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3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银川召开,会议指出,要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指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中国文明网)
从小在乡村长大,至今仍记得那浓郁的乡情、宽敞的院落、弯曲的小路、黝黑而勤奋的乡邻,最难忘的就是温暖的乡情,谁家的忘锁了,邻居会帮你干。自家缺什么农具,都可以到乡邻家去借,人们都乐于助人、肯于助人、充满关心。比如春节,大年初一天还没蒙蒙亮,都要给乡邻送饺子,把自己家煮的饺子,送给亲朋好友、长辈,让他们先尝第一口。中秋节给长辈、朋友、亲戚送月饼,提着月饼和水果,穿行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童年的记忆里的月饼和月亮,永远都是圆的,甜的。乡情、乡村成了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
如今,很多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他们接受了城市观念和生活节奏,对于乡村温情、宗族文化的敬仰,发生了微妙的怀疑和摇动,城市的“理性的冷漠”、独来独往的钢筋水泥式的人际交往,在农村也渐有市场,让乡村多了一份市场之冷、现代化的冷漠,心灵的封闭等。
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美丽乡村”也要把流传几千年的淳朴气息、浓厚的人情味儿,保留下来,存进内心。我们要赚钱,但我们更应该有热情、爽朗的人际文化,有温情脉脉的情感信任和坚守,让淳朴文化得到与时俱进的继承、发展。
乡村之所以能够成为“心灵的故乡”,就是因为她有绿色的原野、没有污染的空气、最有味道的生活静物、最原始的童年记忆,以及最美生态,比如农村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杂耍,唱大戏的,吹糖人的,说大鼓书的,玩狮子的,蕴含无限乐趣。
遗憾的是当下,“乡村沦陷”已经成了主题词,老建筑没了,清澈的小河被污染了,青砖蓝瓦的建筑被城市化的瓷片粘满了,看大戏成了奢侈,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就连空气中也充满了工业化的味道。个别地方还非常贫穷、残破和萧索。我国古村落2010年比10年前消亡了25%。“故乡的沦陷”成为普遍性发展软肋。
乡村当然也要发展,但是丢掉了乡村的原味,成了“城市的翻版”,乡愁也就会褪色、消逝,“就像树刨了根儿,人丢了魂儿一样”,正如作家潘采夫所说,“乡土中国是中国的缩影,乡土中国烂了,城市中国的繁荣最终只能是幻影,建筑在贫瘠的沙滩上的城市,怎么可能保持它的长治久安?”这样的乡村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应留住乡愁,留住“心灵里的大槐树”。比如福建长汀县的做法,经过美丽乡村建设,过去的臭水塘修起了水车和木桥,成了村民们的“公园”。古街上,明清遗风的木楼已经修缮,街边也渐次重新开业了一家家小店,打铁、补鞋、理发、裁缝、肉铺、小吃,颇为热闹。“乡愁”不仅仅属于年思归的老者,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回到乡村,长汀县委副书记丘发添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真正实现“生态美、百姓富”。让乡村成为,富裕乡村、绿色乡村、古老而现代化的乡村、充满诗意的乡村、具有童年味道的乡村。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美丽乡村”。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