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新罗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2-15 11:15
标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新罗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新罗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来源:--《闽西调研》2008年第13期  作者:  日期:08-01-04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推动新罗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当前,推进新罗区新农村建设,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分析总结新罗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深化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意义深远重大;“确保到二OO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务光荣艰巨。“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难点,解决不好“三农”问题,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就失去前提,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没有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缺乏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农村经济社会有发展了,“三农”工作有起色了,就放松重视,高估成绩,而是要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再创佳绩。

二是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就必须首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是指导“三农”工作的全新理念。当前我们城乡之间的基本矛盾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落后于市民,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着力于建立有利于促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深化对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内容全面、内涵丰富,从根本上说,生产发展是基础。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是深化对重视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农村经济发展或村容村貌的改善,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坚定不移地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新罗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和问题

2006年以来,新罗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二十字”方针,突出经济发展、突出城乡统筹、突出基层建设、突出示范带动,通过实施“富民工程”、“家园工程”、基础工程”、“惠民工程”、“动力工程”五大工程,新罗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亮点:一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龙头企业作用日趋明显,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大,同比增长39.3%;优势产业继续推进,2007年预计新罗区生猪出栏180万头,已进入全国生猪生产50强(全国排名第3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达两位数,2007年预计可突破6900元;二是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完成了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面硬化,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道路管养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三是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自然人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超大病保险、免费婚检等惠民政策;四是在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方面,实行试点村动态管理,组织部分社区、非公企业和中央、省、市级文明单位到农村结对共建帮扶,成效明显,社会反响强烈;五是在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方面,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社区、南城街道溪南社区、龙门镇洋畲村、小池镇培斜村荣获“中国特色村”称号,万安镇浮竹小区列入省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累计已有12个村列入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位居全省第一。

新罗区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一是农村基础条件仍薄弱,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不强;农村集体收入不平衡且普遍经济薄弱;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堪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比较薄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无从下手,特别是有些村干部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都比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富民增收、产业培植方面办法不多,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各村完成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有差距且进展不平衡,各挂钩单位帮扶效果也不平衡。四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依靠政策性增收的空间越来越窄,依靠第一产业发展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村贫富差距扩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008年是新罗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年,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全面总结过去一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认真分析形势,深入谋划工作,以更高的起点、更准确的定位、更科学的规划、更扎实的措施,又好又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着力项目品牌双带动,努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坚持把项目、品牌双带动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加大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规模。二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依托森宝、泰华、梅花山农牧公司等龙头企业,策划、生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加工环节,实现增值增效,力争全年新增10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产值30亿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6·18”、“9·8”、“11·18”等招商平台,积极做好农业项目推介,提高引资成效。四是完善产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健全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资源整合,依托福建省梅花山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梅花山”品牌,提高全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2、着力特色规模优势,努力在推进主导产业上求突破。一是以规模化做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生猪、果蔬、花生、竹木、茶叶五大产业,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2007年确保完成130个标准化养猪场建设。同时,积极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能手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以特色化做优主导产业。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实施“龙岩优良乡土品种保护开发工程”、“一村一品一产业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特色专业村。三是以科技化提升主导产业。加强村级农技员队伍建设,大力推广“五新”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速度。

3、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在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上求突破。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通过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氛围和强势动力。二是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健全区、乡、村三级科技培育网络,积极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三是加强农民自主管理。尊重农民主人翁地位和创新精神,不断健全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探索建立村民理事会制度,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求突破。一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建立“三农”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每年完成50个新村规划,继续完善12个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力争建设一批新型农民示范住宅小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大袋装垃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力度,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要持续抓好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和覆盖率。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深入开展教育资源整合,落实好“三免一补”政策,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深入实施宣传文化阵地“三级”工程,全面开展农村“文化大户”、“农民之家”及“恒忆百村”文化工程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持续抓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的保障、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城乡人力资源互动,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健全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5、着力工作机制创新,努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上求突破。一是实行试点村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试点村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对班子不团结、工作不积极、成效不明显的试点村给予调整,对工作积极、成效明显的村列入试点村管理,力争培植一批新的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二是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行每季一督查、年终一总评,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度慢或成效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政府重视、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村优先安排项目建设,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三是积极构建新农村建设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区直部门挂钩新农村试点、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村企、村居共建等工作机制,巩固和深化“海西春雨行动”成果,加大第二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力度,积极引导人、财、物等资源流向农村、涌向农业、服务农民,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