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洋畲经验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2-15 11:16
标题: 洋畲经验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洋畲经验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来源:闽西新闻网  作者:市、区联合调研组   日期:08-04-26

 

        去年1222日,省委卢展工书记来到新罗区龙门镇洋畲革命基点村调研,充分肯定了洋畲近年发展成绩,从“农业经济怎样发展、新村怎么建、基层组织作用怎样发挥、新农村路子怎么走”四个方面总结了洋畲的发展路子,并且明确要求“省里、市里要好好总结这个经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卢书记重要指示 精神,根据市委的安排部署,市委政研室联合组织市委农办、新罗区委办、龙门镇党委有关人员赴洋畲进行了调研,对其发展历程、做法经验进行了详细了解和分析。我们深深感到,洋畲经验对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洋畲的变化

       位于龙岩中心城市西南方15公里、海拔650米的龙门镇洋畲村,原是一个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革命基点村、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村民88342人(其中党员22人),分两个村民小组。山地面积6000多亩,耕地面积415亩。十年前,洋畲村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恶劣:虽然离319国道直线距离仅四五公里,但由于通村道路是狭窄、崎岖、难行的机耕道,村民居住在陡坡上,不仅大小车辆进不了村,甚至有一半以上村民连摩托车也到不了家;村里多靠山里低产田种植水稻维持生计,生活相当贫困,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46元;村民大多居住在破旧的土房里。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该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村水泥路的建成和新村的规划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洋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4681元,近年快速增长,2007年增至8120元,四年翻了近一番,并超出新罗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20%,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型向宽裕小康型快速迈进。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村实现“六改”(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圈、改房)、“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两化”(绿化、美化),拥有完善的自来水供水设施和垃圾场等基础设施,其中4公里多的通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三是新村建设初具规模。全村统一规划建设102套二层半单体农家别墅,目前75户已建成。农民新房错落有致,停车场、公园、绿地以及柑橘交易场地、仓库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被省建设厅评为第一批优秀住宅小区。洋畲村以其优美的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发展方式先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被“全国村镇协会”评为“中国特色村”。

       二、洋畲经验

       洋畲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卢展工书记把洋畲发展路子总结为“洋畲经验”。根据卢书记对洋畲经验四个方面的总结,结合我们的调研分析,洋畲经验可概括为“四个力”:农业内部挖潜力、新村建设显魅力、基层组织强有力、先行先试有魄力。具体总结如下:

