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任民政部部长以来,与青年朋友集体交流、谈心的次数比较多。之所以这样做,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青年同志步入社会,特别是进入一个单位,除自身努力适应、提高外,需要一些老同志真心真情传、帮、带。作为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帮好、带好青年人健康成长,不但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经常这样想,我部的青年同志,如果都能在民政部工作期间,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这是我最为高兴的事,也是我为党、为民政事业做出的贡献。
去年,我在部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讲的主题是“知不足而奋发”,目的是引导青年人全面、准确、客观认识自己,以此为基础而努力奋斗,讲话的方式是谈心式。今天,我接着这个题目往下讲,就是奋发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是心想事成,也是对青年朋友的祝愿,讲话的方式是闲聊式,内容是人生心态ABC。
心想事成,是一句祝愿语。我们常用心想事成来祝愿同学、同事、朋友。“心想”,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追求,或者说是一种目标和志向。“事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功。“心想”和“事成”两个词组成心想事成词组,也只能表达愿望。因为现实生活中,光“心想”不一定能“事成”,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实践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首先要有志向、有追求,而要实现志向和追求,就要为之努力和付出艰辛、代价,这就是奋发。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志向、追求,不可取,但有了志向、追求,而不去努力,也只能说你的志向、追求是心血来潮产物,到头来,可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前面讲了,“心想”是追求,“事成”为成功。谈到这里,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生的哲学。在人生哲学上,佛家宣扬的是来世,追求的是成佛;道家宣扬的是今生,追求的是成仙;儒家宣扬的是“仁、义、礼、智、信”,追求的是成仁。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之说;有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三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强势的儒家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渗透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三家”宣扬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去研究、理解。那么,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以政治的观点看,共产党员应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国家公务员,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作为普通群众,应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年轻人,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人各有志,志向、追求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权力确定自己的理想、志向、追求,这是个人的“隐私”,他人无权干预。因此,我无权给青年朋友设个框框,更无权指定每个人的志向、追求。这里,我希望青年朋友都能立“大志”、做“大事”,千万不要追求做“大官”。因为仕途上的过分追求,仕途上的强欲,是一种危险,一种恶果,造成的是无穷后患。“心想”问题,留给青年朋友自主决定,在这里,我着重谈谈“事成”。
人生的道路,可以用“每个人都能成为成功者,也都可能是失败者”两句话来概括。铸成成功、失败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主要讲成功。讲成功,古今中外,名人名事,名言名句举不胜数,原因道理也可以列举很多。这里,我选择了一个“偏题”,重点讲讲心态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偏题”,一是心态不平衡,在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性。我们都知道,我国目前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动时期,是既充满各种机遇,又面临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迅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社会问题,造成了很多社会成员心里不平衡,出现了不同类别群体上访不息,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发展,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注重人民群众的心理调整。二是树立健康的心态,对年轻人具有特殊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在这变化中的社会,年轻人保持健康心态,无论对事业,还是对个人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下面,我结合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不谈大道理,只讲具体问题,与青年朋友共勉。
