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决策参考    时间: 2014-9-23 00:30
标题: 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国家未来、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大田县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县,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探索一条山区资源型县域生态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的转型跨越之路,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夯实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实现绿色发展,产业是龙头、是基础,要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绿色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一要打好绿色工业“环保牌”。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壮大其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聚,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转变。要结合大田实际,深化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省能源集团的对接合作,建立机械铸造、特种纸、新型轻纺面料等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采取园区集群招商方式有意识地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引导工业关联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供热、供电、供水、供气、排污、排水等公用设施一体化,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循环。二要打好生态农业“有机牌”。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针对大田山多田少的实际,充分发挥高山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壮大茶叶、油茶、木薯、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生态农业,建成一批省市级农业创业基地和农民创业示范园。积极推进富硒农产品开发,规划建设闽中富硒农产品产业园,培育富硒农产品品牌。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实施全程质量监控,推进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利用大田被命名为“中国高山茶之乡”、“福建十大产茶大县”的优势,打响“大田高山茶”生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打好第三产业“文化牌”。文化产业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依托大田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土堡文化等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扶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体,规划建设土堡生态文化产业园,推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重点加快推进浩沙体育文化产业园、凯天龙文化创意产业园、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长隆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二、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用良好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绿色福利”,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打造美丽大田。一要把发展生态经济落实到“蓝天”中。严格控制增加SO2、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新、扩建项目,突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控,督促企业备齐环保设施,严格实行达标排放,严查各类超标排放行为。引导支持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鼓励引进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广使用清洁燃料,走清洁型生产路子。加快城市“退二进三”,将污染企业搬出城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减少城市工业废气排放。加大城市公交投入力度,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二要把发展生态经济落实到“碧水”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治理和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发挥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作用,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利用。调整充实生态综合执法局力量,严格落实“河长制”,重点整治矿山水土流失和境内均溪河、文江河流域污染及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对工业开发区、矿产开发区、采石场及水利、市政建设等项目进行重点监督,强化水土保持的执法监督,把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到2015年,主要水系符合相应功能类别水质要求,水环境功能达标率100%。三要把发展生态经济落实到“青山”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矿山植被恢复,加大坡耕地、荒田等非林地造林力度,增加有林地的面积总量。在三年内对城区和乡(镇)所在地周边、公路、河流两侧一重山及生态脆弱区实行禁伐,促进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岸、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点、线、面协调推进的城市森林系统,努力营造“城在山中、绿水环绕”的优美宜居环境。
    三、强化绿色发展的机制保障。实现绿色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一要建立扶持引导机制。在资金保障方面,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办法,扶持循环产业项目的发展。在土地保障方面,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比例,对新上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用地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办理,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的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税费保障方面,对水、电等资源实行阶梯式收费和差别收费,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二要建立项目驱动机制。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劳动环境等方面,提高项目市场准入标准,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审批。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循环体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如大田县红狮水泥等高耗能企业,通过建设脱硝脱硫除尘、灰渣综合利用、余热发电等项目,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循环型企业发展。三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循环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把考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特别要重视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确保矿山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投入、同设计、同施工。●汤俊生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