地方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哪个群体得到的好处最多?哪个群体得到的好处相对最少? 
  以1995年的100为基数,到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总体增长了5.7倍,达到670,平均每年上升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年里增长了1.6倍,平均每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6.2%(数据均已去除通胀率,且这里所讲到的收入不包括资产性收入)。如果我们把国家的收入看成一个“大饼”,3个群体中,政府得到的份额最多,农民得到的份额最少。 
  我们再看一下资产性财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是怎么分配的。据统计,差不多有76%的资产性财富掌握在国家的手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大概1/4的资产性财富在民间。据一些研究机构前几年做的估算,到2006年年底,国有土地的总价值差不多是50万亿元人民币,11.9万家国有企业资产总计约29万亿元人民币,两部分财富加起来,国有资产的价值约79万亿。再来看民间,到2005年年底,全国城镇居民的总资产价值21万亿左右。 
  假如国有土地和国有资产,每年按照和GDP一样的速度升值,去年GDP的增长速度是11.4%,2006年年底价值为79万亿元人民币的国有资产增值约9万亿元人民币。去年国有企业的总利润是1.6万亿元人民币,国家收入总计约是10.6万亿,这是去年预算内财政税收5.1万亿元的2倍。而资产性收入加上财政税收,大概是15.7万亿元人民币。 
  民间财富多才能带动内需 
  中国的社会财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这样分配,后果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是中国GDP虽按8%、9%(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但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增长少。原因是民间财富少,大家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每年可花的收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劳动收入和工资收入;第二部分是资产性财富升值收入。在美国,一般资产增长的速度都是GDP增速的两倍左右。但中国老百姓享受的只有劳动收入。很多经济学家讲我们必须改变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必须通过内需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但是财富升值的收益没法流入老百姓手里,他们如何消费? 
  我们再看一下,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资产、获取更多的国民收入,其结果是什么。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是苏联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或今天的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重工业、制造业,而轻视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大家稍微想像一下,国家通过所有制掌握财富,最后的结果肯定会重视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而由老百姓掌握财富的支配权和消费权时,最后会转变成对服务业的需求。原因是作为政府官员,一般会把钱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这些往往是基础设施和大的工业设施所具备的特征。过去6年我都会带耶鲁的学生到中国参观,最让他们感动就是宝钢的工厂,那么多的机械、滚烫发红的钢条,很了不起,这看得见、摸得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最深。 
  官员如果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医疗上,百姓可以感受到,但是上一级领导看不见。所以大家追求的目标都是看得见的“形象工程”。但是,一个社会靠投资、再投资,而不是消费拉动增长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最后生产了这么多东西由谁来买?如果3/4的生产性财富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必然的结果就是不断往工业里一投再投,往基础设施上一投再投。现在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了。 
  (摘自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中国政法大学“燕北大讲堂”上的演讲)


专家建议对低收入群众进行补贴

  《瞭望》新闻周刊第33期刊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的文章说,中国经济仍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目前我们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避免中国经济“滑坡”和防止通货膨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解决办法,进而实现保增长和防通胀的“双赢”。
  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本质上还是“供给不足”、供不应求造成的。因此,疗治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还是在注重控制货币投放的基础上,保增长速度,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重视一些短线产品的供给。要发展生产,增加短线产品供给,关键要理顺这些短线产品和稀缺资源或产品的价格,让价格成为平衡供求的主要手段。因此,这就难免会释放出一些过去长期被压制致使价格低于其价值的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进而诱发新一轮价格上涨。
  对此,关键要正确看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把什么性质的物价上涨都看成是通货膨胀。要逐步放弃单纯靠抑制价格来维持低物价的办法,而应通过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众进行补贴,提高他们承受部分产品价格合理上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富人搭穷人的低价便车”,进而实现对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
(摘自《报刊文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