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以“三个转变”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打印本页]

作者: 江苏秘书11    时间: 2014-6-10 16:28
标题: 以“三个转变”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以“三个转变”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上的重大突破,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征程。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正在深刻调整、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增长总体稳定,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和潜在风险。江苏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正处在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召开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谋划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既是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积极主动作为的重要之举,也是促进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之策。
  一、再造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点燃了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并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30多年来,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重要基础”,从“允许存在”到“共同发展”、再到“两个毫不动摇”,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大解放,推动了民营经济大发展。
  江苏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的策源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较早地在民营经济发展上改革探索、迈开步子。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议,顺应发展阶段新变化,与时俱进作出战略部署。2000年鲜明提出“六放”发展方针,助推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4年强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与国资、外资竞相发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010年明确提出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近五年,是我省民营经济实力增长最快、水平提升最大、作用发挥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68%,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4%,提供的税收占直接税收总额的57%,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战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73%,研发投入约占全省企业的2/3,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爆发式成长,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三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企业创造了80%新增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人当上了股东和经理人、走上了创业路,为城乡居民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显著提高了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效率,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可以说,民营经济在富民强省、“两个率先”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转型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政府转职能、企业转方式、社会转观念,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到2020年,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富民强省的贡献显著提高,为“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现“三个转变”,核心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市场主体不断激发活力的过程。我们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托底的基本思路,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积极作为,加快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要立足搞活微观、激发企业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体制机制束缚、解放生产要素制约,努力开拓民营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实现“三个转变”,关键是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最大动力,创新是各项事业的不竭源泉。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改革攻坚,实施创新驱动,不断消除制度性障碍,坚决打破各种隐性壁垒,着力营造公平竞争、优化升级的良好环境,努力把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
  实现“三个转变”,必须“三位一体”联动推进。政府转职能是前提,企业转方式是核心,社会转观念是基础,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协同推进、共同发力。只有这样,政府转职能才能到位有力,企业转方式才能持续有效,社会转观念才能蔚成风气。要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整体效应,凝聚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着力打造江苏民营经济升级版。
  二、政府要转变职能创新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转变政府职能作出了明确部署,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前提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重点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方向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致力于加强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归结到一点,就是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一是简政放权要精准发力。现阶段,简政放权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与企业的实际感受还有不小反差。减少行政审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手中的权,减既得的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管有多难,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把政府不该管的、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情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要切实为企业松绑,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要进行清理规范,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项目;对经营服务性收费,要推进中介服务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在充分竞争中把服务价格降下来。简政放权,不能自说自话、自拉自唱,搞体内循环。要多听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和评价,确保权力的“减法”能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
  二是优化服务要深处着力。面对新的形势,不少外省市创造了更多好经验,企业也面临更多的新挑战,优化服务无止境,企业有所求政府必须有所应,要贴近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在推进服务便利化、均等化、社会化这“三化”上做足文章,努力把企业“围墙外的事”办出高水平。政府流程再造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环节,要科学界定部门之间的事权分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统一服务平台,能简的则简、能并的就并,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以达到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限最短。公共服务首先“姓公”,均等化是其基本取向,为老百姓服务不能厚此薄彼,为市场主体服务应当一视同仁。对企业提出的合理需求,不管什么所有制、不管熟悉不熟悉,能办的都要积极地办、快速地办,难办的要想方设法地办,使各类企业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市场作用,是公共服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鼓励引导民资积极投入。监管也是服务,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推进监管制度化常态化。与民营企业打交道,我们提倡君子之交,按法律法规和公平公正原则,毫不含糊地为企业搞好服务,绝不搞勾肩搭背、以权谋私。
  三是落实政策要坚决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目前情况下,落实好政策比制定出台政策更为重要。我们对2008年以来国家和省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继续执行的政策已汇编成册,要坚决落到实处,需要调整完善的加快出台新的政策,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对照执行,特别是对“三个门”的问题要认真排查、列出清单、尽快解决,给民营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政策落实要增强普惠性,不能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少数。要加强督促检查,减少“梗阻”行为,杜绝寻租现象,扩大政策普惠性,营造一视同仁的环境,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打招呼、不找关系都能享受到政策阳光的普照。目前市县正在进行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政策落实情况作为查摆问题的重要方面,加以排查。对民营企业在融资、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主动予以关心,加强工作创新,帮助化解难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企业要转变方式创新发展
