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分析与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打印本页]

作者: syqzyj    时间: 2014-6-18 08:28
标题: 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分析与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分析与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内容摘要: 粮食是农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具有极强的公益性、战略性。种粮农户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河南省要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一个产粮大区,本文以***为例,根据2012年120份种粮农户调查问卷及2010年、2011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农户种粮成本与收益,提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建议: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研究改变粮食补贴方式,在合理范围内提升粮食价格,稳定农资价格。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成本   收益   粮食安全
    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粮食生产成本和种粮机会成本逐年升,是我国种粮农民面对的基本形式,我国粮食供求在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大力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种粮成本,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的有效供给量。事实上,近年来,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发放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一个农业大区、产粮大区,常用耕地面积95万亩,其中水浇地87万亩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小麦种植面积维持在75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亿斤左右,约占河南粮食产量的1.0%,商丘粮食产量的10.0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种粮成本和收益情况,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在6个国家粮食调查点,采取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形式,向农户了解2011-2012年粮食种植情况,并查阅2010-2011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河南省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提出控制生产成本,提高收益,确保粮食安全的相关建议。
    一、调查设计
为能系统的了解农户种粮成本问题,本文设计了夏、秋粮食生产成本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小麦、玉米两种作物。选取6个国家粮食产量调查点,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收回120份,问卷有效率100%。
调查目的在于深入系统地了解农户种粮成本和收益问题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故问卷有针对性的设计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户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人数等。第二部分为2011年--2012年种粮收益,包括家庭收入、粮食种植面积及变化、粮食产量、种粮总收入、粮食补贴收入等。第三部分是2011年--2012年种粮总支出,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灌溉、机耕、机播、机收、人工支出等。
鉴于调查问卷数据较多,各农户情况又不尽相同,为方便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综合汇总,均数采取加权平均,并参考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及农户座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麦收益与成本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被调查农户种植小麦的亩均生产成本为666.2元,比上年增长11.6%。按全区小麦实际亩产465公斤及国家制定的2012年小麦最低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04元(各品种混合价)计算,2012年种植每亩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948.6元,扣除生产成本后,亩均净收益是282.4元,比上年减少4.6%;加种粮补贴57元后,亩均总收益是339.4元,比上年减少0.9%。具体支出情况如下:
  1、物质费用增长9.4%。被调查农户2012年种植小麦的亩均物质费用为347.0元,比上年增加29.8元,增长9.4%。其中:种子45.0元,比上年增长11.8%;化肥280元,比上年增长9.0%;农药22元,比上年增加4.8%。由此可以看出,种子和化肥的费用比上年增加较多,大大拉高了物质费用的投入。而种子和化肥投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引起的。调查资料显示,夏粮生产期间,全区农资价格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如麦播时种子价格同比长涨了19.4%;秋冬播期间,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13.7%,尿素价格同比上涨11.9%,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18.3%。
  2、生产服务支出增长6.1%。被调查农户2012年种植小麦的亩均生产服务支出是139元,比上年增加8.0元,增长6.1%。其中:机耕费67元,比上年增长9.2%;机播费12元,比上年增长3.3%;机收费50元,比上年增长9.2%;排灌费10元,比上年减少18.0%。机耕、机播和机收费用的增加皆缘于农用柴油价格的大幅度走高,例如2011年4月6日油价上调之后,0#柴油零售均价涨幅达到4.9%的历史新高。而排灌费的减少是由于去年夏粮生产期间旱情严重,灌溉时间、次数和面积较大,今年则雨水较为充足。
3、人工成本增长11.4%。被调查农户2011年种植小麦亩均人工成本是180.2元,比上年增加18.4元,增长11.4%。随着年初经济形势的回暖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招工难、用工荒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用工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老秘网区劳动力日均工价为52.6元,比上年增加6.2元,增长13.4%。
(二)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分析
  2012年被调查农户种植玉米的亩均生产成本为480.6元,比上年增长18.6%。亩均净收益为542.4元,比上年增长8.3%;加上种粮补贴后亩均总收益为599.4元,比上年增长8.8%,低于生产成本增幅9.8个百分点。具体支出情况如下:
  1、物质费用上涨26.5%。被调查农户种植秋粮亩均物质费用为204.7元,比上年涨21.5%。其中:种子费用48.6元,比上年增21.9%;化肥投入136.0元,比上年增24.1%;农药投入20.1元,比上年增5.8%。物质费用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引起的。
  2、生产服务支出增8.8%。被调查农户种植秋粮亩均生产服务支出为45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机播费15元,比上年增12.5%;机收费10元,比上年增长2.3%;排灌费20元,比上年增9.3%。生产服务支出增加的原因,一是生产服务价格上涨。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1-9月份,全区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同比涨6.6%,其中秋收时期的9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7.7%;二是夏收后天气干旱,玉米播种前后都需灌溉,,费用有所增加。
  3、人工成本上涨19.3%。被调查农户种植秋粮的人工成本亩均230.9元,比上年增15.2%。今年人工成本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用工价格上涨所致。调查显示,2011年全区秋粮日均用工价格为56.8元,比上年的46.1元增加10.7元。
从粮食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来看,目前粮食生产正逐步步入高成本时代,而粮食价格大幅提高的可能又很小,因此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进而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影响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对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不利影响。
