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s1 T2 }5 _' [
, M B' v6 B3 |" O0 p! ?7 N
9 B. p) W5 b% Z ●陈修辉 * v* r7 v- Y9 L- k
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首次以党内文件形式对大中小学学生提出“廉洁教育”的要求:“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针对党中央的这一系列部署,本文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联系高校实际,着重就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些探讨。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知识、信仰和普遍认同。廉政文化是一个属于道德和软实力范畴的概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它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精神层面,它包括对廉政内涵的认知度、政策导向、理论素养、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价值取向等;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它包括构成廉政工作体制和机制的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具体的制度和政策等;第三个层面是物质层面,它包括廉政教育和活动的场所以及廉政文化景观等。从精神层面上看,廉政文化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主体的大众性,即廉洁的社会文化。它要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崇尚廉洁、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良好道德风尚。二是指向的权力性,即廉洁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全社会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员做到清正廉洁、秉公用权、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即廉洁的职业文化。它要求全社会各阶层的从业人员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四是组织的公共性,即廉洁的组织文化。它要求全社会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等组织做到廉洁高效、公正透明、服务人民。 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等功能。它是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洁理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正气”的廉洁精神为内容,以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以健康向上、生动有效的文化形态,传导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廉洁价值取向,让廉政文化扎根社会、深入人心,使广大民众把廉洁奉公尊为美德,把贪污受贿视为公敌。 二、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反腐败斗争实质上就是用先进的廉政文化战胜落后的腐败文化的斗争。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荣辱观深深地根植于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心中,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通过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对师生员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功能,实现无意识教育和自我教育,在高校内部构建起由廉洁理念内化成的道德准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文化力量,它能够让廉洁意识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中,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使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服务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廉洁理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防止因利益驱使、权力失控、地位诱惑而产生的私权意识膨胀、追逐个人名利、崇拜金钱的腐败行为,切实做到廉洁奉公、廉洁从政、廉洁从教,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不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不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从心灵深处时时提醒和约束自己“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让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荣辱观在思想上扎根、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坚决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反之,如果不注重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就会因为没有深厚的廉政文化这块基石的支撑而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最终必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2、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打牢思想基础。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高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谐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符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的和谐校园。从本质上讲,和谐校园就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它包括精神和谐、工作和谐、利益和谐、成长和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廉政文化的独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它是与消极的腐朽意识和腐败文化的直接对抗,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廉政文化的缺乏和弱化必然会给腐败文化以可乘之机,从而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强调指出:“廉洁是和谐的基础。”因此,如果我们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师生员工增强法纪观念、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那么,社会上存在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造假欺诈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就会在高校的校园里滋生、蔓延,侵蚀师生员工的思想、灵魂,使师生员工无法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无法明辨善恶、是非、美丑和荣辱的标准,从而产生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最终就会动摇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所以,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必须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洁教育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培养、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融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积极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正气”的廉洁精神,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时刻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系师生,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关心和维护师生的合法、正当的权益,充分尊重师生的合理要求和合理化建议,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优化育人环境、激发校园活力,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全校党群、干群、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努力营造廉洁治校、廉洁治教、廉洁治学的和谐校园氛围。 3、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空间。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国际上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从思想上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西化”、“分化”(比如,用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毒化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有害信息等),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得一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情况;从国内看,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过程中的文化变异、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的负面效应以及传统文化中小农意识的侵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有生存的土壤,这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廉洁意识、诚信理念等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变化。 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按照“在学科中渗透、在活动中感知、在阅读中领悟、在生活中体验”的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内容,积极推动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在课堂上和在网络上讲授和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政策法规、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重大理论成果、廉政楷模的先进事迹和我国古代的廉政思想等,并组织学生参加以廉洁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文艺表演、书画展览、知识竞赛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使其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使廉洁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使廉洁守法、诚实守信的意识和理念进入大学生的头脑,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用先进的廉政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让大学生在校园里就明白“廉洁做事、诚实做人”的道理,人人都来创造和维护“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环境,为今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奠定终身廉洁修身、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品德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