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过程。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式,熔铸了先祖世代积淀的精神智慧和当代人的发展创新。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许多人依然记得,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曾作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盛会的重头戏,许多非遗项目的产品曾作为特许商品入选世博会,从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世界全面深刻地了解并热爱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这不过是我国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工作的一个侧影。目前我们已有昆曲、古琴艺术、贵州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京剧等29个项目先后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动下,在中国人心中特别是青年群体中,传统节日在与现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以及精神需求的融合互动中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成为维系和强化全体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文化共同体。在海外,“春节”更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品牌。
文化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种族的桥梁。近年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地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化体的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同时,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
传播的基础是语言。冲破文化之间的隔膜,破除不同文化体之间的认知逆差,首先要破除语言上的障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亟须树立汉语的认可度。如今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枝散叶的孔子学院,肇始于2004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五年规划,即“汉语桥工程”。十年成长,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性平台。而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今年,孔子学院总部设立“孔子新汉学计划”,包含中外合作培养博士、来华攻读博士学位、“理解中国”访问学者、青年领袖、国际会议、出版资助共6个项目,提供文化、历史、哲学、经济、跨文化研究等八大类、100个课题,为项目执行人提供政府资助。从汉语到汉学,将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飞跃。
文化传播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不仅需要民间自觉,也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同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目前,我国已在14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规划到2020年在世界各主要地区建成50个中国文化中心。今年是中法两国建交50周年,各种层面的纪念活动有望让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迈向新的时代。其实,早在2003年至2005年,中国与法国就已率先互办文化年,拉开了中国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的大幕。此后,中国先后在俄罗斯、比利时、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土耳其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年、节的内容也从主要以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文物展览等为主,扩展到影视、出版、文化贸易等领域,并逐步向思想对话、文化论坛、艺术家和智库交流、联合创作、文物保护合作等深层次、新领域扩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尽管在世界舞台上,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受瞩目程度相比仍然明显滞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依然无法匹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伴随中国的发展,各种误读和误解,扭曲甚至妖魔化的“中国威胁论”声音此起彼伏,打破“认知逆差”,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现代的、多元的中国形象,中华文化堪当重任。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完美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传承、发展与创新中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让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这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长期目标,也是坚持不懈的永恒动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