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打印本页]
作者:
铜陵秘书
时间:
2014-7-19 08:37
标题: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并对协商民主的性质、地位、功能和途径作出了全面、深入、清晰的论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认同是协商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从而凝聚和团结社会成员,形成共同奋斗与前进的思想基础和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比如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制度认同、理想认同等。不同的时代条件、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认同往往不尽相同,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认同是全民抗战,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认同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
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社会组织,乃至社会成员,都难以避免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有科学的政治认同来引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这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体表现为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产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了这种政治认同,协商民主就有了基础和目标,协商民主就能求大同存小异,形成共识,协商民主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会有序推进。
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人民民主的伟大创造。20世纪90年代,协商民主在西方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成为西方民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我党在探索人民民主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早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实践中就创造性发展出了协商民主。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是协商民主的雏形;新中国“协商建国”是我国协商民主确立的重要标志;人民政协的成立,为社会各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就公共事务进行广泛协商提供了制度平台;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的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是中共首次以文件形式把协商民主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标志着我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协商民主的论述,是对协商民主制度实施的具体化和深化。
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之所以在我国受欢迎、有市场,是因为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土壤相适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它强调的是和谐而不是冲突,合作而不是对抗。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心,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道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孕育的是合作共事、求同存异、民主协商的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与协商民主的精神和理念相契合,决定了协商民主这一制度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三、协商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协商,尽可能就共性的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就与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相区别,西方自由民主理论重选举、忽视协商,在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民主是对自由民主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即对民众无知识无能力参与政治和分辨决策议题观点的批判和超越,对简单多数决定原则的批判和超越。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有序推进,极大地保障了我国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从本质上讲,协商民主理论是一种公民参与的理论,相对于选民民主来说,协商民主有助于扩大公民的参与,克服了选民民主人民民主权力阶段性丧失的弊端。选举是周期性的,民众的权力只有在选举期间才能得到表达和实现,一旦选举结束,则权力让渡给领导者,导致民众手中的权力阶段性丧失。协商民主则始终可以开展,既可以运用于选举民主展开之时,也可以运用于选举民主结束之后,保证了民主权利始终有效地掌握在民众自己手中。同时协商民主的推进,有利于汇聚民智,建立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使权力的运行不仅有从上往下运动,也有从下往上运动,权力始终处于上下交互作用之中,保证权力的内部制衡,保证老百姓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解决。
四、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当今中国社会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社会处于变革和调整时期,各方面利益诉求进一步增强,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凸显,可以说中国社会发展步入了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期,只有涉险滩、破藩篱、探盲区、辩误区、闯难区,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要求我们的决策务必要做到科学化民主化,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防止因决策失误而犯“颠覆性错误”。
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参与到公共决策之中,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同时,公民在对公共决策进行理性讨论、相互沟通中,又能进一步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协商对话的质量,使真理愈辩愈明,消除公共决策中信息局限或偏见的限制,使公共决策能较系统全面反映各方面的诉求,提升公共决策的水平。协商民主引导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赢得公民对所做决策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解决社会分歧,避免社会分裂和动荡。
此外,我国协商民主渠道虽然很多,但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要拓宽视野,创新形式,提升境界,为全社会广泛开展的协商民主提供经验;更加活跃地组织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强协商的密度,提高协商的成效。□陈邦元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