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难”把脉会诊 ——五谈“落实” 灵台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刘凯 “话好说,事难办”成为当前时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这一表述折射出了“落实难”问题的普遍存在。从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到关系全局稳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落实难”的弊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中。自然而然,由落实难也衍生出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政府的公信力、对民众的福祉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落实难问题,有其产生的内在逻辑。落实,本身就是一个把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客观现实,并以此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难,改造世界就更难,在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阻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抓落实绝非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落实难问题始终是徘徊在各种改革、变法、维新等政治运动中的一个“梦魇”,使得许多有见地的思想与改变世界面貌的机会失之交臂;而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暴力和冲突事件,也往往与落实难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间矛盾激化密切相关。 从现实的情况着眼,落实难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我国政府施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治理中的一大障碍。与此同时,如何确保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切实采取行动,兑现已做出的承诺,落实已达成的共识,也构成了当前国际社会解决全球性问题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然而,我们不能以“落实难”问题的普遍性为借口,不去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仅看到“落实难”问题的客观性,忽视了日常工作中造成“落实难”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概括起来,就是四方面的“不到位”。 一是决策不到位。决策与落实,本就是难以割裂的一个整体。决策是落实的前端,也构成了能否顺利有效落实的前提。如果一项决策不正确、没有符合实际、缺乏细化的安排、不具备可操作性,相当于落实上的“先天不足”。“拍脑袋”式的决策,极有可能会导致“不动脑”的执行。 二是监督不到位。落实,意味着切切实实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兑现。如何确保行动发生、效果显现,事后的督导和督促十分重要。俗话说,钱扔出去还要听个响。监督,就是听动静、看进度、查问题。只有监督,才能不断了解落实的情况,才能不断推动落实取得进展,才能确保落实不跑偏、不走样。后续监督不到位,落实就成了放出去的箭、离了弦的风筝、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甚至虚无缥缈的梦幻。 三是资源不到位。落实需要切实的行动,而切实的行动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进行支撑和保障。这种资源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物质方面的保障。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没有公共财政的支持都寸步难行。而当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匹配,也是导致诸多公共服务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另一个是制度、法律方面的保障。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行”。健全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体系,将为落实行动提供合法性,也有助于明确落实过程中的各方责任,规范行政主体的行为。 四是思想不到位。归根结底,政策的落实还要靠人来执行,靠广大党政干部去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落实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即便决策再正确、监督再有力、资源再充分,如果具体负责落实的人思想上有疙瘩,有顾虑,甚至有抵触,落实难的问题仍无法得到妥善而彻底地解决。一些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实际上是导致“落实难”及“假落实”出现的重要原因。 对于各级党政机关来说,当前亟需为“落实难”精确会诊,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唯有如此,“落实难”的弊病方能“药到病除”,一个更加健康的政府机体、一份更为优异的执政答卷,必然会呈现在广大百姓面前。 |
3 H l+ s' V9 C! }: i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