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疏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打印本页]

作者: 渔歌唱晚    时间: 2014-8-5 16:22
标题: 疏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进社区、入网格、结亲戚
疏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市在职党员奉献基层、服务群众纪实
4月初,家住**市红通社区的低保户庄振军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小伙子自我介绍叫崔艳波,是政府派来和他“结亲戚”的。主动攀亲戚攀到自己这个低保户家里,庄老汉觉得这事“不太靠谱儿”,也没往心里去。没想到没过几天,小崔就拉着一台大电视又上门了。庄老汉这才想起来,闲聊时曾和他说起家里的老电视坏了,瘫痪老伴的生活乐趣没有了,没想到这门“亲戚”还真的够亲、够上心。
同低保户庄振军家一样,在1个月时间里,乌市还有5900多家困难户与上门攀亲的盟市直党员干部接上了头,结成了亲戚。为了疏通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市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进社区、入网格、结亲戚”活动,以“走进城市困难家庭”、“奉献微能量、点亮微心愿”、“服务社会双岗位”为载体,发动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爱心耐心沉到社区,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服务群众中历练党性、转变作风、增长才干。
结亲戚,帮联活动“零距离”。开展“走进城市困难家庭”活动,以A类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帮联重点,党员干部进社区、入网格,与城市困难家庭“结亲戚”。为了保证效果,组织部制定“五个一”制度,即帮联干部有一个帮扶计划、记一本民情日记、困难家庭有一张帮联干部联系卡、社区有一套帮联情况监督台账、派出单位有一套干部帮扶情况记录。帮联干部要求做到“四必知、四必访”:知帮联对象的基本情况、知帮联对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知帮联对象的就业愿望、知帮联对象所在社区的联络方式,坚持做到重要节日必访、帮联对象家庭有突发重大事件必访、重病入院必访、有不满情绪必访,督促干部真正沉下去,详尽掌握困难户的“贫困根”和实现帮扶脱贫的“突破口”。还确定了吃穿用、住房、取暖、养老、看病、上学、就业、致富、维权等十项具体帮扶任务,对困难群众帮在实处、帮在难处、帮在长远。通过制度约束,党员干部主动上门“认亲戚”,定期下户“走亲戚”,经常惦着“穷亲戚”,多想办法“帮亲戚”,用一次次登门问候,一件件好事实事, 认了“亲”,接了“缘”,实现了100%对接。截至目前,仅市直1348名干部就为困难家庭协调就业岗位33个、廉租楼房16户、看病住院3人,自掏腰包捐赠物品和现金17.6万元,帮助解决了一大批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
“微心愿”,爱心奉献“零距离”。以“奉献微能量,点亮微心愿”为载体,搭建特殊人群“小需求”和在职党员“小帮扶”间无缝对接的“微平台”。以留守儿童、流入人口、残疾人等群体为重点关注对象,广泛征集他们的“微心愿”,并发动党员干部按照“能为、可为”的思路,在能力范围内认领心愿,帮助有需要的人圆梦。全市各街道设立了“微心愿”服务台,公布电话号码,明确专人负责,在社区公示栏设置心愿墙,把征集到的“微心愿”集中展示,广大党员干部根据自身能力自愿认领,街道社区建立信息台账,做好协调对接,帮助求助人实现“微心愿”随着微心愿被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领,面临拆迁的孤寡老人找到了二手房,读幼儿园的留守儿童有了新书包,困难户有了新暖气,残疾少年终于安上了假肢可以独立行走。截至目前,各街道社区共建立微心愿发布平台8个,共征集微心愿142条,其中有69个已经被认领。一次次圆梦行动感动着困难群众,也让伸出援手的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此外,各街道还从“微”字入手,以“微心愿”情暖民心、“微距离”贴近群众、“微服务”为民解忧,如胜利街开展以“微日记、微银行、微名片、微心愿、微评价、微党课”六微为载体的党员进社区活动,鼓励和引导党员在社区公开亮身份,参与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汇聚微能量,吸收新能量,传递正能量,于细微处彰显大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益岗”,志愿服务“零距离”。在进社区的在职党员中开展“服务社会双岗位”活动,组织在职党员在社区亮明身份,发挥职业特长,主动认领社区志愿服务岗位,服务身边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社区结合实际需要,设定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民事调解、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帮贫扶困、助老助残、扶持创业、协调就业、法律咨询、文化体育等岗位,供在职党员认领,并按照在职党员意愿随时增设岗位。在职党员领岗后,与社区党组织书记签订履岗承诺书,通过公开栏、板报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服务社会双岗位”活动,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内尽责在单位,八小时以外奉献在社区,树立“全天候共产党员”新形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61名在职党员认领的公益岗位,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49个,先后不定期的开展党员志愿活动4个批次。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