1、少些抱怨,多些满足。毛泽东主席有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说的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放眼远望。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引起抱怨的事情很多,自己不满意要发牢骚的事情可能随时可见。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现在社会上有种现象,裁判员太多,运动员太少,指责声太多,赞扬声太少,随声附和太多,主动做工作太少。而且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当然,这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有关,但也有心态上不平衡的问题。心态上不平衡,往往是产生抱怨的原因,一是与攀比有关。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出现待遇差异、职位差异,以及不同时期政策差异而出现的待遇差异,不同岗位而出现的利益差异,差异存在形成的互相攀比,结果是心态不平衡。比如现在出现的复员退伍军人上访问题,就是互相攀比的结果。事实也是这样,不加理性地分析差异,越攀比,越是心里不平衡,越不平衡,越想发泄,甚至做出一些违规违法行为。二是与对问题怎么看有关。比如半瓶酒放在这里,有的人看了很高兴,得出的结论是“还有半瓶呢”,有的人看了很沮丧,得出的认识是“就剩半瓶了”。这就反映出不同心态的人,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三是与受挫有关。青年人,特别是刚刚跨入社会的青年人,大多都胸有大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对顺利想的多,对困难看的少,还不知做事之艰难。往往眼光所及之处都是机会,但开始行动时,却发现开着跑车行走的道路,到处都是“红灯”,还常常堵车,也可能遇到根本无法通过的障碍。在这个时候,有的缺乏理智思考,不从主观找原因,仅从客观来认识,好象人人、事事与自己过不去,对自己不公,怨天尤人,心怀不平,就容易产生恢心和抱怨。这种恢心和抱怨,如不及时调整,将成为你事业成功的大敌。肉体的疲劳需要休息调整,心态的平衡,需要思想调整。年轻人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知足者常乐”,这是常讲的一句话,人生有许多事情应当知足,这就是物质享受,有些事情就不该知足,这就是对知识和道德追求不能满足。我们都读过《渔夫和金鱼》的寓言,这里,我也将明代王室朱载育的《十不足》,念给大家。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衣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那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渔夫和金鱼》的寓言和这《十不足》歌,讲的就是欲望无底,无法满足。
2、少些疑忌,多些宽容。疑忌、狭隘、泄私愤、图报复,是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忌,猜疑、嫉妒、隔阂、自私是人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荆棘。经常怀疑别人的所作所为包藏不良动机,也难与人沟通思想感情。疑忌,一是对人的一种不信任。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是要有一种信任感。社会上,虽有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丑恶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不能看成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对人,特别是同在一个机关工作的同志,彼此之间的关系,都要建立在互信的思想基础之上。不能无端猜疑,事事猜疑。二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过去有一句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说用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去猜度别人。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性格品德不同,处事待人哲学不同,别有用心的人,可能存在,但不能把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用在所有人和所有事上。三是缺乏对人的宽容。对人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人的支持,现实生活中,宽容不可少。任何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不管能力水平有多高,干事情,都有可能出现纰漏或失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对干事的出现纰漏幸灾乐祸,对干事的人的失败冷嘲热讽,更不能对干成的事鸡蛋里头挑骨头。一个人有两种意识很重要,一为“自尊”,就是要自爱,自己对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的人,难以得到他人尊重,也难以谈到对他人负责。二为“自责”,就是要自觉的反思、谴责自己的过错,做人、处事最怕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如果每个人都有了自尊、自责的意识,就会对已严格,对人宽容。
3、少些浮躁,多些实际。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叫《浮躁》,小说通过叙述金狗等人的奋斗历史,透视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情绪和心理态势。目前,浮躁已经成为一些人带有普遍性的心态。这种浮躁往往表现出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偏执性。最近,我看了一个材料,说我国因患忧郁症而自杀的人数在增加,年龄在20-35这个年龄段的为最多。每年有25万人自杀,有3000万人患忧郁症,这些数字无需去认证是否准确,虽然是极端现象,但说明浮躁的危害。产生浮躁的原因很多,一是有些人经受不住改革开放后的体制、观念及社会结构变化的考验。各种社会问题多了,矛盾突现了,在新的体制、观念面前,一些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无所适从,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特别是在一些自己切身利益难以如愿的情况下,浮躁的心态更加突出。二是认识的片面和急于求成。这点,对青年人尤为重要。青年人对社会、人生、事业、爱情的认识,都存在一个不断成熟的问题。