       ——农业内部挖潜力。洋畲的发展主要依托柑橘、毛竹两大农业产业,农民收入中90%来自农业。在人们普遍认为”农业低效、无工不富”的今天,洋畲人成功地通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了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路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结构调整增效。洋畲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但由于地处山区,耕作条件差,且管理不善,村民收入微薄。村两委针对水稻种植产值较低的现状,适时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柑橘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种柑橘农户78户,种植水果面积达1230多亩,年产柑橘125万公斤,产值28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此外,该村积极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毛竹传统产业,并充分利用果、竹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通过科学开发山地、种果管竹,洋畲村脱贫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二是规模化种植增效。近年,洋畲柑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本村山地基本种满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又发动群众到相邻的龙潭和考塘村承租250亩山田种植特早熟蜜柑,使柑橘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产生了规模效益。三是产业延伸增效。以前,洋畲虽离城不远,但受制于海拔高、交通不便,区位优势难以发挥。随着通村水泥路建成,洋畲地处城郊的优势凸显出来,而洋畲人又不失时机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2006年该村村两委瞄准大中城市农业休闲旅游迅速升温的趋势,发挥靠近中心城市和空气清新、生态优美的环境优势,把柑橘产业拓展、延伸,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有16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森林人家饭店,吸引大批城里人来此观光、休闲。洋畲成为全省首批森林人家试点村。四是科技兴农增效。该村积极推广闽台农业合作技术、芦柑综合改造技术,改良柑橘品种,提高品质和产量。经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每亩芦柑节约成本50元、增产增收200元、节约劳动力150元,综合效益每亩增加了400元,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五是组织化管理增效。为解决农资采购、果园管理、柑橘销售等问题,该村2006年注册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管理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进农药化肥、统一二次分配),并注册了“千年池”(后并入新罗区“梅花山”品牌)商标,促进了柑橘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村建设显魅力。洋畲新村整齐划一、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是其吸引外人的魅力所在。2002年前,这里村民居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老式建筑,房子破旧。如今走进洋畲村,但见山脚下是一片苍翠的果木,山上是满山的翠竹,村部周围是一片片古老的阔叶林,一幢幢样式新颖、错落有致的小“洋房”在这青山绿树间显得格外耀眼。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千年池、紫金山、石源洞等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仿佛人间仙境。洋畲新村为什么能够建成,而且建得这么好?他们的经验是: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靠政府补贴,坚持组织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统一拆旧、统一配置、分期实施的原则,走出一条新村建设新路。一是组织引导,形成共识。村两委领导有力、引导得力是洋畲新村建成的重要前提。1999年,村两委顺应民意,及时组织群众代表到漳州西坑、马塘等多处新村参观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并先后召开了多场次新村建设会议,统一群众思想认识,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新村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充分调动了村民齐心协力共建新村的积极性。二是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为确保新村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该村特别邀请国家建设部村镇办副主任骆中钊教授规划设计,保证新村至少30年不落后。在整个新村建设中,坚持拆旧建新、不占耕地、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除、统一配置、分期分户方式进行新村建设。在宅基地安排上,实行统收统配、调剂余缺的政策,确保了新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完善管理机制,保持村容整洁。该村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每人每月交1元,每天各户垃圾由村派人收装到村垃圾场,然后由村里统一运到镇垃圾中转场,确保村容整洁。

       ——基层组织强有力。洋畲的成功,最为关键的是有一个富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无论是特色产业发展还是新村建设,村两委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村主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1997年,洋畲村新一届党支部班子成立以后,便把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当作首要任务,确立了“发展林果特色产业,打造中心城市后花园”的发展思路。村支书李明星带头推广闽台农业合作芦柑综合改进技术,多名党员带头跟进示范,有力激发了村民种植柑橘的热情。在新村建设中,为了让村民自觉拆除旧房,村支书李明星第一个拆下刚刚新建不久的价值16万余元的房子,村支委李子明也带头拆除了自家花了7万元新建不久的新房。在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群众积极响应,新村建设顺利推进。

       ——先行先试有魄力。省委卢展工书记到洋畲调研时指出:“我们讲先行,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做到。洋畲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先行。”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他们突破了耕地只能种水稻的思想束缚,在当时政策对耕地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的支持还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村支书李明星带头种下了15亩柑橘,产生了效益,形成了示范效应,实现了全村种植结构的突破性调整。在新村规划建设中,洋畲虽然参考了漳州西坑等地的做法,但他们结合实际创新了新村建设的模式,避免了一些地方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建新村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的负面影响,体现了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的先行意识。村民富裕了,新村建好了,往后的路该怎么走?对此,洋畲人并不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创新进取、“富而思进”。柑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改进、效益不断提高。现今,洋畲村正着手利用果园、竹林有利条件,发展果园养鸡、竹林喂养珍禽项目。该村还将引进竹制工艺品加工流水线,对竹制品进行深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又呈现在洋畲人眼前。洋畲的成功,处处可见先行的勇气、先试的魄力和创新的精神。

       三、洋畲经验的启示

       这些年,洋畲村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发人深思。洋畲村在村“两委”带领下,敢于突破,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其发展经验对于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农村发展要有领头人,在注重发展“能人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能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