  我们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已有多年,取得一定成果,但市场规律告诉我们,现在江苏民营经济已经到了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加快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提升,由本土化经营向国际化运营迈进,不断提升江苏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勇立潮头。企业竞争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要想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有品牌、有专利、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话语权,通过持续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省制造业规模大,传统产业占比高,如果插上创新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焕发生机、永葆青春。当前,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日新月异,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推动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要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融合,让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民营企业开花结果。创新的路上会困难重重,但不创新肯定是死路一条,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合作,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和“小巨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等正在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带来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业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一批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企业家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开阔眼界和思路,准确把握趋势,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效嫁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努力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
  二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加快步伐。制度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家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企业层面看,同样需要加快推进自身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基础平台,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现在,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管理,即便是一些规模企业也是如此,这其中就包括不少从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应该说,家族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态”,在初创时期和规模不大的时候,具有管理人员少、成本低、决策快等优势,但是到了一定规模、一定时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定是一个大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当然也要防止生搬硬套、水土不服,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和完善。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加大,兼并重组的现象大大增加,我们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争当“整合者”,在兼并重组中集聚优质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支持相关企业建立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消化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积极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不是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的零和博弈,而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对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一部分民营企业早就在混合所有制上迈出步伐、取得成果,也有部分民营企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一些顾虑,对混合什么、怎么混合心中没有底。最近,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项目,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我省也出台了《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一般竞争类企业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合理流动,等等。民营企业要加强政策研究,善于发掘商机,积极主动参与,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要与国资混合,也要注重与外资混合。在操作实践上,鼓励立足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可以搞项目合作,也可以搞股权转让,还可以到资本市场上收购。不限地域、不限领域、不限形式,只要能够形成新机制,增强竞争力,就应该去大胆实践。
  四要在国际化发展上主动出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开放战略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广阔空间。江苏民营经济已经到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拓市场、谋发展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不少民营企业在国家和省里“走出去”政策支持下,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加快国际化步伐,有的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有的收购境外公司和知名品牌,有的建立工业园区,有的投资旅游城镇开发,“走出去”正从“小试牛刀”走向“大展身手”的阶段。纵观知名的跨国公司,有不少是靠自身滚动发展实现跨国经营的,而通过兼并收购进行全球布局则是更多企业普遍的做法。国际市场空间广阔,需求多样,充满商机,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跻身国际化舞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使自身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走出去”既要大胆又要审慎,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让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四、社会要转变观念创新环境
  如果说,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民营经济赖以生存的土壤,那么良好的社会环境就是民营经济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推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让广大劳动者、创业者和企业家得到应有尊重,让他们的社会贡献得到充分认可,让他们的发展成长得到鼎力相助。实践中,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如何看待”。
  首先,如何看待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无论是追逐梦想,还是成就事业,最终都要建立在辛勤的劳动之上。民营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苦活脏活没人愿意干,优秀人才引不到、留不住。社会上也有不少人认为,在民营企业工作低人一等,在民营企业发展前途不大。这一现象,表面是择业观念问题,实质是思想认识问题,没有把普通劳动者放在应有的位置。无数事例证明,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都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对那些在普通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劳动者,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褒扬他们的劳动创造,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广大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善待员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企业发展进步的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享有体面劳动、过上美好生活。
  第二,如何看待创业?对个人来说,创业是成功之道、致富之本;对一个地区来说,创业是发展之策、繁荣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一批又一批创业者不畏艰难,奋力打拼,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出一番事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不仅是对创业致富的生动诠释,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强化创业激励,把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汇集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创业之路十分艰辛、充满曲折,全社会都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加强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少一份非议、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旁观、多一点帮助,使民营企业有更多安全感,使创业发展在江苏大地上蔚然成风。
  第三,如何看待企业家?企业家是全社会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群体之一,体现着一个地区企业的精神风貌,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苏商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以张謇、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苏商,开中国民族工业之先河。伴随改革开放春风,新一代苏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脱颖而出,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苏商精神。广大企业家要与时俱进传承好苏商精神,勇立时代潮头,不断超越自我,着力打造苏商品牌,做敢于担当的企业、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让人尊敬的企业。制造业是江苏民营经济的主体,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形成“江苏制造”的品牌效应,努力打造百年基业。诚实守信,自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良好的信用可以带来经营的便利、社会的认可和企业价值的提升。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把诚信作为安身立命和企业发展之本,以诚信赢得市场、赢得声誉。要注重保护环境,推动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多地增加生态福利。要倾情回报社会,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热爱祖国,报效国家,把“根”留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热心社会慈善事业,踊跃投身光彩事业,在回报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
  在新起点上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着力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发展修桥铺路。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宣传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多报道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贡献。行业商会协会要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功能作用。各级工商联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反映民营企业家的呼声,依法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献计出力、多做贡献。
  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充满活力的创新时代,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省上下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促进江苏民营经济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本文系省委书记罗志军201463日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