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仕途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领导之间也有直呼其名的,如恩来、少奇、小平等,这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体现出在一个党内,为了一个事业,超越官职大小的一种关系。
其实,官方正式文件和场合中从未有过“官员”的称呼,更多是用“干部”和“同志”来称呼。在解放初期,毛泽东关于党内称呼问题作过专门的批示,意思是党内不分职务大小一律都称同志。但是,这样的传统并没有坚持多久,一些干部更喜欢以称职务代替名字。
在现实中,仕途之间的称呼有一些“讲究”。在不少官员看来,对正职和副职称呼,是一门“功课”。《廉政瞭望》记者去东北采访,听当地官员在餐桌上聊起“大市长”“二市长”来。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还有这么个称呼,不解。
细问才明白:一个城市有一个市长,若干个副市长。向客人介绍时,过去不论正副只说苏市长李市长,客人不甚明白到底是正的还是副的。于是,为了便于区分,说着方便,就把市长叫大市长,把常务副市长叫二市长。以此类推,可以叫出大县长、二县长;大书记、二书记之类。
当地人的解释是,这个叫法透着东北式幽默,这也是一种创造。不过在军队中,对副职的称呼一定要把“副”字带上。把副职当作正职称呼,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张副团长就是张副团长,你就不能叫张团长,团长只有一个。
有时候,也是为了刻意套近乎,甚至可以通过称呼的变化,来探查亲密程度。有官员举例说,“有的场合,在称呼上级领导时只叫名不加姓了,如‘某某书记批示了什么,某某市长才和我吃过饭’,显得自己和上级领导关系‘不一般’”。
姓氏和职务怎么搭配?一般正职以姓氏加职务称谓的第一个字,偶尔遇到姓氏谐音难题,如“范局”“戴校”“季院”“史科”等,此时就最好不要用简称了。
同时,仕途中人还特别注意上司姓氏与职务的语音搭配,如赶上傅、富、符、付、戴等姓氏的一把手,你叫“傅厅长”和“戴局长”,误以为他是副职或临时代办呢。那咋办呢?一些地方的做法是略去其姓氏,直称官衔“厅长”或“局长”则可。
曾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有一次,一个娱乐界的活动在某某乡举行,举办方的工作人员一口一个“李湘马上要到了”,搞得观众翘首以待。当最后是一个汉子昂然出现时,人们才明白,工作人员说的是李乡——李乡长,而不是著名电视主持人李湘。
此外,还有一种名字加同志的叫法。有人说,如在干部交接大会上,彼此称呼上就常常出现“××同志”,会使语气顿时加重了许多。这种叫法的重心在“同志”上,必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使命准备托付了,或是有什么问题要提醒了。“如果有一天上级领导突然在你的名字后面加上同志二字,那么,你就要留神了。”
(摘自2014年第7期《廉政瞭望》 作者舒炜)
编后:日前,有报道梳理了一些仕途称谓的“讲究”:有的巡视员不喜欢被人直呼职务,而是乐意听之前的某局长、某主任,正、副市长则被叫作大市长、二市长……造成了许多人的“称呼纠结”。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党内称呼问题作过专门批示,要求不分职务大小一律都称同志。这正是:
仕途规矩嘴必甜,
称呼不当惹牵连。
场面都嫌纱帽小,
岂知“同志”大于天!
(摘自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作者锡兵)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