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行人    时间: 2014-5-28 10:32
标题: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行 人
, c7 {, K/ m  M* e$ g
) d; \$ U; w+ l6 X
      最近,通过与部分学员的沟通,发现一些学员在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怎么去写,难下笔,下笔难。说实话,这也是笔者刚入行时感到头疼的事。为此,经过深入思考,结合个人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 i; a" D5 K+ x% K; r! Q
   我认为,要解决新闻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先要纠正当前存在的两种片面认识。一是简单论。认为新闻信息写作很简单,是小儿科的工作,随便学学都会。当然,跟写领导讲话稿、调研论文这些大块头的文章比起来,新闻信息在篇幅上,在内容上,在逻辑上,在组织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确实比较单一,比较容易上手,常常是初学者入门阶段的练笔。有些单位领导喜欢在报刊杂志上刊登文章,在看文章时,也往往是看有多长、占了多少版面,多少篇幅。认为登出来越长,也就越难越好越有价值。由于所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从新闻信息写作的角度看,我认为这是外行看热闹。大家知道,写文章不以长短论高低,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长有长的难处,短有短的难处,会写大文章的人,不一定都会写短消息,写短消息,也可以作为今后写大文章的积累和锻炼。同学们中学时都学过一篇文章,叫做陋室铭,这篇文章很短,才79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名篇;而多少讲话稿,洋洋洒洒上万字,最终被扔在在了废纸篓中。当然,我这里绝对没有抵毁讲话稿的意思,我对讲话稿的写作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领导的讲话稿。这里说的是,作文字材料好比做工程,工程有投资很大的大工程,也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对初学者来说,大工程可能一时啃不动,先从“短平快”项目开始也未尝不可,新闻信息写作就是这样的“短平快”项目。同时,写新闻信息也可以有所作为。现在很多单位对新闻信息工作很重视,因为这是领导的眼睛 ,上级领导观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常常就是从新闻信息上了解的。现实情况怎样呢,现在单位里写信息能写出名堂的人,其实也不多,人才比较紧缺,有需求有市场和发展的空间。从个人方面来看,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就会增强,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运气好的话,说不准领导还会瞄上你。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可以说是我的徒弟,是个外地人,可以说,刚到我们这边的时候,是不安心工作的,一直想调回老家,可他只是一个农民子弟,没钱又没背景,怎么办呢,因为他手脚比较勤快,就跟我学写材料,我指导他先从练习新闻信息开始,大约锻炼了半年左右,慢慢地,也在报刊上登了一些“豆腐块”的文章,对写作新闻信息有了一些兴趣。那时候,我们那边天气比较冷,要用烤火器,他有时一边写信息,一边烤火,入神的时候把手都烤焦了。就这样写了将近两年,他大概发表了几百篇的短消息,我让他整理成一个册子,托熟人拿回去给他老家的领导看。刚好,他老家那边正好也需这样一个会写信息的人,没多久就把他调回去了。听说他现在还当上了县里一个部门的领导。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写新闻信息一定要达到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一定要怎么样,我的意思是,我对认为写新闻信息很简单、没前途的看法不认同。二是模板论。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只要多看看名报名刊上高手写的新闻信息,就会变成行家里手。多读多看肯定是不会错的,从中确实也可以学到一些常识和一些套路。但是,写文章是个苦差事,不能只是想着走捷径。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来就很少会有天才,想要学会写新闻信息,没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学学别人的模式或者套路,就想把文章写好,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思想,按群众路线的话讲,叫做享乐主义。见得猪跑的,不一定就吃过猪肉,新闻信息是一种十分有灵性的文体,只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名家在写作时有当时特定的背景和情景,我们如果一味地模仿,可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变成了东施效颦。研究已发表的新闻信息,可能会从中摸索捕捉到某个版面编辑喜欢的文风,以及新闻信息的常见写法,但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工作,在报刊杂志或简报上体现的方式都不一样,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注定不会有前途。比如,党政一把手的动向肯定是新闻,但部门领导行动要见报,就没那么容易;再如,经过编辑修改后的新闻稿,发表出来都是有板有眼的,但如果你照着这样写,我看不见得会被采用。为什么?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程序的问题,你的稿件先要经编辑筛选,然后到部门负责人的手里,再经分管审核,最后才到总编签字。这里,是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每一关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考虑了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影响,增减了个人的因素,最终才形成我们在报刊上看到的模样。也就是说,这已经是一篇被磨去了棱角的作品。如果你一开始就这样写,可能在编辑这一关,就会因为不够出彩入不了眼球,所以说,采编采编,采跟编是两回事的,编方可用的,采方不见得可用。当然,写新闻信息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能够刊登出来,但没有公开发表,你这篇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别人就无从得知,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 下载次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