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时报摘记
时间:
2014-9-15 17:29
标题:
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使用“社会治理”的概念,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标志着党和政府社会建设理念进一步走向现代化,也为如何创建新的社会治理体制指明了方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已日益成为各种政策的落实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类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矛盾的集聚点,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福田作为深圳中心城区,历来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但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依然使现有的社区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政府与社会边界模糊、社区服务行政化特点明显,社区治理的系统性、回应性、协同性不足;另一方面,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不足、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社区居民缺乏归属感,社区共治共享、良性互动的局面尚未形成。影响了社区活力的激发、居民福祉的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密切、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此,福田区把社区治理列为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探索如何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着力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构建社区良性社会生态。
“多元共治”思路
概括而言,新的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主题,两个目标,三个多元”。即围绕“多元共治”的主题,以“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构建社区良性社会生态”为目标,形成以“多元主体、多元平台、多元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多元共治社区治理体系。其中,多元主体包含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六类主体”,意在整合社区各种积极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多元平台包含议事决策、服务执行、评议监督、矛盾调处、信息网络等“五个平台”,意在使社区各类事务都有处置的渠道;多元服务包含社区行政服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等“四项服务”,意在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公共服务。
“多元共治”措施
厘清多元主体,优化治理结构
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坚持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其引领、统筹、协调的功能,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引领社区居民自治、统筹调配社区各类资源。95个社区实现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的全覆盖,推行了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固定时间到社区值班制度。吸纳258名有影响力的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社区综合党组织领导班子,构建区域统筹组织模式。2014年上半年,开展以党代表进社区为重点的“五进社区”活动798场,及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建立党居联合议事会作为社区最高决策平台,社区重大事务由党居联合议事会集体决策,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引领作用。
实化社区居委会。针对社区居委会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为居委会搭台、还权、赋能,大力培育和提升居委会自治能力。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将社区工作站职能中原本属于居委会自治的部分剥离出来,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归还给居委会。完善居委会内部治理结构,按需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为具有不同特长和资源动员能力的居民充分参与社区事务提供参与渠道,促使社区事务的协商解决走向精细化、专业化。福田区在南园街道两个社区进行试点,制定了社区基本组织职能清单,回归居委会71项职能,成立了公共服务、物业管理、人民调解等七个内设专业委员会。
调整社区工作站职能定位。为应对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会公共事务剧增的形势,深圳于2005年开始在社区设立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服务平台,协助、配合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近年来,社区工作站逐渐承担了30大类140余项工作任务,一方面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也产生与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职责不清、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为此,福田区将社区工作站定位调整为协助、配合街道办在社区开展行政服务管理的工作平台,对其职能进行梳理,在剥离“社区两委”职能后,将可以转移的工作事项向社会组织、物业企业等社会力量转移,为社区工作站减压增效。
充分发挥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积极推动驻区学校、企业、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单位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提供人力、物力、设施支持,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尤其是结合福田特点,充分利用物业服务企业覆盖面广、熟悉居民和社区情况的独特优势,积极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香蜜湖街道侨乡社区开全国先河,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物业企业承担12类90项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服务效果和居民反映良好;在11个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处设立政务服务代办点,从早7点到晚24点全天候为居民免费提供政务代办服务11项,为居民提供了办事不出小区的便利服务。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福田区按照“政府支持、社会运作、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建成深圳社会组织总部基地(福田),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培育、人才培养、项目发展、标准建设、保障服务、资源对接等“十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设立起步规模为2000万元的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鼓励社会组织申报具有社会性、非营利性、创新性、效益性和区域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创新项目。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流程,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发展能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
建立居民生活共同体逐步培育自治氛围。着力引导居民构建一批熟人社区。一是建立熟人共同体,将陌生人变为熟人。通过在楼栋、院落建立居民小组和各类兴趣组织,开展“社区邻里节”等活动,增加交往频率,拓展交往渠道,形成熟人社区的氛围。二是建立情感共同体,由熟人变为家人。社区各类组织之间、居民小组与居民群众之间,通过互助协作培育社区温情,通过参与公共议题找到利益共同点,增进社区信任,营造温馨社区大家庭。三是建立自治共同体,由家人变为主人。通过多种参与渠道引导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建立具有约束力和激励功能的居民公约,逐步提升社区责任感,最终以主人翁的心态,形成牢固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