但年轻人争强好胜的特点,很容易滋生求快、求急的心理,而往往忽视条件的制约,这种认识的片面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极易诱发产生偏执、冲动,甚至出现头脑发热、心浮气躁。三是不能务实地对待人生。工作讲务实,对待人生也要讲务实。不要高看自己,更不能有不切实际的追求,欲望越多,烦恼也就越多,欲望难填,烦恼无限。人生非一朝一夕,应当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花拳绣腿只能虚张声势,长远目标要靠务实实现。这点,也要学点柔道战略。柔道比赛中,竞争对手一要移动,让自己处于最佳位置;二要平衡,保持自己进攻的平衡;三要借力,将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优势。现实生活也是如此,看到行不通的道路,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相信条条大道通罗马。遇到有些问题想不通时,换个位置想一想,调整一下心态,看到别人长处,要认真学习,转化成自己的本领,相信什么都可以想通。
4、少些失控,多些修养。劝解吵架时,往往都说要“压压火气”,处理棘手问题时,往往采取“冷处理”,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在头脑发热时,都容易出现失控,失控出“狂言”,失控铸大错。人是有性格的,人一生面对的就是两个对象,一是人,二是事。待人、做事,都不能情绪化。人在社会,立身处世,常成于慎,败于纵。不情绪化,就要加强修养,其实是在修德。做人要讲德行,为官要修政德。德,就是思想品德。做人也好,从政也好,都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德,对做人、做事都非常重要。正如孟子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人的一生,不患名之不著,而患德之不立。就领导干部来讲,无德少才者,不能成为领导干部;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领导工作;有才无德者,同样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就一个人来讲,无德少才、有才无德者,被人鄙视;有德无才者,被人怜悯。只有德才兼备,才被人敬服。修德,一是要注意思想改造。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要求一心一意,佛家则要明心见性,讲的都是要从心灵入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不断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要从思想改造入手。这里的共同点,讲的是一个道理,就是要从思想深处修德。二是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修德。要切记,有了权时,不要把它看的太重;有了钱时,不要做守财奴;有了名时,不要被其束缚;有了利时,还要想着穷人;顺利时,不要忘记逆境之苦。三是要学会稳定情绪。情绪,往往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激动时,说话易偏激,处事易莽撞,无法正确应对环境,自然就会失败。如果冷静一点,说话、处理问题就不会出现失误。同样,在顺利时,不要忘乎所以,在遇到逆境或者受到委屈时,也要心理平衡下来。四是要常省吾身。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圣人之言,我们难以做到,但经常进行一下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这对自我修养还是非常重要的。待人、处事要努力做到无私、公正,也就是问心无愧,只要问心无愧,就不要怕,即使是瓜田也可以纳履,李下也可以整冠。另外,修养也要注意借鉴,学习榜样。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可称至理名言。
5、少些惰性,多些勤奋。人生活在世上,必须具有生存的技能,这就是知识和才能。知识是对世界和社会的感知和认识,才能是人类生存的本领。现在进入政府机关的大学生,都是竞争中的优胜者,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竞争中的佼佼者,从学校毕业到机关,又是层层竞争筛选出的优秀者。可以说,以前你们都是胜利者。现在进入了机关,虽然说没有学生时代那样竞争的激烈,但仍然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一张文化知识试卷,而是一份社会的综合考卷。这张考卷,不是用一时、一事单凭文字、数字可以答出的,而是要靠长期的身体力行。评判试卷人,不是专职教师,而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在学校,得到好的成绩,靠勤奋。在学校的勤奋,靠的是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理解。在工作岗位上的勤奋,靠的是对职业的感情和践行。人的才能,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靠勤奋获得的。人的智力是有高低差异的。如果用智商表示,智商在100上下者,表示智力正常和中等;140以上者,表示智力超常;70以下者,表示智力低常和低能。在全球总人口中,超常者只占1%,低能者占3%,绝大多数处于中等。现实生活中,智商高的人,也不一定成才,甚至被高智商葬送。我有位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用的功夫很少,别人不懂的,他一看就会,我想他的智商一定很高。但在处理恋爱问题上,可能因智商高,想的多,猜疑多,总猜对方的想法,结果患了精神病,钻火车压断一条腿,不幸早逝。这说明,智力要用在正处,用歪了,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事业。另外,在9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神童”,很多被录取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些“神童”今何在?我看到一份材料,很多大学毕业出国了,其中有一位当时全国知晓的“神童”,后不堪压力,造成研究生不敢考,最后出家研究佛经。最近,炒的沸沸扬扬的一个10岁儿童考上大学问题,对孩子的聪颖,家长的培育,无可非议。但人的成长成熟,也和自然界的草木一样,有春芽、夏花、秋实、冬枯,这是规律。超越了这个规律,不是好事。现在一些家长都害怕孩子“早熟”,但在智力开发上,超越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同样可怕。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知识要一点点积累,才能要一点点提高。超越规律,拔苗助长,都欲速则不达。