      “强村背后有能人”。洋畲能从省定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很大程度归功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领头人。纵观全国各地典型的明星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洋畲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经济能人、村支书李明星功不可没。实践证明,农村发展要有一个好的领头人,他不仅要有先富、领富的能力,还要有热心、公心、责任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和鼓励能人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一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大力发展农村“能人”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注重把能人培养成农村发展的领头人,按照办事公道、群众公认、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从农村能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提高他们主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宣传农村发展领头人的先进事迹,形成学习新农村建设领头人、争当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良好氛围,为农村能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启示之二:依靠农业也能致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深入做活做好“上山、下田”两篇文章。

       剖析洋畲的发展之路,其最大特点是依靠农业、林业,立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他们从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创建农产品品牌、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入手,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成功转变。我市地处山区,山地、林地资源丰富,农业深度开发潜力巨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洋畲经验为借鉴,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立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持续深入地做活做好“上山、下田”两篇文章。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旅游,重点拓展养殖、竹业、蔬菜、果茶、烟叶等增收潜力大、见效快的产业,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拓展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农产品、市农产品知名商标等各类品牌;加快培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启示之三:新村建设要增强共建共享意识,坚持组织引导、群众共建、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洋畲的新村建设之所以成功,一靠组织引导,二是靠群众共建,三靠规划先行。洋畲村两委在新村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组织领导作用,有效调动了村民共建新村的积极性。新村的规划,既因地制宜,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有利于村庄科学合理布局、生产发展需要、土地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加强沟通引导、统一规划、统收统配、分期分户建设等做法,在共建的基础上实现了共享,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体作用。正是这种共建与共享并重,使洋畲新村脱颖而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以洋畲经验为借鉴,切实增强共建共享意识,扎实推进村庄规划,遵循“适度积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超前、留有余地、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解决好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问题,实现村庄功能科学分工、产业合理布局、土地有效利用。在统一规划、群众热情参与的前提下,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扎实推进“村庄整理”工程、农村安居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建立基层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发挥农民在处理集体事务中的主体作用,注意解决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启示之四:农村发展既要因地制宜选准路子,又要创新进取走好路子,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国有很多地方因地制宜,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新路。比如,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重铸辉煌的山西大寨村,走工业化集团道路的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等。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表明,建设新农村,各地情况各不相同,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子,另一方面也要持续进取,使路子越走越宽。只有创新进取,才能开拓视野、增强后劲、持续发展;反之,则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或者昙花一现。这些年,洋畲村正是通过不断创新进取,因地制宜,走出了柑橘、毛竹、旅游兴村富民之路,实现了持续发展。在加快农村发展中,我们要以洋畲经验为借鉴,用足当地资源,用活外地资源,在“一头猪、一只鸭、一只鸡、一块地瓜、一枝花、一株茶、一棵果”中认准方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子。同时,把握“重要持续”的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加快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技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打好基础,拓宽发展空间。

       启示之五:先行常占先机,要增强先行先试意识,在建设“两个先行区”中取得新突破。

       洋畲经验表明,新农村建设,要敢于先行,也要善于先行,才能把握先机、占领先机,才能率先发展,才能使群众率先受益,才能开拓工作新局面。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不少先行先试的成功做法。比如,我市出台的农民房屋统一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气象预警机制等一些惠民政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受到了群众欢迎。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学习洋畲经验,不能拘泥于表面,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领会其敢于先行、善于先行的要义,按照省委提出的“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要求,切实增强先行先试的意识,把握先行先试重点,坚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坚持立足海西、服务全局,在建设“两个先行区”中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上先行先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强化龙台农业合作上先行先试,抓好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辐射带动全市龙台交流合作;在探索新农村发展路子上先行先试,抓好新农村综合建设先行实验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村庄整理试点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等的建设。同时,要创出工作品牌,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新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敢于突破、敢争第一,使我市新农村建设在海西建设大局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课题指导:陈建寿、饶作勋、张天洲

        课题负责:张树淳

 课题组成员:曾庆腾、竭锦洲、赖容、张永湘、谢永星、李栋渊

 执    笔:曾庆腾、张永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