建立多元平台,拓展多方参与渠道
设立社区民主议事平台。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成员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业委会、物业企业、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民警、社区居民等方面的代表组成,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各方力量按照规范的程序对社区事务进行科学评判、民主决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民主议事和民主决事的良好氛围。福田区现已建成居民议事会115个,实现社区全覆盖。基层自治功能得到有效激活,居民参政议政热情有了较大提高。
设立社区服务执行平台。梳理当前各类社区服务工作,统合行政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及个性化服务,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主平台,打造“大服务平台”的社区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和引入社会组织,以项目化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社区服务事项,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设立社区民主监督平台。成立社区工作评议会,成员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社区居民中选举产生,与“一站两委”人员不交叉。以居民满意度和社情民意知晓度为评议导向,对社区各治理主体的履职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情况等进行评议监督。
设立社区矛盾调处平台。构建“调委会+专业律师+法律志愿者”矛盾调处新模式,通过向律师事务所购买法律服务、从专业人士中招募“法律志愿者”等方式,调动专业力量参与社区矛盾调处。建立定期分类梳理研判、突发事件联勤联动、民事纠纷对接等大调解工作机制,提升调处效果。设立爱心调解站点,深化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打造“一公里”法律服务圈。福保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013年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设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结合“织网工程”暨智慧福田项目,依托“区大数据中心”和街道工作平台,设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链接社区家园网,利用社区电子屏、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实现各类信息的循环碰撞、智能推送和共享应用,让社区居民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走路”的目标。如在实现“证照电子化归档、信息数据化推送”的基础上,对涉及民生的39项行政服务事项实行免收复印件的无纸化办理,极大方便群众办事。
优化多元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优化社区行政服务。将社区办事大厅原来的计生、租赁、劳保等各项行政服务窗口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建立“三厅融合”行政审批系统,将区级办事大厅、街道社区办事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三厅融合”,打造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的政务服务模式。
优化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市率先实施学前教育普惠行动计划,建成普惠性幼儿园61所;社康中心、家庭医生服务计划实现95个社区全覆盖;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10个街道全覆盖;打造“一公里文化圈”“福田健身房”,基本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无盲点均衡覆盖。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制定《福田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完善已有的服务项目,拓展新的服务项目,逐步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多渠道供给、全辖区覆盖。
优化社区公益服务。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义工资源(福田区现有登记注册义工96518人),积极调动各类志愿服务队、义工、社工等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援助和补充服务。引入专业机构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特殊人群服务、应急救援综合服务等领域的专项服务。借鉴城市志愿服务U站运行的成功经验,建成13个社区U站,开展社区扶贫帮困、教育培训等7类服务,成为动员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志愿服务的实体阵地。
优化社区便民服务。结合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围绕社区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和社区居民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确定助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等社区便民服务项目,引入和培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服务,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创新办理“民生微实事”,由区财政拿出3000万,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项目由居民提、居民议、居民决。
“多元共治”成效
通过构建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促进了社区良性社会生态的有效建设。
社区治理效能得到优化。通过社区多元治理主体职能定位的厘清,使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能发挥与力量整合实现最优化。理顺了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使其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相互补充,共同推进社区的良性发展;培育和引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了“政社分开”,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
社区共治活力得以激发。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较好地整合了社会资源,进一步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党委政府强力推进、社会组织紧密配合、辖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方协商治理”的转变。在民生微实事项目中,辖区内社会组织、义工、“两代表一委员”等众多力量通过提出建议、提供资金、提供场地资源等方式踊跃参与。
社区服务水平有效提升。通过优化多元服务,将社区服务的提供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供需对接,服务效能得到较大提升。各类专业服务力量的加入,使得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配置,不仅拓宽了服务途径,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丰富、均衡的社区服务,也使服务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增强了对居民的回应性。在2013年区民生实事办理效果居民评审中,涉及行政服务、养老、卫生等社区服务领域的多个项目都得到高分。
社区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在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构建社区良性社会生态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对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等社区事务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党员干部从中加强与群众联系,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会建设、整合社会资源、运用民主协商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辖区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福田区委书记张文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