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促进社会公正 增进人民福祉
[打印本页]
作者:
2874828892
时间:
2014-7-18 19:06
标题:
促进社会公正 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正 增进人民福祉
贫富差距扩大是这些年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必须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个新一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促进公平正义是一项紧迫任务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关系变化上: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经济发展问题;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核心是如何使生存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也就是说让人们生活得幸福。生存条件是人类发展乃至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越来越多,就产生了财富占有的多寡问题,也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财富积累愈多,公平问题就愈突出。古今中外,历史上大的社会动荡乃至改朝换代,大部分是因为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矛盾,矛盾尖锐到极点就引发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近百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不同的主要问题。一是政权问题。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在全国夺取了政权,成为执政党,解决了掌握政权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花了28年时间,牺牲了2000多万革命先烈,终于赢得了胜利。二是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发展中国家,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解决了执政的基础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花了60多年时间,其中走过了不少弯路,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包括“文革”这样的历史性错误,但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终于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公平正义问题。这是我们党正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才刚刚开始,我们究竟能不能解决好,还面临着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高瞻远瞩地洞察到这个问题攸关党的兴衰存亡,他告诫全党:“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意识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论。此后党的各项政策中都注意处理贫富差距悬殊过大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取消农业税、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实行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最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调节各个方面的贫富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仍是扩大趋势,社会不公正的问题更为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根据国际经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都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有效的调节手段和措施,就有可能掉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因社会不公引发的矛盾冲突甚至社会动荡。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高度重视解决社会不公问题,防止引发大的社会矛盾而给国家政治社会秩序造成损害。
二、促进公平正义的实质是增进人民福祉
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处理不好,经济很难发展,即使一段时间发展了也难持续,甚至可能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从总体上看,多年来我国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提高了效率,也兼顾了公平,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况,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城乡、区域差距大,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和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西北贫瘠的黄土高原工作过,也在贫穷的闽东山区工作过,对中国国情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对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有着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他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心声,体现了当代中国领导人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务实作风。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分好“蛋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批判,马克思描绘的人类理想社会就是消灭阶级、没有剥削,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就是一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的宣言书。《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是人人都有公平的机会,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护,这只有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就是倡导公平正义的学说。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应牢牢把握公平正义这个真谛。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失去了公平正义,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要靠制度来保障。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要合理解决权力配置问题,完善有利于公平正义的法治基础,防止因权力滥用造成的社会不公。要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垄断现象,破除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给每个人都创造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实现梦想的平等机会。要通过改革给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以迁徙自由,消除由于户籍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社会分层的不公正。要坚决捍卫和维护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牢牢守住这条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总之,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