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加快经济转型跨越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打印本页]

作者: 影子涅槃    时间: 2014-8-6 15:36
标题: 加快经济转型跨越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加快经济转型跨越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分析报告
中共崆峒区委双联办公室
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从区统计局监测初步测算,2011年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6.5个百分点。
一、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1.经济发展平稳运行。崆峒区面对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上下积极应对,攻坚克难,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2011年全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6.8%,其中:人均GDP为13443元,实现程度为42.8%;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22%,实现程度为4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6%,实现程度为95.2%;城镇人口比重为53.56%,实现程度为89.3%;城镇失业率为3.6%,实现程度为100%。
2.社会和谐逐步改善崆峒区坚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力实施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和谐。2011年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3.2%,其中:基尼系数为0.44,实现程度为8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实现程度为88.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55.7%,实现程度为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64.8%,实现程度为72%;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3.8%,实现程度为90.4%。
3.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崆峒区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区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1.2%。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89元(不变价),实现程度为43.3%;恩格尔系数为38.8%,实现程度为10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8.5平方米,实现程度为68.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5.4‰,实现程度为77.9%;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实现程度为98%。
4.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崆峒区大力实施“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民主法制建设成绩显著。2011年全区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89.8%,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为83.2%,实现程度为92.4%;社会安全指数为87.6%,实现程度为87.6%。
5.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崆峒区深化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教育文化体系,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全区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1年全区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54.9%,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8%,实现程度为23.6%;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9.02%,实现程度为56.4%;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实现程度为85.7%。
6.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崆峒区立足于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要求,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切实加大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之间的突出问题。2011年全区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50.8%,其中:单位GDP能耗为2.12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为39.6%;耕地面积指数为100%,实现程度为100%;环境质量指数为75.3%,实现程度为75.3%。
在全面小康23项指标中,有4项指标实现了目标值,分别是城镇人口失业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耕地面积指数;有13项指标接近目标值,分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平均受教育年限、环境质量指数;有6项指标与目标值差距较大,分别是人均GDP、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单位GDP能耗。
二、影响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
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崆峒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我老秘网区作为全市中心区的位置相比、与全省及市内兄弟县竞相发展的形势相比,我老秘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还比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2011年居民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443元和6489元,与31400元和15000元的目标值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我老秘网区的经济总量偏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市中下水平。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项指标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99.8元(不变价),实现程度仅为26.31%;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3%,实现程度仅为36.84%。特别是我老秘网区目前还有6.2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二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18%,实现程度是23项监测指标中最低的一项,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少、档次低,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城市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实现程度为18.75%,与城市的差距较大,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区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50.8%,低于全市18个百分点,其中,单位GDP能耗实现程度为39.6%,低于全市6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一项监测指标与目标值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5%,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加快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上下要按照区三次党代会和区十七届一次人代会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中心区的优势,主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
一是围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力实施“基础攻坚”工程。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乡村面貌,实现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提升。大力推进以“四高、三铁、一场”和区乡公路、城市路网为重点的道路建设,构建贯穿东西、连接南北、辐射城乡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灌区配套改造等项目,提升区域水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能力。全力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东大门道路、平沿公路改造、给排水管网、垃圾处理场、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努力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甘肃东部重要门户城市。扎实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整村整乡、成片成带,区域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崆峒、草峰、白庙、大寨等重点小城镇扩容改造,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
二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产业优化”工程。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和四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新型化,改造传统产业,做强新型建材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循环发展型转变;全面加快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平凉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建材产业集群和能源化工示范基地。加速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持续推进“万千百十”养牛工程,加快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和肉牛品种改良,进一步做大“平凉红牛”规模,巩固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地位;大力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塬推进和泾河川无公害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推动果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品牌化,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综合示范区,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努力把“崆峒旅游”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围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全力实施“惠民安民”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和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深入推进“双联”行动,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科学规划城市社区布局规模,重视中心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网络、“两新”组织等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的管理,强化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是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力实施“文化名区”工程。着眼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和谐五星”、“我参与,我快乐,争做文明崆峒人”等主题活动,积极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着眼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出版印刷、网络传媒、文化创意等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五是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大力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两高一资”产业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抓好土地、水、矿产等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南北面山绿化、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着力打造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
附:2011年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结果
崆峒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结果
监  测  指  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2020年)
2011年实际值
2011年实现程度
指标贡献率(%)
一、经济发展
29
66.8
1.人均GDP
12
≥31400
13443
42.8
41.3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4
≥2.5
1.22
48.8
13.8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
≥50
47.6
95.2
13.8
4.城镇人口比重
%
5
≥60
53.56
89.3
17.2
5.失业率(城镇)
%
4
≤6
3.60
100.0
13.8
二、社会和谐
15
83.2
6. 基尼系数
——
2
≤0.4
0.440
84.0
13.3
7.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2
≤2.80
3.21
88.1
13.3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2
≤60
55.70
100.0
13.3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6
≥90
64.83
72.0
4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
3
=100
93.80
90.4
20
三、生活质量
19
71.2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15000
6489
43.3
31.6
12. 恩格尔系数
%
3
≤40
38.8
100.0
15.8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5
≥27
18.5
68.6
26.3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12
15.40
77.9
10.5
15.平均预期寿命
3
≥75
73.50
98.0
15.8
四、民主法制
11
89.8
16.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
5
≥90
83.2
92.4
45.5
17. 社会安全指数
%
6
≥100
87.59
87.6
54.5
五、文化教育
14
54.9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
≥5
1.18
23.6
42.9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2
≥16
9.02
56.4
14.3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6
≥10.5
9.00
85.7
42.9
六、资源环境
12
50.8
21.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4
≤0.84
2.12
39.6
33.3
22.耕地面积指数
%
2
≥94
16.08
0.0
16.7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75.3
75.3
5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69.0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