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国家统计局:新常态下部分指标波动属于正常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4-9-17 07:16
标题: 国家统计局:新常态下部分指标波动属于正常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比7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创自2008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PPI继续保持下行趋势,同比下降1.2%;同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要全面看待8月份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部分指标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自主调整的结果。当前,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结构调整继续取得新的进展,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国家统计局专家郭同欣指出,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既有世界经济复苏乍暖还寒、国外需求不振的原因,也受基数、气候等特殊因素的影响,还有国内房地产调整效应累积增加、企业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的结果。对此,要科学全面分析,冷静客观看待。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出清’的过程。”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从最新数据来看,全年经济增速保7.5%目标的压力较大。一方面是去年基数较高;另一方面,虽然上半年GDP增速维持在7.4%的水平,但是工业需要一个增加库存的过程,下半年去库存的压力较大。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日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的政策托底延缓了产能出清,过剩产能挤压了新经济生存空间,导致经济结构虽有所改善,但新增长点很难大规模形成。对于经济和市场来说,“痛”过之后才会好。
  不过,在多个数据下探的同时,信贷方面的数据却有所回升。8月份,中国新增贷款反弹至7025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上升至9574亿元。
  “6月份信贷数据的走强是暂时性的,同样地,7月份信贷数据异常疲软也是暂时的。”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8月份信贷数据似乎回到更为稳定的增长线路上,新增贷款数据基本上恢复了近年来常见的季节性趋势。尽管银行新增贷款波动较为明显,但与融资或固定投资相关的中长期贷款较为坚挺。同时,在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中,近几个月部分非银行类融资活动显著回落,反映了对信托和同业业务监管加强的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出口数据虽略有回落,但依然稳定于10%的增速。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增大,预计随着欧美进入传统的圣诞消费旺季,下个月中国的出口增速将明显反弹,在中国经济与金融业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第三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的‘稳定器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交通银行资管中心高级研究员陈鹄飞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郭同欣表示,经济运行存在着特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只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有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既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又主动作为、科学调控,向改革要动力,向调整要活力,向市场要信心,就能实现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见习记者 乔誌东)

相关评论:


  认为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预测年终经济增长目标不达标,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悲观论调,伴随着8月份若干经济数据的公布再次抬头。
  回望过去几个月,几乎每个月度和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后,海内外总有这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一方面是他们并未看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创近6年来的新低。此外,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延续下行趋势。一些外媒据此认为,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可能降至接近7%的水平。
  如果从历史经验判断,外界的猜测似乎有点道理,中国工业增速上一次跌破7%是在2008年12月,当时金融危机让这项数值连续两月不足6%,4万亿刺激计划随即出台。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如今的中国经济,正在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中国有足够的容忍度和政策储备应对经济放缓,而且在“强改革+巧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还会得到显著提升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增速也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中低速增长转型,一些原来因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将会在这个周期集中暴露。
  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所说,“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其著名的“改革就是强刺激”的论述,言下之意就是要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通过优化结构增加内生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新一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正在逐步显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今年1至8月,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70多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多万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强改革”带来的准入门槛的降低也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1至8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其中3至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显著地带动就业。
  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上半年,电子商务、流通快递等新产业、新商业模式迅速增长;新登记注册服务业企业增幅达70%以上,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均快于工业整体增长。
  当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矛盾需要解决,比如部分产业增长方式粗放、中小企业贷款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专家表示,不出台强刺激并不等于完全不需要刺激,这些内在矛盾需要中国政府实施以“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为特点的“巧调控”手段。
  区间调控是指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保就业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胀的“上限”;定向调控则意谓要在“下限”和“上限”中向有需要的地方发力。
  譬如在“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这两大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上,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后进行了两次“定向降准”,被外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巧调控”。专家建议,未来在“定向调控”上,还应在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孕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方面着力。
  “强改革+巧调控”的政策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发展的“稳定器”,成为中国完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五大任务的支柱。
  在这一“稳定器”的支撑下,尽管经济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支撑经济稳定运行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消费增长总体稳健。因此,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政策储备应对经济下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继续有所作为,完成今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