就绝大多数人来讲,勤奋,是提高才能的唯一途径。如何勤奋,无需多讲。这里,只讲两个观点,一是提高靠自己,事可以托人代劳,唯有书不能找人代读,才能提高不能要人代替。二是要承认自己差距。借用林语堂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一个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认为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认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认为什么都懂的人,是傻子;认为什么都不懂的人,才很明智。”苏东坡自我认识的对联,也值得深思。苏东坡少时聪慧,自认为少年天才,曾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改了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鲁迅说过:“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个人要想独立于社会,并有所作为,不但要读前人的有字书,也要认真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书,读无字书,要比读懂有字书难得多。
6、少些清高,多些交往。人生活在世上,总是要有人际的交往,没有人际的交往,就没有人类的共同生活;没有了亲情、友情、同志情,也就没有了人生中的乐趣。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不同,有的人乐于或善于与人交往,有的人则不乐于和不善于与人交往。这些都属正常,也无需去刻意改变人的性格。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两点:一是不要太清高。人不能太清高独尊。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事事都认为自己正确,无法与人沟通。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思想需要沟通,工作需要沟通,领导间需要沟通,领导与下属间需要沟通,同事间也需要沟通。思想不见面,工作不透明,肯定建不成和谐机关,也很难同心协力做工作。领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等距离领导,喜欢自我封闭,将自己封锁起来,不与群众接触,造成一种“神秘感”,群众不知领导想什么,自认为这是尊严,结果真话听不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另一种是零距离领导,善于与不同的人沟通思想,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交心谈心,领导想什么,群众清楚,群众想什么,领导明白。这两种类型的领导,我赞成第二种。同志间也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人评价,大家都说这个人很怪,思维和行为与常人不同,如果处处跟人不一样,办事情也与众不同,自己感情如违背了大众,行为如违背了众愿,结果只能被大家抛弃,自己肯定也不好受。当然,对于性格孤僻的同志,同志之间,也要多加关心,主动沟通,不要将其置于大众之外,要多做融合工作,想法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另外,人是需要沟通的,特别是对有的问题想不开时,不要独自消愁,找人谈谈,可能会打开心灵的窗户。郭沫若老先生,有一次在黄山旅游,发现一个女青年神情颓丧,郭老询问根由,女青年因数次高考未中,感到无颜人世,写了付对联:“年年高考年年落榜,事事难成事事无望。”郭老看了,觉得文底不错,只是过于消极,就改成:“年年高考年年考,事事难成事事成。”女青年幡然省悟,重新振作精神,终于如愿以偿。郭老几个字,救了一条命,同时也验证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效能。二是结交需择善。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我们无需将人分成几类。但当今社会交往中,特别是青年人与人特别是社会人交往中,一定要注意选择。这里,我举个例子,我在重庆工作期间,有一位区委书记,水平、能力属上乘,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被提升为市级领导。但他结交了一个老板,此人为了从掌权人手中得到好处,不惜重金,送现金,献美色,后竟发展到在宾馆租房,供其淫乐。东窗事发,老板入狱,这位书记受审,被判处14年徒刑。一些贪官的行轨,许多都是栽倒了结交人不善的手里。
7、少些无束,多些自慎。一个社会要有序,必须有法律规范、道德约束。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除了他律之外,也必须强化自律。自律,就是要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住自己。如果用高标准讲自律。一是要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律。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人前、人后,8小时内外都一样。二是要慎微。就是要时刻警醒自己,既使在“小事”、“小节”上,也不丝毫放松。“小洞不补,大洞难堵”。综观大大小小腐败分子的堕落,开始时,无不是在小事、小节上被攻破防线,最后深陷泥潭。三是要慎始。就是要杜绝与腐败沾边的第一次和“下不为例”,使病毒无可乘之机。这“三慎”,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守势,要真正成为毛泽东主席讲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要把修德当做一辈子的事,要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善于纠正实践中的错误,不断校正、矫正自己。而要修德,首先要做到诚实,这是为人之要、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努力使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哗众取宠,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也是对有作为者人生的总结。大家可以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