    (三)种粮收入与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较分析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4个部分: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种粮收入与家庭总收入的比较,可以反映种粮收入对农户家庭经济的影响程度。调查汇总结果显示,被调查户户均种粮收入9671.39元,占户均家庭总收入的32.1%,户均务工收入10118.90元,占户均家庭总收入的33.6%。另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9--2011年农民人均种粮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3%、31.4%、28.1%,逐年下降,而务工收入占的比重分别为38.3%、42.4%、44.9%,逐年上升。这说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收入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务工收入影响越来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改变***农村经济状况的紧急问题,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影响种粮收益的因素分析
   (一)土地因素
1、地力差异。从这次调查的6个粮食调查点看,有4个点的耕地属于淤土及两合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粮食产量较高,其余2个点属于砂土,有机质含量低,粮食产量也稍低。
2、灌溉条件。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的地块,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有保证,否则只能靠天吃饭。
3、土地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区农民户均种植夏粮在4.8亩左右,种植秋粮在3.8亩左右,照此计算,即便加上种粮补贴,2012年农民每户种植粮食的收入也只有3400多元,远不如一个农民工外出两个月的收入。这种每家每户都在进行粮食生产的模式,过于分散,不能发挥规模效益。而规模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二)自然因素
粮食生产中面临的不确定自然因素很多,干旱、洪涝、暴风雨、冰雹、低温冷害、冻害、病虫害等。
(三)种粮科技水平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易造成技术支撑无力,一些常规技术也得不到普及应用,关键技术得不到突破和落实,影响粮食产量的整体水平上升。
2、种粮劳动力结构变化,科技素质偏低。目前,***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年人及儿童,他们文化素质低、体力弱,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良种增产潜力的发挥。
(四)粮食产业链条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
***粮食产业链条的加工销售环节与种植环节、加工销售环节与服务环节、种植环节与服务环节都是通过市场交换来连接的,没有形成投资关系或中长期合同关系。分布于各个环节的主体之间还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整条产业链处于松散无序状态。
(五)粮食价格
由于粮食是生活和生存必需品,粮食价格一方面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谷贱伤农,米贵伤民”。所以,粮价一价带百价的性质和特点,使国家必然采取措施把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自2000年以来,政府一直通过中储粮总公司以抛售或收购的方式来控制粮价,所以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偏低。这种价格不能确保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即使提价也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由此导致粮食生产效益明显下降。
(六)财政补贴
我国出台和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粮食直补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收益,但是在这方面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由于补贴的力度不大,有时不足以弥补成本亏损;“普惠制”的补贴方式不合理,容易形成补了还有补的恶性循环;所以,粮农从政府获得补贴后的收入离社会平均收入还有明显的差距,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的幅度不大。
(七)生产成本
这些年粮食的生产成本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调查资料显示,从2006年到2012年,粮食综合生产成本以年均10%以上的的速度增长,影响了种粮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四、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已出台,其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战略定位中也有一条: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一)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通过整理农村农用地、开发未利用地,整治道路、沟渠,平整土地,小田并大田,改良土壤,增加农村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土地的排灌条件和耕作条件;二是通过复垦农村零星、分散、闲置的建设用地为耕地,可以增加农村有效耕地面积,在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可用于城镇规划区建设,减少建设新占用耕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三是通过利用土地整治后良好的耕作和排灌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建议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种粮农民的收益。
(三)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关键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充实工作手段,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提升秋粮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强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健全粮食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区)奖励标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主产区的投入力度,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主产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布局对地方财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引导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
(五)研究改变粮食补贴方式。
    根据我国现阶段粮价还有上涨空间的实际情况,有关专家建议政府改变补贴方式,即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在平价卖出去,让农民有合理的收入,也就是把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收购环节,既可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持续稳定的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可以防止农民过度依赖补贴,从而实现增加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六)在合理范围内提升粮食价格。
    在种粮的收益中,粮食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2012年种植每亩小麦和玉米为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每公斤收购价格若提高或降低0.1元,那么小麦和玉米每亩收益就分别增加或减少46.5元和46元。因此,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不仅是种粮农民收益的基本保障,而且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粮食市场调控的重点应是促进粮食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通过制定粮食保护价格保证粮农获得合理的收入,并尽力争取粮食价格在稳定地基础上有所上升,提高粮食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七)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稳定农资价格。
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从种粮生产成本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投入的比重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35%-40%之间,如果不计人工成本,那么所占比重更是高达70%左右。因此稳定农资价格对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农资价格的监测,及时了解农资供需情况,防止农资价格的无序上涨和劣质农资坑农事件的发生。国家还要综合考虑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在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础上,创新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粮食农资综合补贴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等挂钩机制,使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
参考文献:
(1)王雅鹏.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25(3):42-45.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