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_+ s' S A0 J2 U. G4 F& b- ?6 f; c# e
天6 e& \0 F" a2 s$ d* V$ p
5 c0 ?( M( e9 M' T% T
我们再来看“天”字。《说文解字》对“天”的解释是:“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不仅仅意味着头顶上方的一团空气,更代表着 “至高无上”。 F' D& E; d8 m! t) t
2 Y( w3 Z# q( C/ b “天”的象征意义,是令人深思的。因为天在人的头顶,叫人谦卑地仰望。而这样的高高在上,是有些人所深恶痛绝的。在专制制度下,“天”似乎就意味着压制。臣的天是君,子的天是父,妻的天是夫。在皇权社会,皇帝代表至高无上的天,称“天子”。如果皇帝发怒叫“天威震怒”,皇帝有赏赐则叫“天恩浩荡”……但是,这种对“天”的解读,并不是自古而然的。8 M% G+ f% G% e1 X
& a. o, ^* D2 U
实际上,在经典里,对“天”自有另一种理解。《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汉朝的《说苑》这样讲:“君人也,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这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思想。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讲,“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是民生的思想。 3 l. N/ J7 Z/ w* n: f! @ 1 M& S% t7 y) |; e, Y4 O 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需要信仰。 ( K4 G) V3 P, o2 q( ^. w9 l8 e. i u
立 3 _' D2 G/ a3 x5 d f 没有信仰是很可怕的。“人”的头上是青天,与之相对,脚下踏的是大地。当人堂堂正正站在了大地上,就有了这个字——站立的“立”。6 g/ `: H1 ?, e% Z0 u+ @
8 |7 [1 S4 f4 T0 P& t, O6 b “立”,反映出中华文明务实的一面。先立足于大地,然后再仰望星空,眺望四方。儒家最常用这个“立”字,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说“三十而立”,指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能够独立成就一番事业,负起责任。《左传》中说的 “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立”,成了后世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终极信念。, O* D& D. ]* p
6 Q7 W& ~6 D z" U1 { K3 [0 x
“五常”背后的道德观 ' w' o+ V5 A" v. \" J$ ^/ t 说到底,诚信不是你和别人之间的事,而是你和自己的心之间的事。从长远来看,一个社会要维系下去,最重要的就是“信” / d+ i+ E3 K! ], r1 R- `/ h6 H" W" R- _
为了达到人的终极信念,达到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道德特别强调“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 3 T/ l! |. r0 n5 V/ j. H7 K, \2 @5 r' ]! l+ \
仁, I) O& C4 e! r# K- Q0 e
; p3 I, S( V3 C1 z( P 最后,我们来讨论“和谐社会”中的“和”字。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今天所要倡导并积极培育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的核心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古人早就明乎此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和”。 . F5 {* p) z G, n: R! C# ?& L2 `% f' E
和8 U9 [/ D, p8 X; O3 P! ?
这是和谐的“和”字的一种写法。禾苗的“禾”字还在,只是放在了右边。左边这个字分上中下三部分。最下面像什么?像不像一支排箫,由很多竹管扎在一起?字的中间有三个孔。再上面,有一张嘴在对着孔吹。左边部分这个字读“yuè”,专指一种三孔的竹管乐器。这种乐器不但可以单独发出声音,也可以调和各种声音。可见,古人最早的关于“和”的观念就是从音乐里面悟到的。什么是音乐?音乐无非就是一系列的声音。声音本身没有区别。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它就是一定频率下的音波。但这些音波如果组合得好,就美妙和谐,听起来就舒服。3 e" ]1 h6 ~3 [ L8 h1 P; Q9 ]- f( k
) P8 J' E) |$ q$ u. G. l 烹饪也讲调和。所以,龠字的边上有禾苗的“禾”字。烹调也像奏乐。一道美味佳肴如同一曲动人的旋律,必是由一些不同的元素调和、组合而成的。如是,美味就变得无穷无尽。 $ t2 b- B; S' Q( d1 I }: ]9 k' J* a7 X4 ~; ^
但是,有些人对“和”有误会,以为和谐就是一个划一的标准,认为“和”就是相同。这是误解。古人很注意“和”与“同”的区别。《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景公宠爱一个叫梁丘据的大臣。此人非常懂得讨好国君。齐景公说一,他绝不说二,把齐景公哄得很开心。有一天,齐景公感慨地对晏子说,“这满朝的大臣呀,只有梁丘据跟我的关系谈得上是‘和’”。晏子答:“那哪里谈得上‘和’!只不过是‘同’而已。”齐景公觉得奇怪了:“我说什么他都同意。这不就是‘和’吗?”晏子说,好比做菜,什么味道多了,就要减少一点;什么味道少了,就要增加一点。始终保持平衡,吃起来味道才好。这里面有个度。君臣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国君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做臣子的总要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指出国君考虑欠妥、疏忽的地方。这样制定出来的决策才会更加合理……好比一个人往菜里加了一把盐,另一个人如果跟着加了十把盐。这菜还怎么吃?又好比,在一个乐队里,您吹箫,他吹得比您更响;您弹琴,他弹得比您更重。这还叫乐队吗?齐景公恍然大悟,连连称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同之辩”。孔子曾用一句话很精练地表达了这个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p E; v r, [& m9 C9 i; j' U$ N B* O% ^
不管做什么,其实“和”都是最佳状态。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心平气和”;我国外交事业一直崇尚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孟子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东坡也是崇尚“和”的典范。他曾写信给他的学生张耒批评王安石讲同、不讲和。他说:“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草白苇。此则王氏之所同也。”在他看来,大地“和而不同”才美,“同”的结果只能是沙漠、芦苇荡而已。和而不同才是“和谐”。2 V. `. O* z7 D& Q7 x( F
; y; o$ |8 Q2 D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可惜,如今我们很缺少“和谐”的元素,一味强调“争”。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成功,就要学会竞争”、“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你不压倒别人,就要被别人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等。这与和谐的理念正相反。 , D8 ~/ l5 ~% h4 x3 j $ B' S2 A- c( d9 @& O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欧洲期间多次提到“和而不同”。看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了解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已经迫在眉睫。* N" D- I$ W' n+ T0 Q3 h
1 G% O* E' }6 ?) j! X
(本文为讲稿节录。整理人:柳森)$ m% v6 {! U2 {' T) K3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